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61 金剛經說什麼(南懷瑾)▪P30

  ..續本文上一頁這一句話特別注意啊!我們這個身體是屬于我們暫時所有,是暫時附屬于我,並不是我真正永遠的占有,因爲此身本來不是我。要把這個道理,不僅理解清楚,還要實際上證到,才信心清淨,才有希望證得般若實相,這是真正的功夫。

  但是功夫又是什麼地方來的呢?般若見地來,智慧不透徹不能大徹大悟。大徹大悟是智慧的境界,並不是功夫的境界,如果叫功夫的境界爲大徹大悟,那就是氣象局發的警報,路上有霧,小心撞車的那個「霧」了,就看不見了。這個悟是清朗的,智慧破除一切陰影的境界。

  【何以故。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衆生和壽者相應生嗔恨。】

  說到這裏,先要有一個認識,佛現在所告訴我們的,不是假想,是一個實際的修持。無我相,無人相是智慧的解脫。譬如西方的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最後被人家謀害,拿到一杯毒藥,朋友們勸他不要吃,他明知道是毒藥,笑笑,仍然談笑風生,最後喝下去死掉。

  又如中國禅宗達摩祖師,在中國傳道的末期,遭到其他法師們妒嫉,五次毒死他,都未成功。等到第六次毒他時,他把毒藥吃下去告訴弟子們,跟你們的因緣到了,我要走了。弟子們當然不讓他走,他說因緣已到,我已經吃下毒藥了。另外密宗的木讷祖師,最後也是被人毒死的。這些人都知道因緣已到,殺人抵命,欠帳還錢,應該走就走了。又如耶稣被釘上十字架等等,這些都是智慧的解脫。所以禅宗五宗宗派之一的法眼大祖師,有偈子說:

  理極忘情謂  如何有喻齊

  到頭霜夜月  任運落前溪

  這個偈子有八句,我們引用要點,只說它的一半,理極就是真正的道理,智慧的領悟,理解、悟解到達了極點;忘情,這些妄念的情沒有了。這個境界是沒有辦法描寫的,沒有辦法講,沒有辦法說,理到了極點,智慧到了極點就是理極忘情謂。後面幾句是描寫無我相,無人相等等的境界,自然而然,理到了,事也到了。

  所以佛教的華嚴境界,又稱「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理到了也是無有障礙,所以光是研究佛學就不能在修持上得受用。大家把叁藏十二部的教理,沒有融會貫通,沒有到達理極,所以我相、人相仍在。像佛說的身體被人家殘害,而只有慈悲心,不動嗔念,到達忍受沒有痛苦的境界,這是理的境界,智慧的成就。

  忍辱的功夫

  說到功夫的成就,就要提到南北朝時候禅宗的二祖,他盡管是接了達摩的衣缽,最後還是受報;多生多世欠的命債,最後還是要還。佛法的基礎是叁世因果,六道輪回。有一個祖師在被殺頭的時候,寫了一個偈子:

  四大原無我  五蘊本來空

  將頭臨白刃  猶似斬春風

  他很慷慨的把頭伸出來,砍吧!此外像印度禅宗的祖師師子尊者,也是還債,頭砍下來沒有血,脖子裏沖出來像牛奶一樣,數尺高。這證明經過修持,色身已經轉化,再進一步白血化掉,他身體變成空的,殺頭也殺不了啦!

  在色身還沒有變空以前,受報被殺了,像殺頭、受傷害,不流血只流白乳的情況,並沒有痛的感覺,所以那個不算忍辱。忍辱的時候有痛的感覺,有非常痛苦的感受,而心念把痛苦拿掉,轉化成慈悲,這才是忍辱波羅密。到達沒有痛的感覺,那是功夫境界,不能說是忍辱波羅密的功德。盡管功夫到達這一步很不容易,但是這個功夫不稀奇,等于我們上了麻醉藥,開刀不會痛,那不能說你本事好不痛啊!如果沒有上麻醉藥,極痛而能不痛,那是你真正的智慧成就,你當場就可以把五蘊裏的受蘊與想蘊,都拿開而解脫了;學佛也是要學解脫,這個道理我們必須要加以說明。

  所以菩薩道的忍辱是有形象的,痛苦是痛苦,煩惱是煩惱;能夠把煩惱、痛苦觀空而轉化了,就是道德的行爲,心理上的心性,這才是菩薩的功德。因此我們學佛的人注意!別人態度不好,或一句話不中聽,馬上起計較心,乃至起嗔恨心,你所有的功夫、修道,都垮掉了。青年同學們注意,不要聽了金剛經講忍辱,就萬事不做,自以爲那是忍辱;要入世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才是修菩薩道的基本精神。菩薩是積極的,不管自我,只有做利他的事,而入世利他是非常痛苦的,也是非常煩惱的。要處處犧牲自我,必須要有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的境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才是真正大乘道的忍辱精神。譬如說,佛爲什麼讓人家砍他的身體?他是爲了證明給世人,修證佛法確有其事,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曉得。

  【須菩提。又念過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他再告訴須菩提,回想過去五百生以前,專修忍辱。他說那一生的修行,專做忍辱功夫,的確達到了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不著相。所以他強調一句話,怎麼樣學佛?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這就是學佛的精神,換句話說,不要被一切現象騙了,或迷惑了。有個廟子,有個房子,有件衣服,有個地方,這些都是相;此心不要被佛堂、房子、財産、或名譽所迷戀了。所以前面曾說,要離一切相,即名諸佛。大乘菩薩走大乘的路,應該離一切相,發起求大徹大悟菩提之心。

  無所住的心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爲非住。】

  學佛做功夫的人,大家就要注意了,我們在做功夫學佛,好像就在這色、聲、香、味、觸、法六樣裏面滾,就在這六根六塵之中打轉。你千萬記住,「不應住色生心」,一切境界,一切現象都不是,那是我們後天的,心理上、生理上、精神上的幻化。「不應住聲生心」,聽到聲音當成佛菩薩對你說話,耳朵裏最容易發起聲音,走上這個路子,佛都救不了你。你看戒律的部分,佛在世時,很多走上這個路子,佛只好放棄。所以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一句話就是重點。要學佛的人,離一切相,「應生無所住心」,要隨時觀察自己,觀心,要使此心無所住。如果心心念念住在某一種東西上,或住在某一種習氣上,始終不能解脫,已經是走入魔道了。佛法初進中國時是「磨」字,意思是折磨你的。後來齊梁時代改成魔鬼的魔,因爲講魔鬼大家會害怕小心一些,所以千萬千萬注意,離一切相,應生無所住心。

  接著下去,我們很多學靜坐,及觀心法門的同學要注意了,「若心有住,即爲非住」。你們做觀心的功夫,做靜坐的功夫,心境上有一個清淨在,你心住在清淨,已經不清淨了;至少那個清淨是非常狹小的。還有些人覺得空了,他那個空啊,不過是水桶那麼大,也許比水桶還小一點,都是你意識上一個境界,不是真正的空。這就是心住相;著相,著在一個空的現相上,有所住。所以「若心有住,即爲非住」,是錯誤的,錯誤的空觀,錯誤的住心法門。若心有住,可以訓練意識專一,比較能夠甯靜,但是認爲這個有相的,水桶那麼大的空,或者清淨就是道,那不是你騙了道,就是道騙了你,也許你騙了釋迦牟尼佛。所以若心有住,即爲非住,這是最好的觀心法門。

  如何布施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爲什麼講忍辱,一下子又跳到布施來了呢?就是今天講課一開始跟大家提醒的,金剛經布施、持戒、忍辱,是一貫連下來的,不像現在的文章條理化、科學化,過去的文學行雲流水,看起來漫無次序,好似一個不規律的排列,但是卻構成不規律的美。所以說,「菩薩不應住色布施」,就是不應著相,住色法的布施是有形的,非常著相。用白話文來講,就是一切受物理、環境影響的東西,都要把它放掉,萬緣放下,就是不住色布施。

  【須菩提。菩薩爲利益一切衆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衆生。即非衆生。】

  佛再叁的告訴須菩提,佛法大乘菩薩道的精神,就是爲利益一切衆生而有所作爲,一切一切的作爲,都是處處犧牲自我,成就他人;應如是布施,應萬緣放下,利益他人的身心。爲什麼人放不下呢?因爲不肯真正布施,因爲衆生著相。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不要著相,那一相都是停留不住的,都是非相。譬如我們人最著相的,是希望自己多活幾年,尤其是中年以上的人,壽者相。但是生命留得住嗎?一切諸相,即是非相。這些現象,不是你要留就能夠留的;它本身留不住,本來無住,本來不可著相的。凡夫衆生之所以爲凡夫衆生,是明明知道這個道理,尤其是學佛的人,都非常清楚,但他心中仍在想:留不住的都是他們,我大概能留得住吧!總覺得自己不同一點,比不知的不學佛還可憐。所以我經常提到我那袁老師的詩,「五蘊明明幻,諸緣處處癡」。說學佛的人,明明知道五蘊皆空,但是啊,自己到處癡迷重重。這就是因爲行不到的原故,行不到就不是修行人。修行是行,行爲上的行。

  所以佛「又說一切衆生。即非衆生。」再進一步說,不但無我,也無人,也無衆生。有些年輕人,自以爲有了大乘的精神,又不肯自修,我就常常勸他們,你先求自修啊,自修好了,再來度人,你連自修都沒有修好,怎麼去度人呢!這也是我經常感歎自己的,本欲度衆生,反被衆生度。自己都沒有學好,度個什麼人啊!只怕你自己不成佛,不怕你沒有衆生度。衆生愈來愈多,有的是事需要你去作的,自己修行沒有基礎,何必急急忙忙去度人呢?

  徹底的說,衆生不要你度,個個自己會度,有些菩薩們度衆生,決不是說法,反而加重衆生的苦頭,等他吃夠了苦頭,受不了,他自會回頭的;這也是一個度人的法門,並不一定要教他打坐學佛。

  因爲有些年輕的同學們,心心念念在學佛,而且發瘋一樣的想成佛,成佛幹什麼?要度衆生;衆生自己會度,不要你度!「又說一切衆生即非衆生」。你要曉得佛法的理,一切衆生皆是佛,你去度佛幹什麼?每個衆生都是自性自度。所以六祖悟道以後,對他的師父講:迷時師度,悟後自度。衆生…

《61 金剛經說什麼(南懷瑾)》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