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明心與明覺「動」
現在大家要再進一步地深入。當你的身心越來越明覺、身心越來越柔軟之後,希望你能夠繼續再突破。至于怎麼樣繼續深入呢?你可以讓自己默唸四個字,就是「念念分明」。「念念分明」這四個字不是要讓你當做一個口號在唸,也不是當做一個止痛劑喔!它是有含義的,一方面也自我提醒要念念分明。而當你在唸這四個字「念念分明」的時候,你要有很敏銳的覺察力,你要去看到,你在唸每一個字之前,你還沒有唸出來(這是默唸喔!),在你默唸口行還沒有出來之前,那個意行、意念它已經出來了。你要能夠去覺察到,你要能夠看到那個念頭、那個話頭。你真正要參話頭,講的就是要去清楚地看到那個起心動念的念頭。
「念念分明」這四個字,很有力道、很有效果,大家要好好練習。不用急,一個字、一個字地唸出來,清醒、明覺。你會發現,你每唸一個字,就好像你在平靜的湖水上面,投入一顆石頭進去。那顆石頭,它會起漣漪;它會起震動。你要看到那個念頭,也要看到那顆石頭丟下去之後所起的震動跟漣漪。你的心要夠明覺、夠敏銳,你才能看到。如果你的心不夠細、不夠甯靜的話,你只是在默唸,那就好像一般的唸符、唸咒、唸佛號…這些,你沒有真正用心念在唸。你不但要用心念來唸,你還要去看那心湖的漣漪呀!這些你都要有明心的基礎,你才能夠來到念念分明。若是你真的能夠覺察到這方面,你的身心就會很甯靜、很穩定、很柔軟、很明覺。這個功夫,那是騙不了人的。但只要你願意去做、願意去學習,你就可以來到這樣甯靜、明淨的狀態。
當你來到這裏之後呢?再來,要繼續深入的是問自己:「我的身能夠不動嗎?」尤其是在禅堂裏靜坐的時候,那更好,「身能夠都不動嗎?」這不是刻意去造作、去僵化喔!不是用力,而是很放松,你都不去動,能做到嗎?再來,如果你的身能夠做到不動,那再提醒自己:「我能夠做到心也不動嗎?」心不動,就是來到無念的世界、捨念清靜的世界。我們不是要刻意去不起念頭,而是說有必要我們就一心一意地去起心動念,好好去起心動念、去做、去想。但是沒有必要的時候,我們能不能讓心回複到本來面目?能不能讓心回到最甯靜的原始狀態——沒有什麼念頭,就是一顆朗朗明覺的心。
接下來是要更深入,能不能來到身也不動、心念也不動。在這方面絕對不要刻意去壓抑,如果你刻意去壓抑,反而會有反彈的力量。如果我的身體、我的動作不能做到不動,那就要問自己:「爲什麼要動呢?是酸、脹、痛、麻需要調整而動呢?還是說因爲無聊需要動一動,或是因爲靜不下來,習慣性的沖動,現在不習慣靜下來。」像這些呢?都要清楚地去觀察到、去看到,你才會過濾掉很多不必要的、無聊的動作。爲什麼你坐在那裏,沒什麼事情,你就一直要在那裏搖腿晃腳呢?有需要晃動嗎?如果真的有需要晃,你就好好地晃,那也是很莊嚴的。如果是無聊、無意識的這種動,那就提醒自己:「可以不要動就不要動。這樣,也可以減少這世間能源的消耗啊!」
所以你如果要「動」,就要看到爲什麼而「動」。這些動作,能減少世間的苦嗎?這些動作,能夠慈悲對待衆生,讓這世間、讓衆生獲益嗎?如果這些動作對自己、對別人沒有益助的話,需要「動」嗎?能夠這樣去做一種過濾,你在收攝六根方面,它會更有效果;你的生命也會發揮出它真正的效果出來,你才不會浪費了很多不必要的生命,在那些沒有意義的事情上面。但是,如果能夠減少這世間的苦難,能夠對自己、對衆生有益助,那就清醒明覺地去動、去做,全然地去做。不逃避,全然地承擔。
剛才所講的「能夠不動嗎?」那是一種過濾,也就是你真的能做到不動的話,那你才能夠全然地動,你的動作才會是明覺的「動」,你的動作才不是沖動、不是無明行。你若真的能夠身、心做到不動,甯靜下來,你才能夠處在「明」的狀態。之後的「行」,才會來到「明行足」。知道嗎?這很深,需要大家慢慢地再去消化、去體悟,不逃避,也不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