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發的意義
從行者身分而成爲沙彌,有落發剃度的儀式,但落發並不等于升級或升等,而是象征將以前種種的得意、榮耀或失意、挫折,全部放下,也就是剃除對自我執著的煩惱,如自卑、自憐、自傲、自慢等。
一般人總是對種種得意、榮耀執著不舍,因而産生了自傲、自慢;對失意、挫折放不下,因而産生了自卑、怨恨;但是因緣生、因緣滅,世間的一切現象就如夢幻泡影,畢竟是空的,我們來叁寶中求度,隨佛出家,就應將這一切的榮辱得失徹底地抛棄,把自己當做初生的嬰兒,重新來過。
如果不能將這個觀念扭轉,我們剛強難伏的性格以及根深柢固的習氣則不易去除。而性格不改,煩惱將無窮無盡,縱然落發,也會爲自己增添無限的困擾,爲僧團帶來負擔。
我經常告訴前來請求剃度的人,現在的佛教缺少的是有道德、有修持、有悲願的出家人。如果出家是爲了寄生于佛教,偷安于佛門,用經忏佛事、化小緣,或者種種的善巧,來獲得信徒的供養,這是在正與邪的狹縫中求生存,是佛教的敗類,將會使佛教步向衰頹之路。
我們法鼓山僧團用盡心血,正積極地推動人間佛教,化俗導迷,淨化社會、人心。如果我們自己煩惱很重、性格剛烈、冥頑不靈,將破壞佛教的形象,阻斷信衆學佛求法的道路。如果出家前的性格、思想、觀念、行爲並未因出家而得到化解,反將這些問題帶入僧團,那麼,僧團的形象、佛教的形象,將因你而受到傷害。
你們的師父拼命地在弘揚佛法,努力扭轉佛教在現代社會中的形象,以及提升社會人士對佛教的看法。因此,諸位進入僧團後,都應以師父的理念爲理念,以常住的方向爲方向;如果一出家就有自己的方向和想法,將與整個僧團背道而馳。既然不認同師父與僧團,又何須來此出家?這種人多一個,對佛教而言是多一分損失,因爲帶著棱角、帶著刺,不但自害而且害人。
培養品德與悲願
佛教需要的是有品德、有道心、有悲願,以及有專業學問和能力的人才。基本的條件是品德和悲願,如果出家後依舊保持在家人的習氣,雖有專業的學問和能力,卻不能放下得失人我之心,品德便無法提升,這種人對佛教整體而言反而沒有益處。
所以,准備落發的人,一定要發大誓願,要徹底地改變自己的性格,將過去的一切放下,多拜佛、忏悔、念佛、感恩,養成柔和善順、忍辱負重的出家品德。所謂“昨日種種譬如昨日死,今日種種譬如今日生”,要用智慧劍將榮耀心斬斷,用悲願火將得失心焚毀,不要讓煩惱、習氣殘留在我們的身心,戕害我們的法身慧命。
千萬不可以自卑或自傲,也不可以看此人不順眼,瞧那人不滿意;挑剔這、排斥那,對這個有意見,對那個有想法。樣樣看不順眼,事事不合己意,這類的人增加之後,僧團將難以運作了。
出家人要“心如明鏡,身如抹布。”落發後都還不能算是真正的出家人,因爲還將身體和想法看得很重,執著身體,身上就有很多刺,執著想法,心中便有很多煩惱。若能如《楞嚴經》所說:“將此身心奉塵刹,是則名爲報佛恩”,就能用忍辱負重的觀念來調整自己,心無煩惱,所以像明鏡無塵,身能忍辱,所以像抹布清除汙垢。如果在落發之後,發現自己離開了道心,就自摸己頭,既已落發出家,心生慚愧,立即念佛忏悔。
以退爲進,以默爲辯
你們的師公東初老人曾經問我,知不知道在家人和出家人有什麼不一樣?我說:“出家人的身分和在家人不同,受了比丘戒是比丘,受沙彌戒是沙彌。”老人一直搖頭說:“你再說。”“出家人不可以結婚、不可以存錢。”又搖頭。我實在想不出來,只好請求老人開示。老人說:“我們出家人是以退爲進,以默爲辯,以奉獻爲成就。”
因此,當我們面對他人的指責或批評時,不答辯,辯就是是非,要忍辱負重,而且還要積極地努力以達成奉獻他人的目標。在因緣不許可的情況下,不得盲目地奉獻,當以退爲進,保持實力,留得青山有柴燒。虛以待之,並非一味地退而不進。
出家人是以退爲進,以默爲辯,有道心、悲願心。道心是時常反省自己有沒有驕慢心、自卑心。有些人常爲了自己的學曆不高而自卑,有些人則爲了身體上的殘缺而自卑,有些人是爲了年紀大而自卑。自卑的人全身帶刺,害怕自己的弱點被人捉住;而學曆高、能力強的人易生驕慢,自以爲有道心,或比別人還會修行。這都是在家人的心態,會破壞我們的道心,若有這樣的心態,要知慚愧、忏悔。
若自認爲有道心,爲常住服務多一些、貢獻多一些,指責別人能力差,沒有付出,老是計較爲什麼自己要做這麼多,爲什麼別人就可以做那麼少,如此驕慢心一起,反而失去了道心,不能平衡。要知道,自己做得好、做得多是應該的,別人少做或做不好,也許是他的體力、智力不勝任之故,要多體諒、多包容。若他來請教,一定要告訴他,自己是如何做的,他可以參考看看,但不一定非照我們的模式做。
學做忍辱負重的出家人
最後,再以數語勉勵大家,當努力學習做一個忍辱負重的出家人:
(一)不跟別人比,道心自增長。
(二)互相勉勵,不可看不起別人。
(叁)不可自卑于學曆低、身體弱、智力不足等。
(四)不可閑談。
(五)心念系在恒課上,如持咒、持佛菩薩名號。任何空檔都要持咒、念佛,不要間斷,如此自然能夠消災除障、去煩惱。
(聖嚴師父 一九九叁年二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