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個人,那是住相布施。學佛的人幫助人、救助人,應該不覺得有對象,有對象的觀念要丟掉,不要留一念在心中。
布施善行的福德,叫做人天福德,是小果報,並不是學佛的大福報。福德跟功德大有差別,金剛經專講福德,重點在福德,不在功德。什麼是人生最大的福德?悟道,成道。智慧是人生最大的福報,所謂智慧的成就,指的並不是普通的知識。
再說我們在身上做功夫,閉著眼睛坐在那裏,心裏念佛也好、參禅也好、念咒子也好,都在那裏住色布施。嘴裏說要放下,放下,結果什麼都放不下,兩個腿在那裏發麻,受不了。爲什麼兩腿發麻受不了?因爲他住在色法上,念頭住在色身上。如果念頭不住在色身上,感覺就可以空掉,感覺空了,兩腿兩腳發麻你也不會感覺了。所以一切衆生都在住色修持,而菩薩所謂「不住色布施」,是不住于這個色身上面,一切都放下,身體也放下。
不住聲香味
「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有些同學們,用功好一點時,聽到念佛念咒的聲音,然後自己覺得得道了,最後道沒有得,得了個神經。真的,好幾個就是那麼就走了,走到陰國去了,因爲他不懂不住聲的道理。有些人打坐,在座好多同學都有經驗,坐得好的時候,突然一陣檀香味來了,其實並無檀香味,可是他的確聞到了。香味那裏來的?是你內在定境到了極點,人體內部清淨光明就會發出香味來。實際上每個人都不臭的,真的健康的人,口液口水也都不臭的,只有另外一股人味;像西遊記上說的,一聞就知道這裏有人味,妖怪非要吃不可了。也像我們到豬欄一聞,就知道那裏有豬味,狗窩裏一聞,就知道那裏有狗味。那些神仙到我們這個樓上一聞,唉呀!都是人味,受不了。
這個經驗我也有過,在高山頂上住了叁年,一下來離都市還有五六裏,就受不了那個人味了。其實我也是人啊!只因爲在那個山頂,四顧無人的地方住慣了,下來以後覺得人味撲鼻,受不了,要隔很久很久才能習慣。學醫學的就曉得,人體內部並不髒,但是身體內部的東西,一接觸到外面的空氣,與細菌一碰,馬上就有味道了。當我們坐得好,內部發出一種香的時候,如果自認功德無量,聞到菩薩的香味,那你就住香了,那就不對!要應無所住,趕快放下。
內觸妙樂的菩薩
「香味觸」這個觸很重要,尤其在座有些用功的朋友,真坐得好的時候,不願下坐。你們初學的兩腿發麻難過,坐得好的人,功夫夠了,兩個腿發舒服快樂,快樂得你決不願意把腿放下來。這叫菩薩內觸妙樂,身體內在奇妙的接觸到從未有過的快樂。菩薩的戒律,不准入這種定,因爲耽著這種禅定,就不肯去度衆生了!誰都願意享受內觸妙樂,哪個人還願意跑來站在這裏講課啊!所以說,菩薩境界是內觸妙樂,觸是身體的感受,但是一個真正學大乘佛法的人,是不應該住于內觸妙樂的境界,是要應無所住行于布施。
「法」是意識境界,是屬于觀念、思想、精神方面。如果你心裏還有個空空洞洞清清淨淨,就已經落在法上。所以說,把身體外面的一切丟完空完了,再把意識方面的也丟下了,這才叫做學佛,也就是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佛說要這個樣子才對。
講到這裏,佛又叫了一聲,須菩提呀!我告訴你呀!你看這個老人家對弟子多親切,他意思是說孩子啊,下面我再給你講。
雁過長空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一個學大乘菩薩道的人,應該是這個樣子來布施來修行,應該不住相,一切現象不留,心中若留一點現象,已經不是學佛的境界了。我們拿中國的文學形容它,就是:「風來竹面,雁過長空」。等于風吹過竹林子,竹林子煞……一陣響風過了,風絕對不停留在那個樹葉子上,風早過去了;修行人的胸襟應該也是這樣。又像天上的飛鳥,鳥在空中飛,是絕對不留一點痕迹的,雁過長空,飛過去了就飛過去了。修行要有胸襟,要有這個境界,這叫做內布施,蘇東坡有一首名詩,也是由佛學裏頭來的:
人生到處知何似 應似飛鴻踏雪泥
雪上偶然留指爪 鴻飛那複計東西
他說人生一輩子像什麼?像下雪天那個鳥,在雪地上站了一下,留一個爪印,飛走了以後,雪又下來,把那個印子又蓋住了。雪上偶然留一個爪印,那個鳥一飛了以後,早把東南西北一起跑掉了,那個爪印啊也就不留了。
人生一輩子說要成家立業,子子孫孫,等到你兩眼一閉,兩手一張,鴻飛那複計東西啊?什麼都沒有了。這是蘇東坡的名句,也就是風來竹面,雁過長空的道理,就是說菩薩應不住于相。
年輕的同學要特別注意啊!最近我發現年輕的同學特別喜歡學佛修道,我都有些擔心,我常常跟年輕的同學們談,你年紀輕輕,學這個幹什麼?我這個話你不要難過,這有兩重意義。首先世界上什麼都容易學,唯有學佛是最難最難的事;第二重意義啊,人生畫虎不成反類犬,老虎沒有畫成反畫成了狗,學佛學不成,我不曉得你變成什麼!所以啊,希望先把做人的道理完成,再來搞這個學佛的事。但是既然要學佛了,千萬要注意不住于相四個字;一住相,什麼都學不成了。
功德和福德
剛才講到不住于相這個重點,下面佛又說了:「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這裏突然冒出福德二字,他說假使一個修大乘菩薩的人,能夠不住相布施,那麼他的福德有不可思量的大。福德不是功德啊!功德是積功累德,是功夫時間慢慢一點一點的累積起來的。就像我們一件工程,一天一點累積起來就是功,功力到了所得的結果,就是德。
福德是不同的,上次也講過。福德大致分爲兩種,一種是人世間的福德,文學上稱鴻福,是世間法;另一種是所謂清福,出世間法。清福比鴻福還難,所以人要享清福更難。可是一般世間上的人,到了晚年可以享清福時,他反而怕寂寞怕冷清了,此所謂蠻可憐的!這是著相的關系,因爲有人相我相的原故所造成。看到孩子們長大出國了,一個人, 對著電視,或者倆夫妻坐在那裏,變成流淚眼觀流淚眼,斷腸人對斷腸人。其實那個清淨境界是最好的時候,結果因爲住相,把世間各種會變的現象抓得太牢,認爲是真,等現象變時,他認爲什麼都不對了。一般同學跟著我做事常常說:「我看最可憐的是老師」,我說對啊,我想得到一秒鍾的清淨,都求不到很可憐的,求一分鍾的清福都沒有。可是人真到了享清福的時候,往往不知道那是真正的福報來了。事實上,平安無事,清清淨淨,就是究竟的福報。
如果問人世間什麼福最大?答案當然是成佛啦!超凡入聖。靠什麼才能達到超凡入聖呢?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德的成就;更不是迷信,要一切都放下了,你才能夠達到智慧的成就。所以佛告訴須菩提,假使能夠不住相布施,這個人的福德不可思量,這個福報太大了,大到想像不到的程度。不可以思,不可以思想它,不可量,量就是量一下看,一次兩次,一丈兩丈,一鬥兩鬥,所以叫作不可思量。
【須菩提。于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須菩提啊,你的意思怎麼說呢?東方虛空,一直向東方走,這個太空有多大?你可不可以測量得出來?須菩提回答說:不也。世尊。四個字兩句話,這是須菩提答覆佛說的。「不也。」古文就念否,不念不也。現在人念成不也。現在很多話與我們文化不合,漲價的漲字,現在人說成膨脹的脹,說起來道理也通啦!漲價當然就是膨脹起來,潮水上漲,不是潮水上脹,不過現在的國語沒有辦法,我們只好照現在的國語說。他答覆佛的問話是說:不可以,世尊。由這裏向東方走,整個的太空有多大,人是沒有辦法測量的。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南西北方是叁方,加上他講過的東方,東南西北叫四維,四維以外還有上下。佛問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隨便向那一方,整個的太空有多大?你能不能量得到?須菩提回答說:「不也。世尊。」他說這是不可能的。如果用我們中文來說就很簡單:「六合虛空,可思量不?」東南西北上下叫做六合,「六合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一句話就完了嘛!可是印度話分兩句,兩句還是鸠摩羅什法師簡化的翻譯,如照老式翻譯就是「于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于意雲何。南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于意雲何。西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六百卷的大般若經就是那麼說下去的。所以看大般若經六百卷,那真是我的菩薩我的媽呀!但是金剛經被鸠摩羅什濃縮一下,構成了另外一種文學味道。
可是你不要忘記了,這裏爲什麼先提東方虛空?這裏爲什麼不像阿彌陀經先提西方呢?藥師經、金剛經都是先提東方,講密宗的即身成就法先提北方,講大光明法只提南方不提北方。所以學佛研究佛法,這些都是問題,不要老是寫些五陰啦,十八界啦,十八空啦,那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翻來覆去就是這一些。
東方佛西方佛
東方是所謂生氣方,所以要求長生、長壽,就要念東方琉璃光世界藥師如來。藥師佛是東方世界的佛國,西方世界是講歸宿的,東方世界是談生法的,生生不已,所以東方文化也是生生不已!顯教的經典包含了很多秘密的道理,要大家去參究。你們要學禅宗參話頭,這些都是話頭,話頭都在經典上。如果你以爲自己已懂了,光以爲東南西北,很簡單,爲什麼不南東北西呀?這裏爲什麼先提出來東方?先講了東方,再講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反而落在最後,什麼理由?這其中要發揮起來,就牽涉得很多了,同我們修持的道理都有關系。
我們大家要學佛修持,先要有東方的生機,生命之機,氣脈發動,色身轉變,才能得定,才能得到妙樂。代表這個的符號,在方位上是東方,是所謂生氣方,像太陽一樣,從東方上來。
爲什麼念阿…
《61 金剛經說什麼(南懷瑾)》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