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修九種心理狀態(達吉活佛)

  禅修九種心理狀態

  達吉活佛

  ①在禅修的開頭,行者長養第一種心理狀態—“初住”。此時的心只有些許的穩定,行者找到目標但又很快地忘失了,心飄蕩到別的地方去了,但你要把目標找回來,散心,提起,如是反複爲之。當你正修長養止觀力,最後你會發現,你的浮想會比以前更多,似乎愈修愈增長心理的散亂。但是,當這種情況發生時,你不應該以爲這是過失,相反地這是一個好的征兆,因爲現在你已能更清楚看到心裏發生些什麼事了。比方說,你在某處的外面,只要你不特別注意而只是坐在那裏,任心飄浮,做些不著邊際的白日夢,你不會注意到是否有許多人、車來來往往。你不會特別注意或知道是否有許多車輛通過,這是因爲你不關心的緣故。但是,如果改天你坐在同一個地點,真的好好注意通過的人、車數量,你會發現交通流量真大。你可能會說:“今天的交通流量比以往多。”但是,事實上並非如此,因爲以前是你不經心,而現在你卻注意在看。

  ②第二種心理狀態叫“續住”。在沒有得到續住以前,行者已持續修了很多,反複修行,一再把散失的心拉回來,最後,足夠穩定生起了,注意力能持續不間斷專注于目標五、六或七八分鍾。當你能做到如此地步時,就是證到第二種心理狀態—“續住”。

  ③第叁種心理狀態叫“回住”。有了這種“回住”,你的心理穩定度就比以前更大了,你的心甚至能不間斷地放在目標上十到十五分鍾。它之所以叫“回住”,是因爲在基本上心能較專注在目標上,但偶而仍然走失。在這種情形下,行者察覺了再把心找回來,找回自己的叁摩地。這就象有裂縫在你的袍子上,你發現了,並說:“啊,在這兒!把它修補好。”

  ④第四種心理狀態是“近住”。你證到“近住”就不會失去所專注的目標,因爲專注力已達完整,就像一個人長大到二十歲成年了,他的力氣充足,能做任何需要做的事了。同樣地,覺照的力量現在完整了,你不再走失目標,因爲心不再從目標上浮走了。

  ⑤第五種心理狀態叫“伏住”。當你安住在“近住”時,此心變得非常集中,具有高度的穩定。但此時會有落入細昏沈的危險,因此你尤其要長養非常敏銳的“內省的機警”。這種機警必須非常敏銳,因爲細昏沈是非常非常微細,叫人難以察覺。事實上,許多古代的行者就落入一種細昏沈中而誤以爲是非常高的叁摩地。因爲沒有察覺出細昏沈,致使修行中間受阻,但他們卻以爲達到了他們的目的。 比方說,你在某家中,家中的人都慷慨好施、仁慈、說好聽的活等等,而同時他們又搶劫你這個盲人。在這樣的情形下,要發現他們的真面目就很難了,因爲他們是你的朋友。這可要比去辨認破門而入的盜賊難了,因爲這些盜賊明顯。同樣細昏沈會被誤認爲是好的禅修現象,你一定要能用內省的機警來察覺出細昏沈的過失。

  ⑥第六種心理狀態是“寂住”。當安住于第五種心理狀態“伏住”時,事實上這種狀態是一種非常好的叁摩地的層次,行者正努力于長養非常敏銳的內省警覺力,因此使得心的能量增長了許多。有了這種增加的心的能量(或許是更多的能量),當行者進展到第六種心理狀態時,就會有細掉舉的危險。爲了防備這種危險,行者要用非常有力的內省警覺來認清它。

  ⑦第七種心理狀態是“最寂住”。在這種狀態中,並不會真的有許多昏沈、掉舉等生起的危險。它們只會偶而生起一些。當昏沈、掉舉生起時,要驅除它們並不困難,你可以狂熱的修持來除遣它們。大體說來,“最寂住”中沒有昏沈或掉舉。比方說有只大象沿著蜿蜒的小路前進—這是形容趨向成就的心理發展的過程,在這次第中,大象是象征“心”,有一些小的黑點,是象征心在此刻僅僅只有些微的昏沈及掉舉。

  ⑧第八種心理狀態叫“專住”。當你證到“專住”時,就不會再生起昏沈或掉舉了。當你要靜坐時,只要用非常少的努力,心就能專注于目標上,你可以想專注多久就專注多久,在這靜坐期間不會有昏沈或掉舉。這就象某人能入睡整整八個小時,不必刻意就能連續地安睡。同樣地在一開始打坐時,行者只要稍作努力,就能坐上很長一段時間,但卻沒有昏沈及掉舉。

  ⑨第九種心理狀態叫“等住”。當你證到“等住”時,你已經完全習慣九次第定了。一點都不花任何力量,你就能在打坐時專注在目標上,並能毫不費力地安住于此。就象某人已經念誦六字大明咒許多許多遍後,即使他的心到處浮想,但他的嘴仍然在念誦此咒。即使你能這樣,仍然沒有證到真正的奢摩他(清晰的靜止)。這只是所謂的“欲界定”。你必需繼續修行,再過一些時候,會生起一種特別的喜樂,這種喜樂很強,到了你無法消受的地步,然後會減弱一些。再來會因爲身體的調柔而生起身體的喜樂,然後會因爲心理調柔而産生心理的喜樂。就是這樣行者真正地證到了奢摩他(清晰的靜止)。 以上是九種心理狀態的修行次第,不管你修顯教或密宗都會經過這九種心理狀態。你所用的修行方法(不管是觀注面部或只是觀一只眼睛),都是以良好的觀照、心的穩定、專注來修,比方說先修五分鍾,逐漸擴展成十分鍾,再來十五分鍾,就照這樣,漸次增進,加長你的穩定專注的時間。 如果你真的想修這種禅觀,你就必須把你的聰明才智完全投注,用各種不同的技巧來證得這種禅觀。有時候你在打坐時要“緊”—全心投入;有時候要“松”—坦然安置;有時候你要作些善行,積聚福慧資糧、清淨業障及心中不好的心理印痕。爲什麼呢?因爲在打坐時,你長養的是奢摩他,主要是增長“智慧的積聚”—有時稱爲“心靈的功德”。我們必須福慧雙修,也就是兼顧有形及心理兩種功德來證得你的目標。--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