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出息念 第七節、修習次第

  第七節、修習次第

  剛才已經比較詳細地討論了確定入出息念所緣的方法,下面再來學習修行的次第。定力提升的過程大概可以分爲幾個階段:

  第一、呼吸的進出明顯、清楚,應注意入出息;

  第二、當呼吸的進出變得比較微細、緩慢的時候,可以專注長短息;

  第叁、當呼吸的進出變得更加微細、緩慢時,可以專注全息;

  第四、當呼吸變得很微細、若有若無時,可以專注微息;

  第五、當呼吸與光融爲一體時,應當專注禅相。

   如果禅修者確定了入出息念的所緣,就應當依照佛陀教導的次第來實修。他應當:

   ßSo satova assasati, satova passasati.û

   “他只念于入息、只念于出息。”

   這是第一步。即是說他只應在接觸點這一帶區域覺知入的氣息以及出的氣息,不應當造作,要注意自然的呼吸。

   能夠很單純地覺知入和出的氣息之後,就如此持續地專注下去。如果不行,妄念還經常會生起,心很散亂,這個時候就可以嘗試用下面的幾種方法。

   有四種方法可以幫助禅修者解決心散亂的問題:

   第一、少外緣

   想要在自己禅修時少妄想的話,就必須得在平時的生活當中盡量減少外緣。放下沒必要的幹擾,要做的義務還是要做,做完了就把它放下;不要講太多的話,不要進行無意義的討論,不要有太多的思維,盡量讓自己單純。

   如果禅修者熱衷于管事,熱衷于交際,熱衷于弘法,熱衷于講話,是很難培育定力的。甚至就連學習教理也會障礙禅修。爲什麼呢?生活太豐富了。生活豐富,外緣就多;外緣多,心就變得複雜;心複雜,妄想當然就多。心經常攀于不同的外緣是沒辦法培育定力的。要讓心平靜無雜念,最好是能夠做到不說、不聽、不看、不想。這是第一點。

   第二、平時要保持正念正知

   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當中,要時常保持正念,覺知自己的呼吸,要如理作意,預防生起貪瞋癡。如果一個人經常生起貪瞋癡,生起不善心,要他坐下來讓心很快地平靜,有可能嗎?所以,盡量在平時――行、住、坐、臥保持正念、正知,生活越簡單越好。生活簡單,行爲簡單,心就簡單。只要符合正道、符合于法就可以了。

   有些人在禅修的時候修得很認真,但是一下座、一睜開眼睛,就把業處忘得一幹二淨。假如是這樣的話,即使你在禅修的時候能夠爬上叁尺,平時也會掉下兩尺,甚至還有可能因爲生活放逸、心念散亂,導致已經培育的定力退失掉,正在培育的定力不能夠繼續培育,沒有培育的定力培育不起來。

   不懂得修行的人認爲只有在禅坐的時候才是修行,懂得修行的人則無論在何時何地都可以禅修。禅坐的時候固然是禅修,在走路、站立、躺臥時也可以禅修。懂得禅修的人會在生活當中好好地守護正念、正知,覺知業處。只要不是在睡覺,不是在做必須用心去做的事情(比如看書、聽開示等),哪個時候不能禅修呢

  !所以,對于懂得修行的人來說,坐下來禅修只是變換個姿勢而已。在平時都能夠把心念守護得很好,坐下來怎麼可能會有很多雜念呢?這是第二點。

   在這裏,我想教大家經行的方法。經行的地方可以在室內,也可以在空地、走廊、樹下等處,只要是安靜、少雜物、無障礙的地方就行。可以選一段大概10-20米左右的直線距離作爲經行道。先站在經行道的一端,身體保持正直、自然,用右手輕輕握住左手背或手腕,放在臍下處,或者雙手背著也可以。眼睛微微睜開,看著前方大約兩米處。將心放在業處上,保持知道呼吸,決意:“從經行道的這一端走到那一端期間,讓我的心不飄走。”然後邁步行走。經行時,不用走得太快,也不用太慢,速度比平時散步時稍慢點即可。要自然地走,不要造作,不要刻意放慢腳步。走到經行道的那一端之後,再轉過身,緩緩往回走。如果走到中途發現心又飄走了,就應當停下來,讓心回到業處之後再繼續走,不要養成一邊走一邊打妄想的壞習慣。

   大家不要忽略經行的作用,經行介乎于禅坐和日常生活之間。經行走得好,對禅坐有很大的幫助,對日常生活的正念正知也有很大的助益。經行本身是一種修行的重要方式,對于喜歡長時間禅坐的人來說,它也是一種運動。大家要多多經行,習慣經行!

   第叁、讓心平靜

   修行入出息念的所緣是很簡單的,所以,不要用很複雜的心去面對很簡單的所緣。如果你的心很單純,對著同樣也是很單純的所緣,心跟所緣才能夠相應;如果用很複雜的心去面對很簡單的所緣,心跟所緣不相應,能夠平靜下來才怪呢!

   當你坐下來禅修的時候,如果發現心躁動不安、妄想紛飛,這時不要勉強去專注呼吸,可以先讓心平靜下來,讓心不要再去攀外緣,不要追憶過去,不要計劃未來,要回到當下,回到業處。如果還是不行,可以修修佛隨念,或者修修慈心[ 修慈心 (Mettà-Bhàvanà):有些人喜歡依北傳的“五停心觀”將之訛稱爲“慈心觀”。然而,根據上座部佛教,培育慈心業處屬于止而不是觀。其巴利語的正確譯法爲“慈心修習”或“培育慈心”。],讓心變得柔軟、變得喜悅、變得堪任作業。擁有一顆柔軟、適業的心,要去覺知呼吸就容易多了。

   當然,如果心原來就很平靜,很少雜念,當你坐下來的時候就應當直接把心安置在業處。刻意要讓原本就很單純的心平靜下來顯然是畫蛇添足,多此一舉。

   第四、數息

   在禅修的過程中,如果妄想還是很多,《清淨道論》建議我們可以用數息的方法來克服。

   數息的方法是:入息的時候知道入的息,出息的時候知道出的息,在入出息的末端心中默念“一”;然後,入息的時候知道入的息,出息的時候知道出的息,在入出息的末端心中默念“二”……如此默念著數息。

   《清淨道論》裏面提到,在數息的時候,數字不應當少于五,也不應當超過十。如果數數少于五的話,心未免因空間狹窄而容易煩躁。如果數數超過十的話,由于空間過大、時間太長而心容易懈怠。因此,在數數的時候,從五到十之間任選一個數字比較合適。我們通常鼓勵大家數到八,因爲它時刻在提醒我們不要忘記八支聖道,要培育八支聖道。選擇從一數到八時,在每一次呼吸的末端數:入、出、一;入、出、二;入、出、叁;入、出、四;入、出、五;入、出、六;入、出、七;入、出、八。如果你想選擇在入息的末端數息也可以,即出、入、一;出、入、二……出、入、八。當然,選擇數到十也無妨,它可以提醒我們要學習菩薩圓滿十種巴拉密[ 巴拉密:巴利語paramã的音譯。是以大悲心與行善的方便善巧智爲基礎的聖潔素質,例如布施、持戒等;而且這些素質必須不受渴愛、我慢與邪見所汙染。古代音譯作波羅蜜多。]。無論如何,應當注意的是,在數息的時候心應該放在呼吸上,數字只是一種工具、一種方便,不應當把心放在數字上。

   如果這樣數息,心還是會有妄念的話,就應當下定決心:“讓我從一數到八的時候,心不能飄走。”用數息的方法設定一個時間段。假如我們數息從一數到八需要兩分鍾的話,那麼,在這兩分鍾的時間段裏心就不會飄走。如此一個數息來回是兩分鍾,兩個來回就有四分鍾,叁個來回就有六分鍾……用這種善巧來逐漸增加我們專注的時間。

   如果在數息的過程中,心還是會飄走、還是不斷地打妄想的話,應該再下定決心:“讓我從一數到八的過程中,只要心飄走,一覺知就立刻重來。”比如數到六的時候發覺心飄走了,就不應當再繼續數下去,重新回到一!假如仍然繼續數下去的話,心將會對數息變得麻木,以後可能養成一邊數數一邊打妄想的壞習慣,那麼數息就不能發揮作用。所以,一旦察覺到在數息的過程中心飄走,就回到一!一定要讓自己在從一數到八這段時間內心保持清淨無染。

   假如用這種方法還是不行的話,那麼可以用另外一種更加強烈的數息法。這種數息法就好像一個農夫在量谷或倒豆子的時候,一邊倒一邊快速地數。如何數呢?可以在入息的時候數“一一一一一”,出息的時候數“一一一一一”;入息的時候數“二二二二二”,出息的時候數“二二二二二”……如此一直數到八,讓心不要有機會間斷。如果一閑下來心就打妄想,就用這種方法。

   假如這種方法還是不行的話,還有第叁種數息的方法:當我們入息的時候,數“一二叁四五六七八”,出息的時候,再數“一二叁四五六七八”;入息的時候數“一二叁四五六七八”,出息的時候再數“一二叁四五六七八”……總之,不要讓心有停歇下來的機會。

   根據阿毗達摩,心是識知目標的活動,每一心必定會有其所緣取的對象。假如心閑著沒事幹,它就會抓取其他的目標。我們用這幾種數息的方法,目的是爲了調伏心,讓心平靜,讓心能夠專注。

   如果可以成功地數完一個單元——從一數到八——在數完之後再重新開始第二個單元、第叁個單元……。能夠用這樣的方法持續地專注呼吸大概十五分鍾、二十分鍾,乃至半個小時,如果心平靜了,妄想也減少了,就可以不用再數息。爲什麼呢?因爲數息畢竟是一種工具、一種方便、善巧,是專門用來對治妄想的。妄想減少了,就只是將心安住于業處覺知呼吸就行。

   如果能夠這樣持續地專注呼吸叁十分鍾、四十分鍾、五十分鍾……由于心持續地專注,禅修者會發現他的呼吸變得越來越緩慢,越來越微細。因爲身體甯靜了,心就會變得平靜;心平靜了,氣息自然就會變得緩慢。當呼吸變得緩慢的時候,在經典裏就稱之爲“長息”。這時,就可以進入《大念處經》裏面所講到的第二個階段:

   “入息長時,了知:“我入息長。”

   出息長時,了知:“我出息長。”

   入息短時,了知:“我入息短。”

   出息短時,了知:“我出息短。””

   在這個階段,氣息開始比平時緩慢,氣息經過接觸點的時間也變長。這裏的“長”是指時間的長,而不是長度的長。當他覺知到呼吸長的時候,他只需要知道變長的入息跟出息就可以,不用念“入、出、長”。這樣還是在鼻頭接觸點這個地方持續地保持清楚地了知長的入出息。有時候呼吸稍微慢一點,或者說時間稍微短一點,這時就了知入出息是短的。用這種方法專注呼吸叫做“了知長短息”。

   如果可以這樣持續地專注,他可以再進一步注意全息,也就是在《大念處經》裏面教導的第叁個階段:

   “他學:“我將覺知全身而入息。”

   他學:“我將覺知全身而出息。””

   這裏的“身”不是指身體的身,而是指呼吸身。全身(sabbakàya)即全息,也就是呼吸的整個過程。

   當呼吸變得緩慢時,可以專注呼吸的整個過程,把入息分爲開始、中間、結尾叁個階段,把出息也分爲開始、中間、結尾叁個階段,也就是呼吸的初、中、後。入息的時候,他覺知入息的初、中、後;出息的時候,他覺知出息的初、中、後。爲什麼要這樣呢?

   因爲當禅修者持續地專注呼吸,呼吸就會變得越來越緩慢、越來越微細。當他的呼吸變得微細的時候,心也應當變微細。如果氣息變細了,心沒有跟著變細,還是用之前比較粗的心去覺知微細的呼吸,那麼,心跟氣息就不相應。心息不相應,心就容易跑開。比如地上有一根木棍,大家很容易就看到它。然而,若地上有一根頭發或者一根針,只要我們漫不經心就很難看到它,是不是?要看清它,只有更細心一點。同樣的,當呼吸變得微細的時候,心也應當跟著變微細;心變得細,才能覺知呼吸的整個過程,覺知它的開始、中間、結尾。

   猶如看見一條蛇溜進樹洞的時候,可以知道:這是蛇頭,這是蛇身,這是蛇尾巴。同樣的,當我們的呼吸經過這一帶區域的時候,也應當知道:這是入息的開始、中間、結尾;這個是出息的開始、中間、結尾。他也可以默念:初、中、後;初、中、後……對呼吸的整個過程,包括入息的整個過程和出息的整個過程,都保持正念正知,了了分明。

   他能夠做到這樣,就是在修習《大念處經》裏面講到的第叁個階段:

   “他學:“我將覺知全身而入息。”

   他學:“我將覺知全身而出息。””

   如果能夠清楚地了知呼吸的整個過程,有些禅修者會發現不久之後他的呼吸不見了,找不到呼吸。許多人對這種情況感到困惑,因爲他們發現心似乎沒有個目標,不知道要專注哪裏是好。其實,呼吸變得微細是好事,而且越微細越好!然而,有些禅修者懷疑他是不是沒有呼吸了。他不應該懷疑自己!因爲《清淨道論》裏面提到只有七種人沒有呼吸:死人、胎兒、溺水者、悶絕者(休克的人)、第四禅的梵天人、入第四禅者以及入滅盡定者。禅修者應當省思:“你並不屬于這七種衆生當中的任何一種。因此,你一定有呼吸的,只是因爲它太微細而覺察不到而已。”

   在這個時候,他不應當急躁,更不應當去改變呼吸,企圖讓呼吸變得明顯。他應當只是在這一點等呼吸就可以了。或者說,他沒必要去注意呼吸,沒必要去注意氣息,只是知道“息”就可以。什麼是息呢?假如處在這個階段的禅修者可以的話,把手指放在鼻頭這個地方,他將能夠感覺到這一帶還是暖暖的,這證明息還在。這就是“息”。當然,這種假設只是讓大家相信還有息存在,並不是要大家真的去嘗試。

   我們之所以把ànàpàna翻譯爲入出息,而不翻成呼吸,就是因爲“入出息”一詞可以涵蓋修習過程中禅修者可以體驗到的入出息的叁個階段,也就是:入出之息、氣息、息。入出之息(呼吸)的相是動的,氣息的相稍微靜一點,但還是有動的相;息的相是靜的。

   在這個階段,氣息將變得很微細,微細到綿綿密密、若有若無、若隱若現的程度。這種微息我們可以稱爲“息”,它是靜態的。在微息階段,禅修者只應把心輕輕地安住在人中這一帶區域,用“住息”就可以了,不用去找呼吸,也不用去改變呼吸,乃至連入息和出息都不用去管它,只是知道“息”就夠了。這個階段稱爲微息的階段,也就是在《大念處經》裏所說的第四個階段:

   “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入息。”

   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出息。””

  

《入出息念 第七節、修習次第》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