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全自覺者!
入出息念
第一節、戒與止觀
修學佛教的目的在于斷除煩惱。要斷除煩惱,就必須禅修。談到禅修,就必須依照戒、定、慧叁學的次第修行;也即是說,在戒清淨的基礎上修習止觀。
談到戒清淨,對在家人來說,要守護好五戒,有條件的話應持守八戒。對于比庫[ 比庫:巴利語bhikkhu的音譯,有行乞者、持割截衣者、見怖畏等義。即于世尊正法、律中出家、受具足戒之男子。
漢傳佛教依梵語bhikùu音譯爲“比丘”、“苾刍”等,含有破惡、怖魔、乞士等義。其音、義皆與巴利語有所不同。
現在使用“比庫”指稱巴利語傳承的佛世比庫僧衆及南傳上座部比庫僧衆;使用“比丘”、“比丘尼”指稱源自梵語系統的北傳僧尼。]來說,有四種遍淨戒:
第一、巴帝摩卡律儀戒(pàtimokkhasaüvara-sãla),即比庫應當守護的律儀。
第二、根律儀戒(indriyasaüvara-sãla),根即感官;守護好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門稱爲根律儀。
第叁、活命遍淨戒(àjãvapàrisuddhi-sãla),即須正命而活(正確的謀生方式),不能邪命自活。
第四、資具依止戒(paccayasannissita-sãla),即正確、適當地使用生活必需品,包括袈裟、飲食、住所、醫藥等生活用品。
無論在家、出家弟子,都應當守護好各自的戒,持守不犯即是戒清淨。唯有以戒清淨爲前提,才談得上修習止、觀。
根據南傳上座部佛教[ 南傳上座部佛教:巴利語Theravàda。由印度本土向南傳播到斯裏蘭卡、緬甸等地的佛教,也簡稱“南傳佛教”。因所傳誦的叁藏經典使用巴利語(pàëi-bhàsà),又稱“巴利語系佛教”。
南傳上座部佛教堅持傳承和維護佛陀的原本教法,只相信和崇敬佛、法、僧叁寶,傳誦與尊奉巴利語律、經、論叁藏,依照八聖道、戒定慧、四念處等方法禅修,大多數人致力于斷除煩惱、解脫生死、證悟涅槃。
傳統上,南傳上座部佛教流傳于斯裏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等南亞、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傳承,禅法可以分爲兩大業處[ 業處:巴利語kammaññhàna的直譯,意爲“工作處所”,即心工作的地方,也即是修行法門,或修行時心專注的對象。]:
1.止業處(samatha-kammaññhàna);
2.觀業處(vipassanà-kammaññhàna)。
其中,修習止業處能夠培育定力,屬于增上心學;修習觀業處能夠培育智慧,屬于增上慧學。
對于修習止業處,佛陀教導了很多種方法,《清淨道論》將之歸納爲四十種業處。這四十種業處分別是:十遍、十不淨、十隨念、四無量、四無色、一想以及一差別。
對于觀業處,一位禅修者從修習世間慧到出世間慧,次第成就的觀智有十六種,稱爲十六觀智,即:名色識別智、緣攝受智、思惟智、生滅隨觀智、壞滅隨觀智、怖畏現起智、過患隨觀智、厭離隨觀智、欲解脫智、審察隨觀智、行舍智、隨順智、種姓智、道智、果智、省察智。其中,能夠斷除煩惱的是道智。道智生起之後即證悟相應的聖果。道智與果智兩種屬于出世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