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佛的意義
我們每天早晚的禮佛運動,有很深的含意。現在如果你還不能夠體會到禮佛深義的話,沒關系,你可以按照你原來的禮佛方式來做,後面會跟大家再解析禮佛的深義。現在大家就找一個適當的位置,以後這個時段你進來的時候就是禮佛。這樣,一方面是運動,一方面也可以讓你的身心很柔軟。這也是一種動中禅的修法。你清醒明覺的覺察,你當下的每一個動作細節,它會讓你的身心很柔軟,能夠培養出你感恩的心。有感恩的心,你的法喜就會一直的泉湧出來。現在大家就開始,選擇適當的位置,用你原來的方式來禮佛。方式不拘,只要不互相沖突、幹擾就好。位置如果不夠寬大的話,可以移動。
禮佛不是一個形式,也不是做功課給佛陀看,所以不用急、不用躁。慢的動作,你要清醒明覺;快的動作,你也要很清醒明覺。如果你心中有另外的偶像,就像說你原來習慣禮拜觀世音菩薩,或是其他的佛菩薩都沒有關系,你就照你原來的方式來禮佛。禮佛也不是去拜偶像,不是去向釋迦牟尼佛求什麼神通、感應、加持……。那些都是不正確的知見,佛陀跟你我都完全平等,禮佛最重要的意義有幾點:
1.感 恩
感恩佛陀告訴我們一條解脫之路,讓我們有因緣能夠逐步的邁向究竟解脫,出離苦海,斷除生死輪迴。這是一條實實在在邁向光明的解脫大道。在這世間,能夠呈現這一條解脫道路的大智、大慧的解脫者不多,所以我們要以感恩的心來禮佛,感謝佛陀告訴我們這一條解脫之路。
2.見賢思齊
禮佛更重要的意義是我們要向佛陀學習——要見賢思齊。我們要跟佛陀一樣發出大願——“佛道無上誓願成,衆生無邊誓願度”。禮佛,就是要見賢思齊。佛陀不是來讓你膜拜的,佛陀他只是個模範,讓我們學習“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爲者亦若是。”所以,禮佛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向佛陀看齊、學習,發出大願,這一生、這一世要跟佛陀一樣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當你是真正明眼人的時候,你就能夠引導衆生出離苦海,才不會以盲引盲;當你真正有智慧的時候,你才能夠真正地做到自利利他。菩薩道是要建立在解脫道上,你的慈悲是要建立在智慧上。沒有智慧的慈悲很容易長養衆生的欲貪;沒有解脫道的菩薩道,那很容易只是停留在世間的慈善事業上面。所以我們要學習佛陀紮紮實實的走出解脫道,爲法做見證。這樣,你才能夠真正展現出菩薩道的精神。
真正的菩薩道一定是建立在解脫道上,佛陀如此,佛陀當初所引導的弟子無不是如此的。那不是自私,那才是究竟啊!那才是從最根本來解決問題,不是在支流末節上繞。你本身的生死輪迴、本身的苦沒有解決的話,你是沒辦法協助衆生出離苦海的,你會跟衆生在那裏互相纏縳啊!這就是在上《阿含經》課的時候,有跟大家提過佛陀相當深的感慨:“一切衆生類,悉共相纏縳。”今天我們禮佛,就是要學習佛陀那種真的邁向究竟解脫,打開智慧眼。這樣,你才能夠真正的自利利他。
3.身心更柔軟
禮佛還有一個重要的意義就是,讓我們的身心更柔軟,懂得低頭、懂得謙虛。禮佛能夠幫助我們身心更柔軟,所以你在禮佛的過程,不要用做功課的方式或心態來禮佛。你不是去交差、去做給別人看,你禮佛禮的不是別人,是你自己啊!禮佛是讓你開發出你的佛性、你的覺性啊!那也是在開發你的成佛之道的覺性啊!所以在禮佛的過程,你要合掌、彎身,膝蓋要著地、要向前伏,這整個過程,你都要清醒明覺。你要起來(相反的動作),站立起來。一樣,整個過程要清醒明覺。
大家要知道,禮佛它是讓我們開發覺性。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動中禅的修法,一方面又讓我們懂得感恩、懂得謙虛。這個謙虛不是自卑喔!謙虛是看到自己的不足,願意虛心學習。這也是在幫助我們斷我慢,所以大家這幾天好好的把握因緣。這個因緣是很難得、很殊勝的,希望大家好好地珍惜。
禮佛的意義
1.概 說
這一節本來是禮佛時間,但因爲有一半的學員還沒辦法正確體會禮佛的意義,所以我們在這次禅修禮佛的第一次,再把禮佛的意義說一遍,讓大家能夠正確而清楚地體會禮佛的意義。首先要提的一點就是,一般衆生的心是很僵硬的,可以說是身心僵硬,不柔軟,又常常充滿著我慢。這個心要怎麼樣讓它柔軟下來呢?透過禮佛是非常好的一個方法。有學員來報告,提到說他覺得他不容易放松。爲什麼不容易放松呢?最深層的原因就是,因爲我們的心繃得很緊。你身體的僵硬是來自你心裏的僵硬,所以等一下就告訴大家打開心的方法,讓你的心能夠打開;讓你的心能夠柔軟。還有,也有學員來報告心不容易靜下來,一靜下來就容易昏沈。那是因爲欠缺慈悲心、欠缺感恩的心,還有學佛的力道還沒有發揮出來;還沒有真正用生命去求法、用生命去了悟生死大事。像這些都是可以透過我們不斷地聞、思、修、證,而漸漸地沈澱、漸漸地澄清。所以也不用氣餒,面對真實的自己,如實面對自己。唯有你如實面對自己,願意接受自己的臉黑;願意接受自己的醜陋,你才能夠改變;你才能夠成長;你才能夠脫胎換骨。所以你有看到自己的身心僵硬,很好!有看到自己心靜不下來,容易昏沈,很好!用慈悲心、用愛心來包容它,它會在你的包容、會在你的愛心的關懷之下,它會成長、會脫胎換骨的。不要用挫折、不要用嚴厲責備的心去對待它。如果你用嚴厲的心去對待它的話,它又會隱藏起來;又會躲起來;又會縮進那黑暗的世界裏面,也會躲進你那個潛意識裏面,那你就更看不到,錯失改進的機會。一開始有跟大家講,慈悲要從善待自己開始,一定要先對自己慈悲,你才能夠真正對別人慈悲。對自己慈悲,包括讓這個有苦難的衆生,讓它漸漸地出離苦海。你要用你的愛心、用你的毅力讓這苦難的衆生,早日出離苦海而解脫自在。你必須有自助的魄力、決心,別人才能協助你。我今天也只是扮演一個協助你成長的角色而已,主角是你自己。佛陀也只是扮演協助我們成長的一個角色而已,你沒有比佛陀卑微,你跟佛陀也都完全平等。佛陀只是大慈大悲,協助我們去認清這些真理實相,遠離顛倒夢想而已;協助我們出離苦海。
2.培養感恩的心
再來,要講的就是禮佛的意義。禮佛,我們一般常常都是把佛陀變成一位超級的大力神;把佛陀變成一位很厲害的神。好像你欠缺錢跟佛陀祈求,佛陀就會給你錢;你欠缺名、欠缺利,你就跟佛陀祈求;你生不出小孩子,你也跟佛陀祈求,請佛陀幫助你生個小孩。衆生常常有無窮的欲望,你那不能夠實踐的欲望,你就不斷地向佛陀祈求。所以我們如果沒有真正去了解禮佛的意義的話,我們會把智慧型的佛教變成信仰型的宗教、變成迷信型的宗教。這樣,佛法的精髓會盡失,佛陀在人間示現渡化衆生的這一種意義,也會喪失掉。所以我們要正確地了解禮佛,而不是要你像個乞丐一樣,以次等人民不斷地向佛陀乞討、祈求。不是這樣啦!禮佛,也不是在求感應;禮佛,也不是在求加持。本來佛陀在世的時候,他都是要大家好好地去體悟,他所跟我們開示的法義,如理地去體悟、去實修、去求證。這個「如理」,就是如同萬事萬物的真理實相去體悟啊!所以佛陀只是一個手指,指引你去看到真理實相。我們對佛陀這樣的一位智慧者、一位協助我們出離苦海的慈悲者,我們對他充滿著感恩的心。所以禮佛的第一個意義是感恩佛陀、感恩善知識大慈大悲,協助我們出離苦海;協助我們遠離顛倒夢想。這個意義如果沒有掌握到的話,那禮佛的意義盡失啊!如果你能夠體會到佛陀是一位智慧者;一位大慈大悲的導師、善知識,我們以感恩的心來感謝他、頂禮他,可以培養出我們的謙虛以及柔軟的心。有一句話說:「男兒膝下有黃金」,也就是一般所說的不要隨便向人下跪。這裏,我們不用自卑,你不是次等人民,你也不是乞丐。今天我們跟佛陀頂禮,這是一種感恩的心;這是我們身心的柔軟、我們的謙虛,知道我們自己的不足,願意跟善知識看齊、學習,成爲一位解脫者。所以禮佛的第一個意義,就是培養感恩的心。
3.培養慈悲的心
禮佛第二層意義是培養慈悲的心。要知道!成佛,成爲一位解脫者,他絕對不是自私自利。沒有自了漢的阿羅漢,絕對沒有啦!如果你自私自利,你要證到初果都不可能,不要說證到阿羅漢啦!把阿羅漢認爲是自私自利、自了漢,那都是錯誤的批判;那都是不正確的。沒有自私自利的解脫者啦!所以我們是向佛陀看齊、學習,也發願將來要「衆生無邊誓願度」,願意像佛陀一樣,自渡、渡人;自利、利他。所以禮佛的第二個意義,就是展現慈悲的心,願意跟佛陀、願意跟那些善知識一樣大慈大悲愍衆生,只要自己有能力,都願意學習著無條件、無所求地,來回饋這世間、回饋衆生。我自己曾經是苦海浮沈的衆生,透過佛陀的協助讓我出離苦海,我也願意協助苦海中的衆生,讓他們也早日出離苦海,來到解脫自在的世界。修行要有成,一定要有慈悲的心,爲什麼我們的身心會僵硬呢?因爲我們的心沒有打開;因爲我們欠缺感恩的心、欠缺慈悲的心。感恩、慈悲的心,這是四無量心裏面的「慈、悲」。你要具體地去體悟而展現出來啊!你的心量真的會來到無邊無際,你的身心會很柔軟。
4.見賢思齊禮
佛第叁層意義就是見賢思齊。見賢思齊就是學習著「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爲者亦若是。」佛陀絕對不是要讓你認爲他很崇高、他很偉大,然後讓你一直拜,不是這樣啦!本來沒有佛像啊!原始佛法以及距離佛陀滅度後一兩百年內都沒有佛像,大家都只是扣住法義的核心實修實證,佛像是後來才演變出來的。在我們第一堂課跟大家講解﹁佛教流變史﹂的時候,有跟大家介紹過。今天如果你又把那個佛像當作一個偶像在拜的話,那你距離佛法的核心就會越遠。佛像,它是一個方便法,讓我們能夠見賢思齊,所以不要把佛像當作神像一直在拜啊!若是這樣,佛陀坐在那邊也會覺得:「枉費我跟你們講了那麼多的法義,你們卻這樣捨本逐末。重要的沒有掌握到,然後在支流末節上面繞。」佛像只是個方便法,讓我們透過看到這樣的一位聖賢者、一位智慧者、一位慈悲者,他是如此地在利益衆生。讓我們看到他就願意跟他學習;看到這樣的聖者,我們願意跟他學習。學習什麼呢?學習這一生、這一世就要邁向究竟解脫;學習去普渡衆生;學習做到無我、無私,來到體證無我的世界。所以禮佛的第叁個意義,就是「見賢思齊」。如果你不成佛,那你是在我慢的世界裏面喔!成佛的人、解脫的人,那是貪、瞋、癡、我慢斷盡;那是沒有我慢的。所以不要再聽別人說:「發願此生此世要成佛,那是我慢。」絕對不是這樣啊!大家要把這些觀念矯正過來,你才能夠體會到禮佛的意義。
5.回歸法界
再來,禮佛還有很重要的意義。因爲佛陀他是一位法界的代言人;佛陀他是協助你回歸法界,佛陀也明白地跟我們宣說:「我跟大家講的這些真理實相、這些叁法印以及緣起法,那都不是我佛陀所發明、所創造,不管我佛陀有沒有出生,這些真理實相它都是永遠存在,跟整個法界、跟整個大自然永遠存在。不管過去、現在、未來,這些真理實相都存在;不管我佛陀有沒有出生,這些真理實相都存在。」佛陀出生,了悟這些真理實相,然後遠離顛倒夢想,出離了苦海。看到衆生因爲不了悟真理實相,不知心靈的家在哪裏,而在苦海中浮沈,于是大慈大悲的來協助我們,回歸這心靈的家、回歸這法界。所以,佛陀他決不會跟你們說:「你們要來頂禮我;你們要來拜我;你們要把目標朝向我。」絕對不會這樣的。佛陀了悟到他自己是法界之子;了悟自己是這整個大自然、整個法界的一份子啊!當佛陀徹底開悟之後,知道他跟這整個法界是一體的,並且了悟了生死大事,于是便來協助大家也回歸法界啊!成佛,是成爲一位覺悟者,也就是覺悟到你跟整個法界是一體的;跟整個衆生、跟所有的衆生都是一體的。所以禮佛更進一步的就是,你要去看到佛陀所跟我們指引的那個真理、實相、法界,目標不是鎖定在佛像上面;不是鎖定在佛陀身上。
6.小 結
佛陀他是善知識,也是個指月的工具呀!月在哪裏?真理在哪裏?你就坐在道的上面;你就浸泡在法界的懷抱裏面。沒有佛陀,你還不會死;沒有法界的養育,你不可能活著。所以,我們感恩佛陀,讓我們能夠逐漸地回歸法界、回歸涅槃界。當我們頂禮佛陀的時候,我們更進一步地要去看到法界對我們生命的重要,你才會來到「自依止,法界依止」啊!如果你沒有發現到法界對我們生命的重要的話,你怎麼回到自依止呢?佛陀涅槃之後,糟糕了!我們的偶像、我們的目標就失去了,你就又不知要再抓哪一個目標;你又不知道要何所依。所以,佛陀都一再地跟我們講:「你要回到自依止,法界依止。」不要抓住佛陀。如果你抓住佛陀,你沒辦法解脫自在的,不要一直只是看著那個手指,要看到那個手指所指引的月亮——真理、實相;看到整個法界、整個大自然。如此,你才能夠真正了悟生死大事。
《禮佛的意義(惟傳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