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喜怒耗盡生命。更悲哀的是,很多人不僅勞而無功,還會由此造作惡業,使未來繼續沈淪,繼續受苦。
叁、生從何來,死往何去
茫茫宇宙中,地球時刻都在不停運動,所謂“坐地日行八萬裏”。那麼,居住在地球上的我們,來自何方,又去向何方?如果找不到答案,我們能活得踏實嗎?當然,不少人未必會想這個問題,或者事情太多而沒時間去想,再或者,用種種方法來轉移這個無法解決的疑問。但不論我們想不想,這是每個人最終需要面對的現實。
在曆史長河中,我們的一生是如此短暫;在浩淼太空中,我們的生命又是如此渺小。如果從唯物論的角度看待生命現象,我覺得,實在看不出生命的終極意義。不論有過多少輝煌,也不論付出多少努力,最終都是趨于毀滅,都是化爲塵土。但我們不必因此悲觀,佛法告訴我們:在有限的層面之外,生命還有其無限的層面。生命既是渺小,也是無限的;既是短暫的,也是永恒的。生命既是脆弱的,也是強健的;既是短暫的,也是恒久的。倘能透徹心的本質,就會了解,每個有限的當下都是無限。認識這一層面,我們才能找到人生的終極意義。
探討有情的生死,必然涉及生命的輪回。在一般人看來,生命就是從呱呱落地開始。而從輪回的眼光來看,今生只是生命長卷中的一個章節,只是其中一個相對的開始。在它之前,有著無窮的過去;在它之後,又有著無盡的未來。當然,現代人往往不易接受這一觀點,但只要對生命現象全面觀察,我們會發現,某些以科學難以解釋的現象,若從輪回角度來看,就會豁然開朗。
比如,我們是否相信人和人之間存在緣分?在這個世間,我們會和很多人相識相遇。有些人,我們會一見如故;有些人,天天見面也會視同陌路;還有些人,我們卻會毫無理由地心生厭惡。原因何在?很多人會說:這是緣分。但很少有人進一步思考:緣分又從何而來?爲什麼我們和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緣分?如果相信輪回,對緣分就不會感到奇怪。因爲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並非始于今生,還有許多前生帶來的烙印。在過去生,有些曾是我們的親朋故友,有些則是我們的冤家仇敵。當彼此在今生再度相遇,這種烙印就複蘇了,並驅使我們將往昔的愛恨情仇繼續演繹下去。
再如,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天賦,有自己學起來容易上手的專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在學習中付出同樣努力,未必會有同樣成果,還可能相距甚遠。是上天不公嗎?是命運捉弄嗎?都不是,只是因爲生命起點不同。起點高的,稍加努力就能領先于人。而起點低的,惟以“笨鳥先飛”作爲彌補。但天賦又是什麼?通常以爲是父母遺傳,事實上,很多人具有的天賦和父母毫無關系。而從佛教角度來看,生命其實有兩套系統,其中的物質系統由父母給予,而精神系統則來自過去生的積累,並將繼續影響未來生命,成爲下一輪的起跑點。
從這兩個角度,可以幫助大家理解生命的輪回。但我們還要看到,輪回不僅體現爲一種生命現象,其根源就在我們的心。佛教認爲,衆生在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六道生生不息地流轉。這六種生命形態,也代表了我們內心的不同狀態。
比如餓鬼,是貪心發展的極致。一個貪得無厭的人,會表現出極度的渴求,永無滿足之時,這種心理被無限張揚後,生命所呈現的就是餓鬼狀態。畜牲,是愚癡無知的狀態,其生命只是停留在本能的需求上,除飲食男女外別無所求,這種生活和那些爲覓食、繁衍而忙碌的動物又有什麼區別?阿修羅,是嗔恨狹隘的象征,他們所熱衷的鬥爭,既是嗔心的體現,又是對嗔心的張揚,當這種心態被固定後,生命就會進入阿修羅的狀態。
可見,生命狀態也是某種心念的延伸,是在成長過程中逐步發展而來。在社會上,不同行業者往往會表現出不同的行儀,學者有學者的氣質,商人有商人的風采。這些差別,正是由不同的心行外化而來,是心念由內而外的延伸。包括輪回,也是內心發展的一個結果,不是誰強加于我們的。同樣,佛菩薩的生命品質亦非本然如是。他們所具有的無限智慧和慈悲,都是在生命發展過程中逐步造就,逐步開發的。
生命的未來在哪裏?我們的歸宿在哪裏?答案就在我們當下的心行,就看我們現在做了什麼,想了什麼。現在生命的形態,來自過去生的積累。未來的生命發展,又來自今生的積累。所以佛教非常注重當下的努力,這是銜接過去和未來的關鍵,是我們改變命運的著力點。
如果不了解生從何來,生命是沒有根的;如果不了解死往何去,生命是沒有歸宿感的。一個找不到根和歸宿的人,自然會缺乏安全感,這也是現代人極爲普遍的一種心理。如何獲得安全感?很多人是通過積聚財富或購買保險來解決。事實上,在災難頻仍、風雲變幻的今天,這些保障又是多麼脆弱,多麼不堪一擊呵。讓向外尋求的心回到當下吧,因爲真正的安全感不在別處,就在我們此刻的心行。我們能夠把握當下,就能把握未來,把握生命走向。當我們有能力把握這一切的時候,還有什麼不安,還有什麼可以恐慌的呢?
四、何爲命運
人有沒有命運?又是由誰來決定這一切?其他宗教多認爲,命運是由外在的主宰神或某種神秘力量決定。而佛教認爲,命運就是生命發展的規律,決定這種規律的力量仍在我們自身。換言之,命運體現了生命發展的因果,是以不同心行爲因而導致的結果。有什麼樣的行爲,就會導致什麼樣的命運走向。這些行爲,包括身、口、意叁業。其中,身業是所行,語業是所說,意業是所想。
佛教還認爲,這些由所行、所說、所想構成的因果,貫穿著過去、現在、未來叁世。但現代人很難接受這一觀念,或者說,很難發自內心地引起共鳴。所以,我現在主要提倡的是心靈因果,當下因果。我們可以暫時不考慮叁世因果,但無法回避心靈因果,當下因果。當我們行善,或只是生起一念善心時,由此感得的樂果未必立即現前,但由此帶來的內心喜樂卻是當下就能體會的。我們所有做過、想過的事,都會在內心留下痕迹,形成力量。這種力量,正是影響未來生命走向的因。因爲心念會形成習慣,並逐步固定爲心態,進而導致不同性格,導致不同人格。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很多不同心念在活動,其中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區別只是在于各自力量的強弱。如果不加選擇地任其發展,很可能就被“我執”掌控,被“我執”發展的負面力量占據主動。俗話說:“人不爲己,天誅地滅。”因爲“我執”就是我們的本能,是我們不假思索就會維護的本能。修行的意義,則在于幫助我們調整方向,幫助我們由被動轉爲主動,有選擇地強化某些正面心理,淡化並逐步根除某些負面心理。
習慣從哪裏來?無非就是某件事我們做多了,想多了,以致成爲自然。比如,我們習慣于每天見到哪些人,習慣于每天做些什麼,習慣于每天吃些什麼。一旦這種習慣固定下來,就會逐步發展爲某種生命模式,成爲我們的性格。所以說,性格就是習慣的積累,又會逐步發展爲我們的人格,發展爲我們的生命品質。觀察一下就會發現,我們現在的許多性格,其實是和生活習慣密不可分的。
這些習慣和性格,又決定了命運的不同走向。所以說,命運不是上天的賜予,不是偶然的機遇,而是由我們自己所設定,是由不同行爲所決定。這種決定命運的因素,佛教稱之爲“業力”。所謂“業”,又可看做我們的生命程序。造作地獄之因,就是編寫進入地獄的程序。種下人天善因,就是編寫進入人天善道的程序。我們編寫不同的程序,就會進入不同的世界,不同的生命軌道。所以,我們要改變命運,也要從改變心行程序做起。如果我們有能力改變心行,改變習慣,就有能力改變命運。反之,如果無法改變現有的性格和習慣,那改變命運不過是空話而已。
我們的心具有兩個特點:一是選擇,二是創造。這也是人之所以爲萬物之靈的關鍵所在。桌子不會選擇,房子不會選擇,動物的選擇能力也相對較弱。而人具有理性,具有抽象思維,不僅能選擇、判斷,還能在選擇、判斷後進行創造。也正因爲這兩大特點,人類才創造了五千年文明。而在改造世界的同時,自身命運也隨之發展。從這個角度來說,心就是命運的主宰。
但在很多時候,某些行爲一旦形成習慣,心就會不知不覺地進入慣性軌道,被其所控,不是我們想改變就能輕易改變的。這就必須借助修行來調整,事實上,這正是修行的難度所在。因爲習慣是由日積月累而來,有著根深蒂固的力量。這種力量,就像地球引力將我們固定在地球一樣,使我們難以超越,難以擺脫當下的凡夫狀態。曾經有位教授說要學佛,但起因卻是爲了戒煙。因爲他煙抽叁十年,尼古丁對其有很強的控製力,可他又檢查出肺部病變。醫生警告說:再抽煙馬上完蛋。他當然珍愛生命,但每天要和尼古丁的誘惑進行鬥爭,身心俱疲,就希望通過學佛來解決這一問題。
這一理由固然有些可笑,但卻說明,習慣一旦形成,對身心都有極大的控製力,若不痛下決心,是很難加以改變的。除了決心,我們還應了解生命發展的規律。依循這一規律,才能切實地規劃未來,改變命運。
五、活著爲什麼
人爲什麼活著?活著的價值是什麼?也是每個人無法回避的重要問題。
做任何事,我們都會有某種理由。因爲餓了,所以要吃飯;因爲困了,所以要睡覺;因爲孤獨,所以要尋找感情。活著,難道不更需要理由嗎?一般人找個理由似乎不難,比如說,爲了我的孩子,爲了我的家庭,爲了我的事業,因爲他們對人生沒有太多思考,隨便找個理由都可以打發自己。但深入思考的話,我們就很難滿足于這樣的答案,滿足于這種人雲亦雲的價值觀。所以,那些有思想的人反而不容易找到活著的理由,因爲世人所認可的那些理由都是經不起推敲的。對某些人固然重要,對某些人卻可有可無;又或者,在生命某個階段顯得重要,但在另外階段卻毫無價值。可見,這些都不是我們找尋的終極答案。也正因爲如此,不少藝術家或哲學家甚至會苦悶到走上絕路。因爲對某些注重精神生活的人來說,如果找不到具有說服力的理由,就很難心安理得地過下去。
從更深一層來看,多數人所追求的人生價值,更經不起死亡的審視。再大的事業,再多的財富,在死亡面前,都像泡沫般脆弱短暫。當事業結束時,爲我們的生命留下什麼?回顧曆史,哪怕貴爲帝王,稱霸一時,同樣是灰飛煙滅。所以,外在一切都是要過去的。當這些成爲回憶,給生命帶來什麼影響,才是我們真正應該重視的。
孟子說:“人人皆可爲堯舜。”佛教則認爲,每個生命都具有潛在的、佛菩薩那樣的高尚品質,也就是衆生本具的佛性。我們的心固然會製造種種煩惱,但同時也具備解除煩惱的能力。若不開發這一能力,輪回將永無止境,因爲無明就是製造痛苦的永動機,使我們在苦海中沈淪輾轉,迷失方向。
活著的意義,就在于了解並開發自身潛在的高尚品質。惟有這樣,我們才有能力完成生命版本的升級,才有能力給予衆生究竟而長久的幫助,這也正是佛教所說的自覺覺他,自利利他。
佛教認爲,人生是由惑業苦組成。因爲無明障蔽,使我們看不清生命真相。不知何爲幸福,就會以苦爲樂,與幸福背道而馳。不知我是誰,就會非我執我,遺患無窮。不知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不知何爲命運,就無法對未來作出正確規劃,使生命健康發展。不知活著爲什麼,就會耽著于眼前小利而忽略生命的究竟價值,或因找不到活著的正當理由而失去生存動力。因此,探討和解決人生這些永恒的問題,對人生的究竟幸福具有重大意義。
《人生五大問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