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61 金剛經說什麼(南懷瑾)▪P19

  ..續本文上一頁的七寶布施,比那些什麼香蕉呀,豬頭啊,多太多了,當然得的福報很多。佛就說:「何以故」,什麼理由?「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他說:你要曉得啊!我們講人要有福報,福報的本身無自性,也可以講它無定性。

  譬如說,今天忽然冷了,一個人只穿一件汗衫出門,剛好碰到你,你怕他受涼,就把毛衣、外套脫了給他穿上。這個人真有福氣,碰到了你。如果今天是大熱天,你再給他穿上毛衣外套呢?他非打死你不可。所以,所謂福報,在某個時候是福報,在另一個時候是痛苦,因爲這個福報的本身是無定性的。而且任何的福德、福報,只有一個時期,福氣享受過了那段時期,也是空,因爲本身無自性。

  所謂無自性,就是說不是固定的,也不是永遠存在的。佛說的這個德,「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換句話說,佛有一句秘密的話沒有講出來,那就是,真正的福報是悟道,是大智慧的成就,是超脫了現實世界而得的大成就,這個成就不是世間一切福報能夠辦得到的。所以如來說福德多,就是佛告訴你的,這樣布施的結果,福德非常的多。實際上,佛說的福德多,是教育上的一個鼓勵。

  【若複有人。于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勝彼。】

  佛強調智慧的重要,教化的重要,教育的重要。前面講到,一個人拿一佛世界的七寶布施,這個人福報是很大。但是,假使有一個人,對金剛經有些了解或者四句偈了解了,再勸導人家,解脫了人家的煩惱,這個人的福報,比布施叁千大千世界七寶的福報,還要來得大。

  一切佛與金剛經

  【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什麼理由呢?他說我告訴你,一切諸佛,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成就的人,及要想智慧成就大徹大悟的諸佛,及一切佛,都是從這個經裏出來的。像這一世的釋迦牟尼佛一樣,就是在這個劫數裏頭;這一劫叫做賢劫,這個賢劫共有一千佛出世,釋迦牟尼佛是第四位。將來第五位彌勒佛,當然還早啰!以後一直下去,有一千個佛要來。這一個佛劫裏頭,是聖賢最多的劫數。當然不能拿地球形成、冰河時期的觀念來看,這是一個宇宙觀,這個劫數的時間非常長,接近無量數的時間。

  佛說一切成佛的,得大徹大悟的,像釋迦牟尼佛一樣悟道的,這個悟,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最後的大徹大悟,都是從金剛經這個裏面出來的;從般若,自己真正智慧裏頭透出來的。金剛經所講的,是智慧透出來以後的一個報告而已;真正的佛法,都是從自我的智慧裏透露出來的。因此,也可以拿金剛經作代表,一切佛同佛的智慧,都從金剛經裏來。

  佛法非佛法

  【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你看金剛經的翻譯,真不曉得佛說些什麼!他上面講的那麼好,多大的福報,大得不得了,但是福報還不如佛法了不起。最後佛法又被他否定了,「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什麼叫做佛法?悟道,悟道沒有一個東西。這裏說的沒有一個東西不是斷見,沒有就是沒有。換句話說,成了佛的人告訴你,他是現在的佛,你盡管打他,這個是妖怪,不是佛。佛是無法可得,住在無相中。因爲,真是大成就的人,絕對的謙和,謙和到非常平實,什麼都沒有。真正的佛不認爲自己是佛,真正的聖人,不認爲自己是聖人,所以真正的佛法即非佛法。如果你有一個佛法的觀念存在,你已經著相了,說得好聽是著相了,不好聽是著魔了。

  這就是金剛經的特點,所謂大般若經,智慧高到極點,一點痕迹不留,講過以後,馬上推翻。等于一個教育家,教育了許多人都成功了,要是他覺得自己的確是今天的大老師,他已經完了,他已經是師老了。所以一個真正了不起的人,自己心中是沒有這個觀念的,他認爲度一切衆生,教化一切衆生,都是做人應該做的事情而已,做完了就過去了,心中不留。

  金剛經這種句法,後世許多儒家不了解,像清朝的大儒顧亭林,在日知錄上就講,叫一般學生不要看佛經,佛經沒有什麼看的,這個東西就是一桶水,一個是滿的,一個是空桶,一下倒過來,一下倒過去,倒來倒去就是這麼一桶水。他認爲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倒來倒去,等于沒有說嘛!

  這個第八品的要點,說明佛法的重要,真正的大福德是智慧的成就,依法出生是依到佛法而生出一切賢聖悟道的道理。說到了這裏,又引出後面一章的大問題;現在我們先給它來個結論:

  第八品偈頌

  錦繡乾坤似奕棋  人天福德枉成癡

  原來佛法無多子  脫縛離黏說向誰

  「錦鏽乾坤似奕棋」,人世間最有福氣的是當皇帝,我想每一個人都想過一下這個瘾。古代的皇帝多有福氣,但是我們讀了曆史以後,知道世界上最痛苦的是當皇帝。康熙皇帝自己就說過這個話,自己感覺到痛苦極了。從曆史看來,中國有多少個皇帝,叫年輕人背一背,連二十個也說不出來!叫什麼名字都不知道,只曉得叫皇帝而已。這個錦繡乾坤江山,從曆史上看來,像下棋一樣,一下輸了,一下贏了,通通過去了。「人天福德枉成癡」,梁武帝問達摩祖師,他修廟、齋僧那麼多,將來福報怎麼樣?達摩祖師就笑他:「此乃人天小果,有漏之因」。他罵這個梁武帝,你這點算什麼了不起,人天小果,你死後不過升天而已,天人享福完了,照樣會墮落。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就是有限度的福報,不是無漏之果,無漏是永遠沒有缺點。所以說,人做了好事,他生來世做帝王將相,升官發財,功名富貴,世間的福報很好,但是智慧喪失了。

  禅宗有一個故事,有一位大師,叫沩山禅師,是禅宗五家宗派裏的一位開山祖師,沩山仰山是佛教沩仰宗。沩山禅師叁世爲皇帝,幾乎喪失了神通,失掉了智慧,迷糊了,所以他不幹了;這個神通不是說千裏眼,或者會飛之類,而是智慧。智慧是大神通,他幾乎喪失了這個悟道的智慧,如果學佛爲了求福報而學,求來生怎麼樣而學,不錯,是有這個事,但不是徹底的,所以說人天福德枉成癡。

  「原來佛法無多子」,這是禅宗的話,臨濟禅師悟道以後說:原來佛法是這個樣子,無多子。實際上這叁個字,是當時的土話;用現在話來講,無多子就是這麼一點點東西,沒有什麼多的。

  「脫縛離黏說向誰」,佛法的目的是什麼呢?我們被人世間一切的煩惱感情捆縛著,要解脫叁界的情欲、煩惱、妄想,脫開了一切的黏縛,回到自己本來的面目,這就是佛法的究竟。所以佛法講了半天,叁藏十二部,都是爲了這個,要把那些黏著的、捆著的,都徹底解脫了,這就是佛法的精要。

  第九品  一相無相分

  【須菩提。于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爲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于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于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爲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須菩提。于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诤叁昧。人中最爲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在我們開始講第九分之前,先來解決幾個問題。

  見思惑

  我們都曉得佛學分成大乘小乘,嚴格的講,小乘裏頭又分兩個;一個是小乘,另一個比小乘高一點,普通我們叫它中乘。小乘又叫聲聞,比聲聞高一點叫獨覺,也叫緣覺。

  像阿難、須菩提等,在佛的弟子裏只能算是聲聞,再高一點就是獨覺佛,獨覺佛又叫做辟支佛,辟支是梵音。

  獨覺就算生在沒有佛沒有文化,甚至沒有佛教的世界,他自己也能開悟;雖不算大徹大悟,可是還是作一個了不起的超現實的聖人,這個屬于獨覺,也叫做緣覺,仍屬于小乘。

  所謂小乘,目的是先求自了,先求跳出世界,避免入世。小乘又分四果羅漢,果是果位。初果羅漢叫須陀洹,二果羅漢叫斯陀洹,這都是梵文譯音。叁果羅漢叫阿那含。四果羅漢叫阿羅漢。羅漢不一定是出家人,無論在家出家,修行到一定的程度,都可以成羅漢。不過佛在世的時候,證得羅漢果的,出家人比較多。

  如何能夠修到四果呢?必須能夠斷掉了見惑、思惑。

  「見惑」有五個,是思想上,學問上,觀念上的問題;就是「身見」、「邊見」、「見取見」、「邪見」、「戒禁取見」。許多宗教家、哲學家、大學問家,都脫不了見惑的範圍;或者落在身見,或者落在邊見,思想學問愈高的人,這個五見愈厲害。邪見、戒禁取見,多數是屬于宗教信仰方面的,認爲非這樣不可,初一十五非拜拜不可,否則就犯戒了。有些教一定要吃什麼東西才行,這些都屬于戒禁取見。見取見是說自己的心得修養,譬如有人打坐修行有了境界,或者見光了,認爲這個光才是道,你沒有得到光就沒有道,這就落在見取見上,都是思想觀念的問題。

  「思惑」也有五個,就是貪、嗔、癡、慢、疑,這也是人性,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什麼是貪?貪名、貪利、貪感情、放不下,貪這個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屬于貪。

  我們舉一個佛門裏的例子來說明,有一位法師一輩子做好事、做功德、蓋廟子、講經說法,自己雖沒有打坐、修行,可是他功德太大。年紀大了,就看到兩個小鬼來捉他,那個鬼在閻王那裏拿了拘票,還帶個刑具手铐。這個法師說:我們打個商量好不好?我出家一輩子,只做了功德,沒有修持,你給我七天假,七天打坐修成功了,先度你們兩個,再度你…

《61 金剛經說什麼(南懷瑾)》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