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念處禅修開示 二、修習禅定

  二、修習禅定

  ………(鍾聲),因爲大家會昏沈,所以換一個清脆的聲音。這樣可以比較有力量來喚醒大家。現在來跟大家講一下修習禅定。

  1.概 說

  禅定方面,大家常常在打坐,也常聽到別人在禅修、在打坐,但是能夠真正進入禅定的卻是不多。所以我們現在跟大家介紹這方面,希望你能夠應用的得心應手。若應用純熟,隨時你都可以處在未到地定。情況更理想的話,隨時都可以處在初禅。問題是你要先對禅定方面,要有清楚的了解。如果你已經有一些禅定的基礎,那你也不要想說:「我聽這些好像是多余的。」每一天都是第一天;每一次都是第一次,你要以全新的心靈品質來聽,你的心才是活的、才是流動的。禅定絕對不是死板板的,禅定不是「定」在那裏,禅定是讓你的心全然地活起來。這個「定」字很容易讓衆生産生錯誤的聯想。「定」絕對不是定在那裏,不是僵化,心不是成爲一潭死的湖水。禅定,本來在原始佛法裏面的意思,就是「靜下來,深深地去正思惟」。禅定,那是清醒明覺地活在當下。如果你的身心不柔軟,你怎麼活在當下呢?如果你沒有保持明覺,你怎麼活在當下呢?所以,世間法的禅定跟出世間法的禅定是不一樣的,不要把禅定變成是練功夫啊!記得!禅定,那是活潑、活動,保持明覺,活在每一個當下。

  所謂的「叁界」,第一是欲界、第二是色界、第叁是無色界。欲界,就是大家平常在磙磙紅塵裏面不斷地要求滿足,追逐各種欲貪、欲求、欲望,包括你每天不斷地在忙忙碌碌,或是有的人在名利堆中打磙。這些都是在欲界的世界裏面,包括你有各種的欲望、欲求,這些也都是。來禅修,如果你沒有放下欲界,你沒辦法進入到色界。色界,就是初禅、二禅、叁禅到四禅。色界也就是你離開磙磙紅塵,單純地與地、水、火、風大自然相處,身心處在單純的環境中,讓身心逐漸地淨化。所以在《雜阿含經》裏面就有提到:「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具足初禅。」離,就是你要離開欲界、離開種種惡念、離開種種不善法,有覺、有觀。你看!在《雜阿含經》裏面講的,都是要有覺、有觀,不是死定啊!放下種種欲望的追求;放下種種名利的追逐;放下那些貪、瞋、癡,也就是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就是活在當下。「覺」就是你要清醒明覺地活在當下,「觀」就是進一步地去正思惟、去體悟。

  原始佛法所講的禅定,那是有覺、有觀,簡稱「靜慮」——靜下來,有深度地去思慮、去體悟。「慮」就是去體悟,再更簡短地講,就是「止觀」。禅定、禅那講的就是止觀雙運,有覺、有觀就是你能夠進行止觀雙運。當你的心離開磙磙紅塵、離開名利的追逐,很單純地來禅修。這樣就是離開欲界。如果你又有透過方法,讓你的心能夠安止在當下,進行有覺、有觀,又把握到一個很重要的要領就是,全然地放松——你越用力,越沒辦法入禅定;你越祈求,你越沒辦法入禅定。記得!要入禅定,很重要的要領就是活在當下,全然地放松。但是,你卻不要說又去努力放松,因爲那個「努力」,它又會繃緊、又會僵硬。放松,只是放松。就好像你握拳之後,叫你把拳放開。放開跟用力的放開手掌,那是不一樣的。如果你用力地放開,你的手會很容易疲倦;放開它,只是很輕松的放開。所以要入初禅,很重要的要領就是,清醒明覺活在當下,全然地放松。放松之後,你自然會産生喜、樂覺支出來。因爲你的用力、你的僵硬,那個喜覺支、樂覺支才被你阻隔了。透過有覺、有觀,你就會産生喜、樂、一心。我們現在就來介紹尋、伺、喜、樂、一心。

  2.尋、伺、喜、樂、一心

  尋,顧名思義就是「尋找」,因爲我們的心如同一匹野馬,它是到處闖蕩、到處飄動。心,又稱爲「心猿意馬」,它就如同在大海中一直飄蕩不安的船,不知如何安其心。爲了要安其心,多少修行人跋山涉水、尋師訪道爲參禅;爲了安其心,真的你花費幾十年,都未必能夠找到安心之路啊!「尋」就是找尋一個可以讓你的心安止在上面的方法,如果你越向外、越向心外去找,你越找不到,越不容易安其心。如果你所使用的有爲法越複雜、越多,那你也越不容易安其心,頂多只是讓你的心暫時地麻醉下來、暫時地止痛下來。真正的安其心,那是不用麻醉劑、不用止痛劑的,那是回到很自然、很單純、很樸實的原始狀態。所以記得!修行的方法那是越單純、越簡便,越好。不需花錢的最好;隨時都可用的最好;最省力、最不用力的最好(而這也必須你要去比較過,或經過一番尋尋覓覓)。佛陀跟我們介紹的就是出入息法,這是最殊勝的。

  把你的心安止在出入息上面。這個點,你要放在人中、鼻頭,或是鼻腔裏面都可以。每個人的敏感度、每個人的敏感地區不一樣,如果你覺得這個地區很容易讓你覺察到出入息的進出,那你就把你的注意力安止在鼻頭、人中這裏。如果你覺得在鼻孔附近不容易覺察到,而腹部丹田的起伏比較容易覺察得到的話,也可以把你的注意力、覺察力,放在丹田、小腹這個地區。因爲不管你再深睡、不管你多麼放松,只要你有在呼吸,你的丹田就會隨著你的吸氣而自然地凸起;會隨著你的呼氣而自然地凹下去。丹田,它會隨著你的呼吸而起伏。那個起伏,也都是當下在發生。你能夠看到這樣的動態的過程,這就是你有活在當下。所以,不管你是系在鼻頭或是丹田,第一階段的重點就是,讓你的心能夠有一個很不錯的所緣的對象;讓你的心能夠安止下來;讓你的心能夠漸漸地清醒明覺地活在每一當下。這是有覺,也就是「止」的過程。

  當你尋找到這樣的點,覺得這個地區不錯;覺得這個方法很省力(禅修方法越省力越好);覺得這個方法很不錯,那你繼續在這個方法上面用功。這就是尋伺的「伺」。這個「伺」就是,你繼續在這個方法上面用功。打個比方,如果你打坐一小時,前面叁十分鍾你都在那裏尋尋覓覓,換這個方法、換那個方法,或是有時候妄想、昏沈很多,你沒辦法安住其心,那都是在「尋」的過程。好!慢慢地發現找到安止點了,你就把心安止在上面,那就是進入「伺」的階段。

  經過尋、伺之後,再來你又能夠把握到放松的要領。這樣,喜覺支就會産生。當喜覺支産生,你不要去迎或是抗拒,都要不迎不拒,繼續就會有樂覺支的産生。喜覺支它是比較粗,它的頻率、興奮度比較高;樂覺支那是比較微細、比較持續。所以喜覺支後面跟著持續而綿延的,那就是樂覺支。這就是進入「禅悅爲食」。當你有禅悅之後,你就能夠更加安止在你的禅定中;當你一心一意地在尋、伺、喜、樂、一心的境界,有覺、有觀。這樣,就是來到了初禅的境界。

  3.進入初禅

  當你進入初禅,你的身心會很穩定、很柔軟;會有禅悅;會很安祥,安止在當下。你不會煩躁、不會覺得用力、不會覺得枯坐。如果這一兩天,你能夠慢慢地練習進入到初禅的話,那已經是不枉費此行了。包括這一年多來的聞思基礎,也都會在你的禅定中漸漸地消化。

  當你有了初禅的這些體驗之後,除了可以再繼續開發更深的四念處的修行,如心念處、法念處外,因爲有了初禅的這些基礎,在我們跟大家分享一些更深的法義、真理、實相,那你的震撼也會越強。如果沒有到初禅也沒關系,你能夠有未到地定的話,那也已經相當好了。所以大家不要氣餒,也不要去跟別人比較,修行不要在那裏自責;不要在那裏渴求、渴盼要得到什麼境界。你越想得到,你越得不到。你的精進用功就是要來到歸零,很放松、很清醒明覺地活在當下,全然地放開。注意喔!那個松、緊要拿捏出來,不是放縱、不是懶散,也不是那種松趴趴的,更不是繃緊、僵化、僵硬,那些都是不對的。過與不及都沒辦法來到禅定的世界,所以它是精進用功,但卻是很放松的。能夠這樣,你隨時都可以處在初禅或是未到地定的境界。

  尋、伺、喜、樂、一心的初禅,先有這些基礎之後,那你要進行覺、觀、喜、樂、一心,有覺、有觀,止觀雙運的初禅,那就比較容易。如果你沒有定力,我們到戶外禅修的話,你的心馬上就跑掉了,你的心跟一般人、一般衆生郊遊的心態沒有兩樣。如果你有定力的基礎,你有初禅或未到地定的基礎,你能夠清醒明覺地活在每一當下。這樣的話,你處處都可見法,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那不是哲學名相、不是抽象,那是實相,但是必須你的智慧眼打開,你才看得到。所以對開悟;對開智慧、斷結、證果,最有益助的是覺、觀、喜、樂、一心——能止觀雙運的初禅或未到地定。

  4.善待昏沈與妄念

  在禅修的這個過程,因爲大家平常都有在工作,事務也比較繁忙,如果一坐下來,不是昏沈;不然,就是妄念很多,沒關系,你不要在那裏拉扯。如果你在那裏拉扯,你的生命力是在互相厮殺、互相拉扯,那反而是負面的影響、負面的走向。如果昏沈,需要休息,你就用愛心、用慈悲心,讓你這個疲倦、疲憊的身心能夠充分地恢複。如果它需要睡覺、需要休息,在我們休息的時段,你就好好讓它充分地休息。如果你在禅堂內會昏沈,也沒關系,你就用愛心、用慈悲心來愛護這個衆生,讓它能夠好好地休息。當你的昏沈經過你的愛心消化之後,它會很快地消失。消失之後,你就能夠清醒明覺地活在每一當下。如果你不讓你的昏沈穿流而過,你會第一天在那裏拉扯,第二天、第叁天仍然是在那裏拉扯。如果你能夠用愛心來關懷它,這個昏沈的境界,它很快就會消失。昏沈它也是個衆生,它是不得已的,它也是無我啊!你用愛心、用包容心來善待它,這個昏沈的力量,它就會轉換成爲你解脫的助緣。如果你用責備的心去對待它,那它永遠都一直在被譴責、被壓抑,它會繼續跟你的生命在那裏拉扯、抗爭。

  對妄念(種種念頭)方面,你也是一樣,不要去譴責它,你只要保持明覺——虛空不礙白雲飛,虛空也不礙烏雲飛。你只要保持明覺,你的心就像虛空一樣,那些念頭就像白雲、就像飛鳥、就像風聲、就像鳥聲,讓那些念頭穿流而過,不要去譴責它。如果你去譴責那些念頭的話,你會變成「頭上安頭」,你是拿著一把劍在砍那個自我所産生的影子。這個影子你怎麼砍得了?你怎麼砍得完?你越砍,你會越累啊!越累,那個妄念的報複力就會越強啊!你只要保持明覺,包容它。這個妄念,它會像空中的白雲,它也會莊嚴這個法界的。但是不是放縱喔!不是說我看到我在那裏編故事、在那裏聯想很多事情,然後「老師說不用去砍它,好!那我就繼續再想下去,繼續再做白日夢。」如果這樣,人家來這裏禅修,是會體悟法、見到法,而你呢?會繼續做你的白日夢。這個分寸的拿捏大家要好好去體會,不要只聽一半。

  對妄念不要去譴責它,也不要去隨順它。當它生起,就讓它自然生起,你只要保持明覺,它就會自然生、滅、變、異。你不期待白雲過來,也不要阻擋烏雲過來;不要期待烏雲趕快消失,也不要去追逐白雲讓它不消失。你就保持客觀的明覺、覺察,包括念頭,它也是當下在發生啊!這個念頭也是在生生滅滅變化啊!所以它也是個動態、也是個動作、也是個衆生啊!如果你能夠清醒覺察你當下的念頭,那也是個很好的所緣對象啊!很快地,只要你活在當下,不迎不拒,這個念頭,它不再是你的敵人;不再是你要對抗的對象,它會化成美麗的白雲來點綴這虛空法界,會莊嚴法界。所以,只要你能夠保持清醒明覺,如實觀察,接納它。這樣的話,你很快就能夠沈澱,能夠安住在每一個境界,你也隨時都可以處在未到地定,或是初禅的境界。

  5.小 結

  全然地活在每一當下,放松、放松,保持客觀明覺,歡喜心地接受一切境界,就像看白雲飄過、就像觀鳥飛過。這樣,你的身心就能夠很放松,法喜無限地活在每一當下。能夠這樣,你隨時可以活在初禅或未到地定;能夠這樣,你就能夠把禅定的精髓掌握到;能夠這樣,你會勝過那些在那裏苦修一、二十年的老參。好好把握禅定止觀雙運的精髓,活在每一當下。

  

《四念處禅修開示 二、修習禅定》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