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相,皆是虛妄」。當我們起而行之,修行的時候,孜孜爲善,念念爲善,是不可以空的。
禅宗大徹大悟的大師們,解釋學佛人基本的道理說:「實際理地,不著一塵。萬行門中,不舍一法。」實際理地不著一塵是講本體;萬行門中,起而行之,在行爲上是不能空的,念念都是有,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所以萬行門中不舍一法;樣樣都是有,不是空。這個道理,我們學佛的首先要清楚。下面再說第叁重理由,它整篇裏頭,正面、反面,反覆說明,最後綜合起來産生一個結論。
【何以故。是諸衆生。若心取相。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
他說,什麼理由呢?假使一個人,心裏的觀念著相來學佛;譬如今天非來燒香,非來拜拜不可,就是著相。我們當學生的時候,正是破除迷信,推翻舊文化的時代,上廟子很想拜菩薩,實在不好意思,怕人笑我迷信。看看四顧無人的時候,趕快跪下去拜一下,立刻站起來表示我是不迷信的。有一次被和尚看到了,他趕快拿引磬「咚」一敲,把我嚇壞了,怕被同學們看見笑我迷信。後來我就問這個和尚,爲什麼你要敲這個大磬呢?他說年輕人不知道,「燒香不敲磬,菩薩不相信,拜佛不放炮,菩薩不知道」。聽得真是啼笑皆非,這也算是一本經。實際上啊!杭州的廟子又多,這樣一拜佛,他敲一聲磬,口袋裏的錢就要跳出來了,非要給一塊不可;香油錢總要拿呀,所以他這個燒香不敲磬,菩薩不相信是有道理的。
我說拜佛爲什麼要放炮?好像菩薩耳朵聾要把他吵醒才知道有人拜他。這個就是說著相,一切衆生心理上的信佛都是大著相,就是著于人相、我相、衆生相、壽者相。著相就不是佛法。有些宗教罵其它的宗教拜偶像,迷信,那麼他的正信又是什麼?他說不拜偶像,事實上還是要拜的,這就是著相了,就是取法相,還是一樣落在一個不是正信的觀念上。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這四段的反覆說明,反正你講空也不對,不是佛法,執著有也不是佛法,非空非有也不對,即空即有也不是佛法。這很難辦了,所以真正佛法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要想悟道,是在這個地方,是要真智慧。
真 非真
佛又很坦然告訴我們這是什麼道理,「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真正學佛不應該著相,也不應該不著相。這真是很難辦,這裏我講兩個故事,雖是笑話,但是其中有真理。
話說孔子絕糧于陳,學生就向老師建議,向對面那個有錢人借一點米來吃吧!孔子心裏很難受,好嘛!你們堅持要這樣,你們去借吧!誰去呀?子路向來是最沖動的人,子路就去了。敲開門,那個人問,你是對面那一批落難的人嗎?你既然是孔子的學生,一定認得中國字,我寫個字給你認,認對了,不要借,送米給你們吃,不認得,就不借,有錢也不賣。他寫了一個真假的「真」字,子路說,這個字你還拿來考我,這是「真」嘛!這個人把門一關說,你認不得,不借。子路吃了閉門羹,回去告訴老師,孔子說:我們到這一步,飯都吃不上的時候,你還認「真」個什麼!不應該認「真」了。這一句話講完,子貢說:老師呀!我去借。子貢當然比子路高明得多,又去敲門,老頭子出來又是寫這個「真」字。子貢想到剛才子路爲了認真吃癟了,他就說這個是「假」字,老頭子更生氣,「碰!」把門一關。子貢跑回來跟孔子一報告,孔子說:唉呀!有時候還是要認「真」的啊!所以這個人很難做,認真不認真之間,很難拿准火候;所以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就是這個道理,就是講做人行爲。
第二個是禅宗裏頭的故事,有兩個禅師是師兄弟,都是開悟了的人,一起行腳。從前的出家人肩上背著一根木棍子,上面一個鐵打的方方的,叫做鏟子。和尚們背著這個方便鏟上路,第一准備隨時種植生産,帶一塊洋芋,有泥巴的地方,把洋芋切四塊埋下去,不久洋芋長出來,可以吃飯,不要化緣了。第二個用處是,路上看到死東西就把他埋掉。這兩師兄弟路上忽然看到一個死人,一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挖土把他埋掉;一個卻揚長而去,看都不看。
有人去問他們的師父:你兩個徒弟都開悟了的,我在路上看到他們,兩個人表現是兩樣,究竟那個對呢?師父說:埋他的是慈悲,不埋的是解脫。因爲人死了最後都是變泥巴的,擺在上面變泥巴,擺在下面變泥巴,都是一樣,所以說,埋的是慈悲,不埋的是解脫。
我們通過這兩個故事的道理,了解金剛經告訴我們的一句話,「應無所住」,「不應取法」。不應該抓住一個佛法去修,落在某一點上,就先著了相,就錯了。你說,我什麼都不抓,所以我是真正學佛法,你更錯了,有時候也要認真!所以,「不應取非法」。
何處是岸
【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這一段非常重要,佛吩咐弟子們,「以是義故」,由這個平常教你們的道理,「汝等比丘」,你們這些出家跟我的一千二百人,「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我的說法像過河的船一樣。筏就是木頭捆起來過河用的木排,你既然過了河就上岸嘛!過了河還把船背起來走嗎?沒有這樣笨的人。佛說:我的說法,都是方便,都是過河用的船,你既然上了岸,就不需要船了,所以我所說法,如筏喻者,這是個比方。「法尚應舍」,一切真正的佛法到了最後,像過了河的船,都要丟掉。「何況非法」,何況一切不是法呢!正法,如果最後舍不幹淨,還是不能成道的,何況非正法,更不能著相了。這裏佛講得非常徹底。
佛法傳到中國,常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岸在那裏呢?不須要回頭啊!現在就是岸,一切當下放下,岸就在這裏。
禅宗有個公案,有一個龍湖普聞禅師,普聞是他的名字,他是唐朝僖宗太子,看破了人生,出了家到石霜慶諸禅師那裏問佛法。他說,師父啊,你告訴我一個簡單的方法,怎麼能夠悟道?這個師父說:好啊!他就立刻跪了下來:師父啊,你趕快告訴我。師父用手指一下廟子前面的山,那叫案山。依看風水的說法,前面有個很好的案山,風水就對了;像坐在辦公椅子上,前面桌子很好,就是案山好。他這個廟子,前面有個案山非常好。案山也有許多種,有的案山像筆架,是筆架山,這個家裏一定出文人的;有些是箱子一樣,一定發財的。石霜禅師說:等前面案山點頭的時候,再向你講。他聽了這一句話當時開悟了。換句話說,你等前面那個山點頭了,我會告訴你佛法,這是什麼意思?「才說點頭頭已點,案山自有點頭時」。說一聲回頭是岸,不必回頭,岸就在這裏,等你回頭已經不是岸了。
有些禅師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有同學問我,我說不錯啊!可是不是你啊!你們連刀子都不敢拿,拿起來怕割破了手。拿屠刀的人是玩真的,真有殺人的本事,大魔王的本事,是一個大壞蛋,但他一念向善,放下屠刀,當然立地成佛!你們手裏連刀子都沒有,放下個什麼啊!所以我們了解了這個,就應該懂得金剛經告訴我們,「法尚應舍,何況非法」的道理。
也許有人會說金剛經一切講空,既然空了,什麼壞事都可以做了。那可不然!善事都不可著相,何況壞事,壞事更不可以作了。下面是我當時所作有關這一品的偈子:
第六品偈頌
金雞夜半作雷鳴 好夢驚回暗猶明。
悟到死生如旦暮 信知萬象一毛輕。
「金雞夜半作雷鳴」,這一品佛告訴我們了生死的道理,這一句就是說,像我們睡覺一樣,一切衆生都在睡夢中,半夜聽到雞叫,把我們叫醒了。人生開悟的時候就是這樣,覺得自己從迷夢中清醒了。雖然在半夜叁更迷夢中,卻被雞叫醒了;諸佛菩薩說法等于雞叫一樣,把我們叫醒了。
「好夢驚回暗猶明」,你不要以爲自己悟了,你如果有個悟的境界,你還是大混沌一個。真正悟了的人,連悟的境界都不會存在,有一個悟的境界,你已經著法相了。所以說好夢驚回暗猶明。
「悟到死生如旦暮」,真正的了解了,悟了,悟到死生如旦暮,人生出來等于天亮了,睡醒了是活著,死了呢?夜裏到了,應該去睡覺了,死生一條,沒有什麼了不起。所以中國文化素來就講,「生者寄也,死者歸也」,能夠悟到死生如旦暮,你才能夠得到正信,真正相信了,相信什麼?
「信知萬象一毛輕」,宇宙萬有在莊子的觀念中是,「天地一指;萬物一馬。」這個天地就是這一指,整個宇宙萬有也就是這一指,就是這麼一點;萬象萬物就是這麼一馬,整個的宇宙萬有像一匹馬一樣,有馬頭,有馬尾,有馬毛,所以說宇宙萬有輕如鴻毛。現在我們了解了這個道理,如果我們真懂了這一品,就懂了「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換句話說,學佛的人都想了生死,怎麼樣是真正的了生死呢?我告訴諸位一句話:本無生死之可了,那才能夠了生死。
第七品 無得無說分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
得什麼 說什麼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講到這裏,佛又問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你認爲我,一個成佛的人,得了無上正等正覺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用中文來講是大徹大悟,你認爲成佛得道,真正得到一個東西嗎?這是第一個問題。「如來有所說法耶」?你認爲我平常在講經說法嗎?反問須菩提兩個問題。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須菩提回答說:佛啊,很抱歉,假使根據我學佛所了解的道理,沒有一個定法叫做佛法。你們注意啊!「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61 金剛經說什麼(南懷瑾)》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