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身念住修行要義
當你能夠見法的時候,那時候我們會超越四念住的這些修法,來讓大家體悟《心經》所講的世界,那是一種解脫自在的世界。在這之前,大家把基礎打好,身念住方面你在靜坐的時候,就好好的在呼吸上面下功夫,把十六勝行的前幾個步驟,至少前面四個步驟好好地做好——呼吸長,如實知道呼吸長;呼吸短,你也如實的知道呼吸短;呼吸微細,若有若無的時候,你也清楚知道。這些都是讓你那心猿意馬的心,能夠收攝回來;能夠覺察到你當下呼吸的生滅、變化。你的呼吸都是當下在進行的實相,你要如實觀,不要去想像、不要去造作、不要去引導。除非你比較昏沈的時候,你可以用幾次的深呼吸,或是當你的呼吸微細不容易覺察的時候,你也可以用幾次的深呼吸,但再來就要讓它回複到自自然然的呼吸。
如果你覺得守在鼻頭這一點,你很輕松、很省力,你就守住這一點。如果你覺得守在這一點上,很費力,不容易覺察到;或是會有胸悶的情況,那你就轉移注意力在丹田上面。丹田也是個很好的覺察點。因爲不管你再熟睡,它都有在生滅起伏。你不要說:“我看不到!”看不到,那是因爲你沒有放松,你的心還很粗。不過也沒關系,不要氣餒,你就調整一下,把一些錯誤修正過來。記得!要放松、放松。如果還看不到,那你再做幾次的深呼吸——深深的吸氣,去感受丹田、胸部深吸時微微的膨脹;再深深地呼氣,去感覺身體、丹田、胸部向內縮。幾次的深呼吸,讓你清楚感覺到身體的膨脹收縮,然後你就要嘗試著放開、放下,讓身體回複自然的運作。如果你漸漸的可以感受到丹田的收縮膨脹;再來,你就把它放大到全身,去感覺你全身它都一直在收縮膨脹,一吸一呼你的身體它都一直在變化。記得!就是不要用力、不要去幹擾呼吸的進行,如實觀最重要,放松則是心法。
四念住的修行——“呼吸”,可以讓我們進入很微細的心靈品質、很高的心靈品質。當你在“動中禅”動作的時候,一樣,要清醒覺察你當下的舉手投足。記得!每一個腳步你都要清醒明覺。走路的時候清楚知道正在走路,每一個步伐都覺知到。“住”,就是當你停下來的時候;當你站立的時候,你也都清清楚楚的知道你當下的姿式。你現在就是把你的覺知都放在你這個五蘊身心上面。這個點要清醒明覺,你才能夠從點、線、面逐步擴大。“坐”,就是打坐或是你要坐下來,這全部的過程都要清楚明覺;“坐”,並不是侷限在禅堂內的坐,你在戶外的坐,這些也都要清楚覺察。
不是說你離開寮房,然後走到禅堂,到禅堂之後,才開始修行、才開始覺察。不是這樣啦!你在寮房裏面的一切動作,你都要清楚覺察。包括你要盥洗、要上廁所……這些,全部都清楚明覺你當下的動作。從寮房到禅堂這個過程,你要不慌不忙清醒明覺,要開門、要關門也都是清醒明覺;走到你的座位要坐下,你每個動作也都很清清楚楚的覺察。當你真的有明覺的時候,你的動作不會粗糙,你的動作會帶有安詳、會帶有柔軟。所以輕柔明覺,那是代表你有清醒的活在當下。行住坐臥,包括要睡覺、午休,或是晚上的休息也是一樣,不是說現在要睡覺了,“砰!”就躺下去:“我今天的功課做完了!我今天的修行都做了!交差了!”事實上,包括你要上床、要躺在床上、要蓋被;包括你的睡姿,你都要清醒明覺。
在一開始的過程,你可能會做得有點不是很自然,會有點像機器人,也沒關系。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你有發現到僵化、不自然的時候,你就放松、調整,讓它以自然、柔和、順暢的姿勢運作,不要刻意嬌柔造作。它是慢下來,但慢之中卻是柔和、安詳的,這是叁妙行的具體展現。所以四念處的開發就是行、住、坐、臥,你都很清醒明覺。包括早上一醒來,要翻身、要掀開棉被、要下床、要穿衣服,這全部的過程都是明覺;都是在修行。真正四念住的修行是沒有上課、下課之分;是沒有禅堂內、禅堂外之分,那是全面展開——行、住、坐、臥、語、默、動、靜都要清醒明覺。如果你要承擔法務或是要交接,這個過程,需要言語的溝通,記得!你要開口講話的時候,你要清楚地覺察你當下講話的動機、內容;你當下講話的聲音、聲浪、語調。當你在聽話的時候,你也要清清楚楚的聽到對方講話的聲音、聲浪,是緩、是急都要清楚覺察。
如果你在打坐的時候,你的內心裏面在不斷的嘀嘀咕咕,有很多的語言、很多的對話、很多的妄念,第一個步驟是你要能夠清楚覺察,覺察到它在那裏不斷的喋喋不休,你要先能夠看到。看到之後,如果它能自動消失很好,沒有自動消失的話,你也不要刻意去壓抑它、去責備它。你就提醒、提高覺性,回到呼吸或是深呼吸幾次。你不要去跟念頭對抗,你可以清醒地看著它,在說什麼話、在玩什麼把戲;你也可以不要去理它,你就繼續回到呼吸上面來。不管你跑掉幾次,覺察到,就馬上拉回來。記得!不要在那裏拉扯。因爲那個拉扯、挫折,那是生命的壓抑、生命的挫耗;那是在浪費生命。隨時都要歸零、放下,前一秒做不好,沒有關系。隨時歸零,隨時從零開始。
今天你就好好地把身念住,身、受這些把它做好,行、住、坐、臥、語、默、動、靜,一切都在觀察中、都在明覺中,包括你要到禅堂、要到齋堂吃飯,也是一樣。你在吃飯的過程,要挾菜、盛飯,飯菜送到口中,包括咀嚼的整個過程,你都保持清醒明覺,不要囫囵吞棗、不要急著要趕快吃完,當下這也是在修行。如果把吃飯也當做修行,你可以吃出不同的味道;吃出不同的生活品質啊!所以修行不光只是靜態的打坐,那是動、靜都在修啊!當你下座要經行的時候,也是一樣。每一個腳步——提、移、落、觸,你都清醒的覺察,一開始你可以先用口令,指令在先。先下達指令,意念在先,然後身體再跟著動作。
你可以意念先起個“提”,右腳才舉起來;然後“移”,右腳向前移;有個“落”的指令,腳才向下落;“觸”,去感受腳觸地的那種覺受。再來,身體要往前移的時候,去覺察你身體往前移的這個過程,包括兩腳所承受力量的不同,這些你也都清楚地去覺察。再換左腳的提、移、落、觸,腳步不一定要擡得很高,因爲你擡得高的話,你的重心會不穩;也不用跨得很大步,你只要能夠覺察那個動作、覺察那個過程,這樣就好。不在快慢,速度也都是自己去調整。
這個過程,除了可以開發你的明覺以外,你也可以清楚地覺察到你的動作,都是有意根在前引導,身體才跟著動作。你不要以爲說:“這好像沒什麼嘛!”其實這都是在開發你的明覺,也是讓你體悟名色分界智相當重要的過程、相當重要的修法。你的名色分界如果沒有出來的話,你的身心都是糾纏在一起的,你的心常常成爲你身體的奴隸,面對境界你做不了主啊!你也會常常成爲境界的奴隸。所以名色分界智的開發是很重要的,你這些功夫都要紮紮實實的去做,一天下來你整個身心,它就會更安詳、更柔軟,你的明覺、覺性的開發,那會是很快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