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55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印順)▪P2

  ..續本文上一頁如實相,所以依緣起因果而成爲雜染的流轉。要解脫生死,必由空無我慧爲方便。這觀慧,或名正見,或名正觀,或名正思惟,或名毗缽舍那,或名般若。從有漏的聞思修慧,引發能所不二的般若,才能離煩惱而得解脫。解脫道的觀慧,唯一是空無我慧,所以說:「離叁解脫門,無道無果」。二、導萬行以入智海:大乘般若的妙用,不僅爲個人的生死解脫,而重在利他的萬行。一般人修布施、持戒等,只能感人天善報,不能得解脫,不能積集爲成佛的資糧。聲聞行者解脫了生死,又缺乏利濟衆生的大行。菩薩綜合了智行與悲行,以空慧得解脫;而即以大悲爲本的無所得爲大方便,策導萬行,普度衆生,以此萬行的因華,莊嚴無上的佛果。要般若通達法性空,方能攝導所修的大行而成佛。這二種中,證真實以脫生死,是叁乘般若所共的;導萬行以入智海,是菩薩般若的不共妙用。

  4、般若屬誰:約實相般若說,這是叁乘所共證的,即屬于叁乘聖者。約觀慧般若說,如約解脫生死說,般若即通于叁乘。所以經中說:「欲學聲聞地,當應聞般若波羅蜜。欲學辟支佛地,應聞般若波羅蜜。欲學菩薩地,亦當應聞般若波羅蜜」。但佛說般若波羅蜜經,實爲教化菩薩,即屬于菩薩。如本經說:「爲發大乘者說,爲發最上乘者說」。解深密經也說:第二時教「但爲發趣大乘者說」。不過,佛說般若,雖說但爲菩薩,而也有二乘在座旁聽。經說:要得二乘果,必須學般若,這固然是叁乘同入一法性,也即是解脫生死的不二門──空無我慧。然也就是密化二乘,使他們聽聞大乘勝法,久久熏習成熟,即可宣告「汝等所行是菩薩道」,而回心向大了。所以般若是「通教叁乘,但爲菩薩」。從前,成論大乘師說:般若是通教,不夠深刻;唯識大乘師說:般若但爲菩薩,不夠普遍。總之,照他們看,般若是不究竟,「通」又不好,「但」又不好,這可說是「般若甚深,諸多留難」!那裏知道般若通教叁乘,但爲菩薩,深廣無礙,如日正中!這所以般若于一切大乘經中,獨名爲大!

  般若屬于菩薩,爲什麼不屬于佛?約般若唯一而貫徹始終說,如來當然也有般若。不過,佛說般若,重在實相慧離言發悟,策導萬行。般若「以行爲宗」,所以與側重境相而嚴密分析,側重果德而擬議圓融者不同。

  叁、波羅蜜:梵語波羅蜜,譯爲到彼岸,簡譯爲度。到彼岸,是說修學而能從此到彼,不是說已經到了。所以,重在從此到彼的行法,凡可由之而出生死到菩提的,都可以稱爲波羅蜜。經中或說六波羅蜜,或說十波羅蜜,但真實的波羅蜜,唯是般若,其他都是假名波羅蜜。因爲,沒有空慧策導,布施等即不成爲波羅蜜了。聲聞乘法,能度生死河到涅槃岸,爲什麼不名波羅蜜?因爲,波羅蜜又有「事究竟」的意義,所以要能究盡諸法實相,圓成自利利他的一切功德,才名爲波羅蜜。聲聞的叁無漏學,不能究竟,所以不名爲波羅蜜。

  四、經:梵語修多羅,譯爲經。本義是線,線有貫穿、攝持不令散失的作用。如來隨機說法,後由結集者把他編集起來,佛法才能流傳到現在;如線的貫華不散一樣,所以名爲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有兩系解說不同:一、玄奘等傳說:般若是能斷的智慧,金剛如所斷的煩惱。煩惱的微細分,到成佛方能斷淨,深細難斷,如金剛的難于破壞一樣。所以,譯爲「能斷金剛(的)般若」。一、羅什下的傳說:金剛比喻般若。般若能破壞一切戲論妄執,不爲妄執所壞;他的堅、明、利,如金剛一樣。然金剛本有兩類:一是能破一切而不爲一切所壞的,一是雖堅強難破而還是可以壞的,已如前面所說。所以,或以金剛喻般若,或以金剛喻煩惱,此兩說都是可通的。不過,切實的說,應該以金剛喻般若。考無著的金剛經論說:一、如金剛杵的「初後闊,中則狹」;這是以金剛喻信行地、淨心地、及如來地的智體的。二、金剛有遮邪顯正二義,不但比喻所遣的邪行,他也是「細牢」的──「細者智因故,牢者不可壞故」,比喻堅實深細的智因──實相。無著並沒有金剛必喻煩惱的意義,所以法相學者譯爲「能斷金剛般若」,值得懷疑!至少,這不是梵本的原始意義。

  般若有二類:一、拙慧:這是偏于事相的分析,這是雜染的,這是清淨的;這是應滅除的,這是應證得的;要破除妄染,才能證得真淨。這如冶金的,要煉去渣滓,方能得純淨的黃金。二、巧慧:這是從一切法本性中去融觀一切,觀煩惱業苦當體即空,直顯諸法實相,實無少法可破,也別無少法可得,一切「不壞不失」。如有神通的,點石可以成金。又如求水,拙慧者非鑿開冰層,從冰下去求水不可;而巧慧者知道冰即是水,一經般若烈火,冰都是水了。所以,巧慧者的深觀,法法都性空本淨,法法不生不滅如涅槃,法法即實相,從沒有減什麼增什麼。這不增不減、不失不壞慧,即金剛般若。

  般若爲大乘道體,爲五度眼目;爲般若所攝持,萬行始能到達究竟佛果,成爲波羅蜜。然而,般若也需要衆行的莊嚴,如沒有衆行助成,般若也即等于二乘的偏真智,不成其爲波羅蜜。所以,般若爲菩薩行的宗主,而又離不了萬行。龍樹因此說:說般若波羅蜜,即等于說六波羅蜜。

  發菩提心者,能以如金剛的妙慧,徹悟不失不壞的諸法如實相,依菩薩修行的次第方便,廣行利他事業,則能到達究竟彼岸──無上菩提,所以名爲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文句安布,诠表這甚深法門,所以又稱之爲經。

  二 示宗要

  全經大義,再扼要的提示二點:金剛般若即無上遍正覺:本經以金剛般若爲名,而內容多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如佛爲須菩提說如此發心,直至究竟菩提,徹始徹終的歸宗于離相無住。說無上遍正覺爲「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于是法中無實無虛」:都是從般若無住以開示無上遍正覺。般若無所住,無所住而生其心;不取諸相,即生實相,即名爲佛。須知般若無住的現覺,即離相菩提的分證。依此觀究竟,究竟也如是;依此觀初心,初心也還如此。所以,處處說無上遍正覺,實在即是處處說金剛般若。不過,約修行趨果說,名之爲般若無所住;約望果行因說,名之爲離相菩提心而已!

  二道即五種菩提:本經初由須菩提問佛:「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經佛解說後,須菩提又照樣的再問一遍,佛答也大致相同。所以,本經明顯的分爲兩段。大般若經有兩番囑累,智論說:「先囑累者,爲說般若波羅蜜體竟;今以說令衆生得是般若方便竟,囑累」。嘉祥即曾依此義,判本經的初問初答爲般若道,後問後答爲方便道。此二道的分判,極好!

  二道,爲菩薩從初發心到成佛的過程中,所分的兩個階段。從初發心,修空無我慧,到入見道,證聖位,這一階段重在通達性空離相,所以名般若道。徹悟法性無相後,進入修道,一直到佛果,這一階段主要爲菩薩的方便度生,所以名方便道。依智論說:發心到七地是般若道──余宗作八地,八地以上是方便道。般若爲道體,方便即般若所起的巧用。

  般若即菩提,約菩提說:此二道即五種菩提。一、發心菩提:凡夫于生死中,初發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大心,名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所以名爲發心菩提。二、伏心菩提:發心以後,就依本願去修行,從六度的實行中,漸漸降伏煩惱,漸與性空相應,所以名爲伏心菩提。叁、明心菩提:折伏粗煩惱後,進而切實修習止觀,斷一切煩惱,徹證離相菩提──實相,所以名爲明心菩提。這叁種菩提即趣向菩提道中由凡入聖的叁階,是般若道。這時,雖得聖果,還沒有圓滿,須繼續修行。明心菩提,望前般若道說,是證悟;望後方便道說,是發心。前發心菩提,是發世俗菩提心;而明心菩提是發勝義菩提心。悟到一切法本清淨,本來涅槃,名得真菩提心。四、出到菩提:發勝義菩提心,得無生忍,以後即修方便道,莊嚴佛國,成熟衆生;漸漸的出離叁界,到達究竟佛果,所以名爲出到菩提。五、究竟菩提:斷煩惱習氣究竟,自利利他究竟,即圓滿證得究竟的無上正等菩提。如上所說:二道各有叁階,綜合凡五種菩提,總括了菩提道的因果次第。明白此二道、五菩提,即知須菩提與佛的二問二答,以及文段次第的全經脈絡了!

  ┌(1)發心菩提─────────┐

  般若道┼(2)伏心菩提┐  ├發心

  └(3)明心菩提│(證悟)────┘

  ├─────────修行

  ┌(3)明心菩提│(發勝義菩提心)┐

  方便道┼(4)出到菩提┘  ├證果

  └(5)究竟菩提 ────────┘

  叁 敘傳譯

  本經的譯者,是姚秦時來華的鸠摩羅什叁藏。我國朝代稱秦的,不止一國一代,以帝王的姓氏去分別,即有嬴秦、苻秦、姚秦、乞伏秦等。姚秦,爲五胡十六國之一。叁藏,即經、律、論,能通達叁藏自利利人,所以尊爲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爲童壽。父親是印度人,後移居龜茲國;母親是龜茲國的公主。母親生他不久,即出家做了比丘尼,什公也就出家。幼年,到北印的迦濕彌羅,修學聲聞叁藏。回龜茲時,經過莎車國,遇到大乘學者須利耶蘇摩,于是回小向大。到得龜茲,已是英俊飽學的法師了。苻秦王苻堅,派呂光攻略龜茲,迎什公來華。呂光攻破龜茲,護送什公回國,在半路上,聽說苻堅在淝水戰敗,呂光即宣告獨立,國號西涼,在今甘肅西部。等到姚秦興起,國王姚興,信奉佛法,特派大兵攻西涼,這才迎什公到了長安。當時,佛教的優秀學者,都集中到長安,從什公禀受大乘佛法。什公一面翻譯,一面講學。所翻的大乘經論很多,如般若、法華、淨名、彌陀等經,智度、中、百、十二門等論,信實而能達意,文筆又優美雅馴,在翻譯界可說是第一流最成功的譯品。所以,什公的譯典,千百年來,受到國人的推崇,得到普遍的弘揚。

  本經,什公第一次譯出。除這,還有五種譯本,就是:元魏菩提留支的第二譯,陳真谛的第…

《55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印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