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于千禧世界和平高峰會演說詞

  于千禧世界和平高峰會演說詞

  葛印卡

  紐約聯合國會員大會議事廳 2000年8月29日

  (今年8月底,葛印卡老師出席了「千禧世界和平高峰會」, 該會由聯合國秘書長安南主持,邀集一千位世界宗教及精神領袖參與。會議目的在于推動包容,促進和平,以及鼓勵不同宗教之間的溝通。由于意見衆多,難免各有所執。葛印卡老師在他的演說詞中則強調各宗教以及修行途徑的共通之處: 放諸四海而皆准的「法」。與會代表對其演說,數度報以熱烈之掌聲。)

  各位朋友、各位精神及宗教領袖:

  這是一個難得的聚會,讓我們可以團結起來爲人類服務。當宗教使人們團結時,它才是宗教; 當它造成分裂時,就一文不值了。

  在這次會議中,我們談了很多關于「改變信仰」(conversion)的問題,有贊成的,也有反對的意見。我不僅不反對改變信仰,反而十分贊成。不過,我所謂的改變信仰,不是由一個宗教團體改信另一個宗教團體,而是由苦惱轉變爲快樂,由束縛轉變爲解脫,由凶殘轉變爲慈悲。這才是今天我們所需要的轉變,也是這個會議應該努力去實現的。

  遠古的印度帶給世界及人類一個安詳、和諧的訊息; 不僅如此,她更給予了我們能達致安詳、和諧的方法和技巧。對我來說,要人類社會和平,就不能忽略個人。如果個人內心不安甯,我不知道世界如何能有真正的和平。假使我內心煩躁不安,時常充滿憤怒、憎恨、惡念和敵意,我怎能使世界和平

  我當然做不到,因爲我自己毫無安詳可言。所以覺者都說: 「首先尋求自己內心的和平。」我們要反省自己是否真正享有內在的安詳。所有聖賢和先知先覺者都忠告我們:「了解你自己。」這並非只是理性層次的了解,也不是在感性或信仰的層次去接受,而是透過實際的體驗去了知。當你實實在在地體驗到關于自身及內心的真理時,生命中遇到的難題就會迎刃而解。

  你開始明白普遍通行的法則,大自然的定律,或者你可以稱它爲全能之神的法則。這法則適用于每一個人: 當我生起憤怒、憎恨、惡念和敵意的時候,我就成爲被自己的憤怒所傷害的第一個人,我成爲自己內心的憎恨或敵意的第一個受害者。我先傷害了自己,然後才開始傷害別人。這是自然的定律。假如我細心觀察自己的話, 我會發覺當心中生起負面情緒,身體亦會有反應:我會覺得發熱或有燃燒的感覺;心跳加速及緊張;覺得十分苦惱。更有甚者,當我産生負面情緒而覺得苦惱的時候,我不會把苦惱限于自己; 相反地,我會把它加諸于別人。 我會令周圍的氣氛都緊張起來,以致接觸到我的人都會感到苦惱。雖然我嘴上談著安詳與快樂,但是我內心的真相比我說的話更重要。同樣地當我心中沒有負面情緒的時候,自然的法則亦照樣運作。心裏的負面情緒一旦清除,大自然--或是全能的神--就開始獎勵我: 我會覺得安詳。這也是觀察自己的內心可以發現的。

  人不分宗教、傳統或國籍,只要違反自然法則而心生負面情緒,就必然會受苦。大自然會施予懲罰。違反自然法則的人會于此時此地,感覺到地獄之火的煎熬。他們現在播下地獄之火的種子,死後也只有地獄之火等候著他們。同樣地,根據自然的法則,如果我保持一顆清淨之心,充滿愛和慈悲,我在此時此地就享受到天國之樂。而我現在所播的種子,就會于我死後結成天國的果實。不論我自稱是印度教徒、回教徒、基督徒或祈那教徒,都沒有任何分別:人就是人;人心就是人心。

  我們需要的轉變,是從有雜染的心轉變爲清淨的心。這種轉變會給人帶來奇妙的變化。它不是魔法或奇迹,純粹是一門觀察內在身心互動的科學。我們觀察心如何不斷影響身,身又如何不斷影響心。經由耐心的觀察,自然的法則就會清晰地呈現:每當我們産生負面的意念時,就會受苦; 而每當我們從負面的意念解脫出來時,就會享受到安詳和諧。人人皆可以練習這種自我觀察的方法。

  這種自我觀察的方法是由古印度的一位覺者所教導,而傳遍世界各地。時至今天,來自不同社會、傳統和宗教的人士都來學習這個方法,以獲得同樣的利益。這些人仍可以稱自己爲印度教徒、佛教徒、回教徒或者基督徒,這些稱呼不會構成任何不同; 人就是人。所不同的是,透過練習,他們成爲真正有精神修持的人,充滿愛和慈悲,造福自己及他人。當一個人心境祥和,四周的氣氛就會充滿祥和的振動,任何與他接觸的人都會開始感受到平靜安詳。這種心靈變化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轉變,任何其它的轉變都是毫無意義的。

  請容我向大家念一段由印度傳達給世界的仁慈訊息。這是偉大的明君阿育王在二千叁百年前刻在石碑上的話,告訴我們如何治理天下:「人不應只尊重自己的宗教而譴責其它信仰。」對我們這個時代而言,這番話意義非凡。一味抨擊別人,強調自己的傳統才是最好的,只會給人類製造困難。阿育王接著說:「相反地,一個人應該有很多尊重其它宗教的理由。」每一個不辜負宗教之名的信仰,皆以仁愛、慈悲、善念爲本,每個宗教都不例外。我們應該爲這善良的本質而尊重這些宗教。外在的形式總是南轅北轍,有著各式各樣不同的禮節、儀式、典禮和信條。讓我們不要爲這些表相而爭吵,相反地,我們要著重其所蘊含的本質。誠如阿育王所說:「如此一來,我們不僅令自己的宗教增長,也使他人的宗教有所裨益。反之,就只是自掘墳墓,也傷害到其它的宗教。」

  這是給我們的一個鄭重的警告:「一個尊崇自己的宗教而譴責其它宗教的人,可能是出于對自己信仰的虔誠而認爲『我要頌揚自己的宗教』,但是他的行爲只會爲自己的宗教帶來更深的傷害。」

  最後,阿育王指出普遍通行的法則--「法」--的訊息:「大家聽哪:以和爲貴,不要爭吵。願人人都願意去聆聽別人的教義。」與其反對或抨擊,不如讓我們重視每個宗教教義的本質。如此才會有真正的安詳、真正的和諧。

  問與答

  問:您的十日內觀課程與四念住課程有何不同之處﹖爲何您對「大念住經」甚爲重視﹖

  答:這二種課程中的實修方法相同,但是開示不同。十日課程的開示只是對學員介紹佛法的核心綱要,特別是對非佛教徒而講。四念住課程的開示則依據佛陀的法語仔細澄清內觀修行方法。事實上,內觀與四念住是相同的。我們重視「大念住經」是因爲它明晰地解釋內觀修法,因此,當學員們傾聽佛陀的實際法語時,會得到很大的鼓舞。

  問:您認爲菩薩要修練內觀嗎﹖

  答:菩薩當然要修練內觀。內觀可以淨化心靈的最深處,有助于菩薩增長慈悲的品德。經由內觀這些品德變得更強而有力。菩薩要過著清淨的生活來服務他人;如果心不清淨,如何能以正法服務他人﹖這些誓願成佛的人跟未發願的人都要用同樣的方法來淨化心靈。當進入涅槃階段的一刻,這些立誓的人不會走向阿羅漢果位,他將繼續累積所需的波羅蜜(福慧資糧)以達成佛果。

  總而言之,菩薩要過著清靜的生活,以慈悲來幫助別人。內觀法門幫助他這麼做。佛陀在「大念住經」中明確地說:只有一條道路可以淨化心靈,克服憂悲苦惱,那就是修練四念住,也就是修練內觀。因此,菩薩絕對需要修練內觀。

  問:依您的經驗,修練內觀後,對于佛經中的意義會愈來愈明白。您可否舉些例子﹖

  答:顯著的例子例如緣起的意義,特別是在緣起的一環中,由「受」産生「愛」;四聖谛的十二行相以及「大念住經」。

  問:修練內觀後,禅修者最後能體悟到身心都是亳無實質嗎﹖如何消融個人的自我並變得充滿慈悲﹖

  答:這就是內觀所修的!體悟到身心現象的無常、苦、無我的特性,有助于禅修者體悟到空性的真谛,去除對身心表面真理的幻象與錯覺。了解到整個現象的真實本質、實相。禅修者經由內觀的修練,在實際體驗的層面了悟身心毫無實質,而不是只在知識的或信仰的層面去接受它。經由內觀的修練,這種體悟會變得愈來愈強,禅修者膨脹的自我將開始消減。直接體驗到無我時,自然會從心靈的深處生起對別人的慈悲心。有許多以強烈自我中心來生活的人,經由內觀的修練而大大地改變了。如果內觀不能消融自我,不能産生或增長慈悲、善意及無我地爲他人服務的美德,那麼,它就不是具足悲心的佛陀的教導。由于它有這些成效,使我們覺得內觀是他的真正教導。

  問:內觀可以改變受刑人的習性嗎﹖

  答:可以。在印度監獄所舉辦的獄中內觀課程已得到證明。最近已出版有關在新德裏.提哈中央監獄舉辦內觀課程的科學研究報告。受刑人顯然是很痛苦的人,監獄四牆的限製隔離了他與家人相處的快樂以及住家的種種舒適,他活在緊張之中。但是,他還遭受一個更大監獄的更大痛苦:他是自己不良習性的囚徒,因爲他存有報複的不良意圖,不斷生起瞋恨、惡意、敵意等負面情緒,使他自己更爲痛苦。另一種狀況是他始終意志消沈,充滿罪惡感,或對未來充滿恐懼,總是絕望、憂慮、沮喪。藉由觀察有關自身的實相,內觀可幫助他走出他的習性,去除不良的情緒及想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