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業果之理與忏悔——讀《道次第》之下士道有感(曹新春)

  業果之理與忏悔

  ——讀《道次第》之下士道有感

  曹新春

  學佛人一旦歸依叁寶,可得佛力加被。但又必須要明了業果之理,真正的去惡修善,才可的最後之救護。而這又關系到自身的反省、忏悔。只有改變一切障道之罪障、惡緣,方可使修行得力,並最終成就無上之菩提。

  要說明業果之理,必須從推究因緣說起。當初佛陀初轉*輪,開示了"四谛"之理,即"有因緣世間集"的"苦谛"和"苦集谛","有因緣世間滅"的"苦集滅谛"和"苦滅道谛"。從這生滅因緣的把握中,去指導人怎樣修學,怎樣離苦得樂。

  因爲因緣之理極爲深細,在釋尊時代,印度也有許多的外道,他們對因緣也有自己的闡述,如阿含聖典中講到的"六師外道"。在《沙門果經》中,借著阿奢世王請教果報問題的因由,六種外道表述了各自的觀點。這些觀點大致可分爲"無業論"、"命定論"、"斷滅論"、"禁戒論"和"油滑論"這幾論調。

  佛教認爲,業不作不得。如播種,必先在土壤中播撒下種子,再加雨露陽光滋潤照耀,才可長成作物。所以"無業論"最爲站不住腳。"命定論"也是不可靠的。如果世間一切都是早已爲宿命所決定,那就完全否定了今生的努力。如小孩出生後,身體本來健康,後因對他(她)照顧不周,調理不當,胡亂喂食而致病死亡,這怎能說是命裏注定呢!所以講"命定論"就意味著否定今生一切有益的作爲。"斷滅論"實則是與"無業論"理通義同的。認爲無前世來生,無善業惡業,認爲"人死如燈滅",從而使人在墮落縱逸中了此一生,而絲毫不覺歉疚。"禁戒論"者所言的"四禁戒",是非因計因,吃一些沒有意義的苦,如種瓜而想得豆,終不可得。"油滑論"更是謬不可及,不具有任何解決實際問題的指導意義。

  再回到佛陀所開示的"四聖谛"上來。佛法指出,人生的處境是由業果所決定的,即從善與不善的總業中産生總的樂與苦,各種個別的樂與苦也是從種種個別的善、惡業中産生。業可以增長廣大,由小善業可以産生很大的樂果,由小惡業也可以感得很大的苦果。如經雲:"雖作微小惡,後世招大怖,能有大損失,如毒入腹中。雖作小福業,後世感大樂,能成大義利,如谷實成熟。"業不作不得,譬如播種,不先播種子,欲得其實,終不可成。還有一點是,"業作已不失"。如《叁昧王經》雲:"作已無不受,亦不受他作。"又《戒經》雲:"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在明了業果的基本道理之後,也即明了了去惡修善的必要性之後,需要著重談一談"十惡業"及其果報的問題。"十惡業"就是指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绮語、兩舌、惡口、貪欲、嗔恨及邪見。十惡業的果報主要有叁種:

  一是正報。在惡趣中受報,每一種惡業根據叁毒的強弱而分爲上中下叁品,所感得的果報也不同。以十惡業中的上品而論,每一種都能感地獄;以中品而論,每一種都能感餓鬼;以下品而論,每一種都能感畜生。

  二是余報。在惡道中受了正報之後,再來人間受報,如惡業所産的副産品。例如殺生者感短命,偷盜者受窮困,妄語者即遭毀謗等等。

  叁是依報。造十惡業者在惡道中感受了正報之後,又來人中受余報,此依報正是與余報相應,並爲余報所依的果報。十惡業的依報,如殺生者,能感飲食缺少,偷盜者感旱澇饑謹,邪淫者感處所汙穢,心常厭惡等等。

  惡業所招感的果報,令人心生恐懼。是否造作惡業,就必定要受報呢?這就涉及到"定業"與"不定業"的問題。如果是故意所作的強業,必定要受相應果報的,名爲"定業"。《中阿含》〈思經〉中說:"若有故作業,我說彼必受報;若不故作業,我說此不必受報。"實際上,定與不定,還在造業者自身。《中阿含》〈鹽喻經〉中說,即使是重大惡業,如有的足夠忏悔時間--壽數,去持戒、勤修叁學,重業也會輕受而成爲不定業。如以許多鹽投入江河,江河的水並不因此變得鹹苦一樣。惟有不知忏悔,仍然我行我素下去,必將遭受定業所感的果報。

  對于惡業與惡果之間的必然聯系有所了解,能夠使我們看到一切因果之間,都是有迹可尋的。由此說明,惡果之産生,正是源于我們的錯誤思想(煩惱障、所知障)以及我們錯誤的行爲(業障)。有了這樣一個認識基礎,我們才可以生起真實的忏悔之心。作爲一個信奉持行佛法的人,爲求最終之解脫,不應當只停留于此,爲了徹底滅除罪障,求得道業成就,還必須在忏悔之外發六種心,即"恐怖心"、"厭離心"、"菩提悲智心"、"怨親平等心"、"念報佛恩心"、"觀罪性本空心"。恐怖心就是警惕心與無常心,由于深刻覺察到停留于叁界中,就會有墮惡道的危險,因而生起恐怖,向善忏悔。可是今世雖然用了悔悟心、慚愧心、警惕心忏悔了,來世還是會做錯事情,或者宿業現前,還得繼續忏悔……如此忏悔了再犯,犯了再忏悔,生生世世就在忏悔與過犯中輪轉。

  需要看到,人犯錯誤的原動力乃在于"生死",如果沒有了投生與再生,就不會有墮落惡道的憂慮。因此必須要以出離生死的懇切決心來忏悔。惟其如此,才可以說用心確實已經在"道"上了。

  以上的發心都還是側重于利己方面的。爲了自他的和樂,使個人的道業快速增長,使更廣大的衆生都能離苦得樂,就要以自己的痛苦推想到別人的痛苦,發起利樂有情之心去行菩薩道。所以,還要以菩提悲智之心來忏悔。

  我們可以發心度衆生,可是對于與我們有怨的人,就並不那麼願意去幫助他(她),這對于自己辦道,對于化度衆生,都是極大的障礙,所以要求我們在內心不念善、不念惡,平等無執,必須以堅固的怨親平等心來忏悔。

  學佛人還要發感懷佛恩的心來忏悔,其中道理是顯而易見的:如果沒有佛爲我們開示聖谛,教給我們滅除罪障的方法,凡夫衆生根本無由踏上了脫生死的解脫之途。

  最後還要以觀罪性本空之心來忏悔。這對于忏悔的成就至關重要。以佛法的眼光看待"罪",不是造了殺、盜、淫、妄等重大罪業才叫做罪,換句話說,不是等造下了重大罪業才去忏悔--這已經太晚了!這時定業已經成熟。凡是潛藏在內心的不良心態,象嫉妒、貪愛、嗔恨、鬥爭等等,都會在因緣會聚時,引發造罪的惡因,成爲"罪種"。如《地藏經》說:"凡夫衆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說明當凡夫衆生投射其善惡心念于六塵人事時,都會使其不斷的在叁界的善惡報應中受生,解脫無期。忏悔,就是要在忏悔中,改變自心中潛藏的足以把自己牽引到惡道的罪因,成爲"向道、淨心"超脫叁界的成佛"修因"。由于罪業同其他一切事物一樣,都不是無因而生,罪業是從造作者與受罪者雙方複雜的因緣糾葛和合而生的,本身不具有獨立性,所以說"罪性本空"。通過觀罪性本空來忏悔,可以除去過去所造罪業在內心投下的陰影,使心靈不再因罪惡感而再一次遭受不良影響,使身心寂靜,無谄、無障,以新生之心,迎接光明的未來。

  通過至誠的忏悔,滅除我們無始以來所積累下的無邊罪業,承認以此忏悔叁毒罪障所生善心,發願回向,願我生生世世皆能象今生一樣保持這顆在忏悔後的清淨心,誓願常隨佛學,廣度衆生,並將此清淨大願回施一切衆生,願一切衆生都能和我一樣生生世世力行忏悔,發無上心!

  明業報之理,力行忏悔,發願回向,都是爲了念念堅固禮忏者向道的決心與信念,達到滅除罪障,徹底轉變無始以來的垢染心成爲清淨道心的目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