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夫,沒有能力救度衆生,不如趕緊出離,趕緊從火宅中逃出來。聲聞乘的修行,就屬于這類發心。念佛人中,也有不少是這樣的心態。
但我們要知道,淨土法門屬于大乘佛教。菩提心,正是大乘不共于二乘的關鍵所在。大乘與小乘的根本區別,主要是在發心,而不在于什麼法門,甚至不在于什麼知見。我時常感慨,大乘佛教已經變得不大不小,已經沒多少大乘的味道了!很多人學的是大乘,但發心是小乘,行爲上甚至連人天乘都做得不到位。
《普賢行願品》是淨土宗重要的依據經典。依普賢行願修淨土法門,臨命終時,因這種大願的推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受阿彌陀佛及諸大菩薩接見,隨後即往十方國土說法度衆生、成就佛道。從中我們可以得到什麼啓示?關于往生的問題,客觀上,通常強調的是阿彌陀佛的悲願;從主觀上,通常強調的是信願行。但是,我們以什麼和阿彌陀佛相應?這一信心建立的基礎又是什麼?歸根結底,離不開我們的心念。我們有怎樣的心念,是決定能否往生的關鍵。這一念和阿彌陀佛是否相應,決定了我們能否往生;而相應程度的深淺,則決定了往生的品位。若臨命終時出現的是對五欲塵勞的貪戀,這一念便會將我們導入輪回。若雖能念佛而相應程度很低,那麼往生品位自然也就很低。反之亦然。
而普賢行願的修行,每一大願,都是對佛菩薩心行的模擬。換言之,依普賢行願修行,就是在向佛菩薩的心靠攏,靠得越近,相應程度就越大。當我們臨命終時,這一和阿彌陀佛、諸佛菩薩相應的心行,就會産生巨大的力量,直接推動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若我們的心與阿彌陀佛的心無二無別,彌陀自然會在我們心中顯現,這種相應是最徹底的相應,是沒有來也沒有去的。
我們靠什麼消除障礙往生的因素?正是心的內在力量。發菩提心,是學習並成就佛菩薩的心。以這樣的心行念佛,既能幫助我們瓦解凡夫心,更能提高往生品位。而沒有強大願力的信,是沒有力量的。當我們念佛時,若無相應的心行基礎,往往會成爲單相思,這也是很多人念佛不得力的原因所在。如果這種信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礎上,建立在正念、正見的基礎上,必將增加往生的保險系數。所以,我們要抓住往生的根本力量,這點非常重要。
夢度:通常人們認爲發菩提心是利益衆生,念佛則偏重于自修自利,二者似乎矛盾。如何才能將發菩提心與念佛結合起來呢?
法師:關于發菩提心有叁種不同方式:一是先幫助別人而不考慮自己(牧童式發心);一是和大家共同前進(船夫式發心);一是先充實自己再幫助別人(國王式發心)。
是否發心,衡量標准並不在于我們所做的是什麼,不在于個人修行還是度化衆生的事業。如果發心爲利益一切衆生修行,那麼念佛一樣也是在發菩提心。
若是只爲自己往生而念佛,屬于出離心;若是爲帶領一切衆生往生極樂而念佛,就屬于菩提心。我們每天要這樣提醒自己,告誡自己爲一切衆生而修行。在生活中,隨份隨力地幫助他人。只要心中時刻裝著衆生,就是在發菩提心,就是在強化佛菩薩的悲願。
夢度:那麼隨著願力的強化,這種願菩提心成就的標志是什麼?
法師:願菩提心成就的標志,就是對衆生的悲心是否強烈,是否真實,是否圓滿。如果這種“我要救度衆生”的悲心非常迫切,迫切到像獨生兒子生病那樣,不顧一切地想要解救他,這種願力就是符合標准了。
略談空性見
夢度:我們在發起了強烈的願菩提心後,要通過什麼樣的途徑獲得空性見?
法師:任何宗派的修行都需要通過正見來完成,如禅宗所說的“即心即佛”,便是極高的見地。淨土宗比較強調信願持名求往生,似乎並不特別重視見地這一部分。事實上,淨宗的祖師大德們是將正見融于修行中。如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包含著極爲高深的見地,只是未特別加以強調。
空性見的獲得,首先應通過聞思獲得相關理論。或是通過般若系經論,如《般若經》、《中論》、《百論》等,獲得般若的空性見;或是通過《圓覺經》、《楞嚴經》等,獲得屬于如來藏體系的見地;或是通過《辯中邊論》等唯識經論,獲得唯識的中道見;或是通過阿含典籍獲得無常、無我的正見。總是,通過對某一宗派或某些經論學習,獲得契入空性的正見。
當然,僅僅聞思還不夠,關鍵是將其落實爲心行力量。這就需要明眼人的引導、指點,將聞思正見真正轉變爲心行力量,成爲破除我法二執的利器。我法二執乃凡夫心建立的基礎,如果沒有正見指引,我們就不知該舍棄什麼,修行自然難以奏效。
夢度:從聞思理解了這種見解的時候,應該怎麼樣進一步引發空性見,又應該怎麼做才能如實了達諸法的真實相?
法師:首先,我們要了解,通過什麼樣的正見來完成自身修行,是通過唯識見、中觀見或是其他?需要選擇一種與自己比較相應的見地。確定之後,在善知識指導下學習相關經典。
其次,在聞思過程中,不斷深入,獲得精確的正見。對見的掌握,開始可能認識得很膚淺,也可能認識中有偏差。如何進行調整?藏傳佛教是通過辨經來進行。人的認識往往存在誤區,會有拖泥帶水的成分,辨經會使問題暴露出來,通過相互探討或請教師長予以解決。
第叁,通過禅修使見落實于心行。若是沒有禅修和實證體驗,停留在聞思層面的正見是很膚淺的,而禅修獲得的,才是實際的心行體證,是語言不能抵達的境地。
夢度:那麼我們有沒有可能通過至誠的發願菩提心來悟入空性呢?
法師:僅僅通過願菩提心,恐怕是不行。願,是一種意願,仍屬于世俗心,通常情況下是不行的。
但也不能排除這個可能,通過極其強烈的願力直接契入空性。但這需要在特定因緣之下,在大善知識的引導之下,比如佛世時,還有隋唐時期的那些禅宗大德,以特殊方便將學人直接引入。但這種因緣殊勝稀有,同時,學人必須對善知識有極大信心。
夢度:那麼一般的人呢,是需要通過禅修止觀證入實相嗎?
法師:聞思的見,若是不落實于止觀,只是知識性的概念,沒有多大力量。只有通過止觀,聞思的見才能落實于心行。觀,又須以止爲基礎,否則很難從平日混亂的心態中走出來,既觀不起來,更無可能由此契入空性。
念佛與止觀
夢度:那麼念佛人在修學當中怎麼落實止觀呢?
法師:現代人念佛,多傾向于持名念佛,以對阿彌陀佛的信心和對娑婆世界的厭離爲前提。在此基礎上,專注地、系心一處地念,就是止觀。(編者注:蕅益大師《大乘起信論裂網疏》雲:以念佛及菩薩。不生妄想分別。即是止行。了知諸佛菩薩。有大神通巧便。能救拔我及諸衆生。即是觀行。所以修止觀時。設見佛菩薩形。知是魔事。不生取著。今念佛菩薩時。設更別商止觀。大似騎牛覓牛矣。)
但現實是,多數人念得沒有力量,原因何在?一方面,是因爲我們對輪回及叁惡道的苦認識不足。我們每天能有多長時間念佛?念佛之外又在念著什麼?很可能,我們每天以一個小時念佛,卻以十幾個小時修凡夫心,修貪心、嗔心,修各種執著。兩相抵消,念佛自然就難以見效。如果真正意識到輪回苦,出離心極爲真切,各種世俗心念就不會對我們構造多大影響。相應地,念佛的力量便隨之增強。所以,觀輪回苦非常重要。此外,是通過學習大乘經論,了知一切是空、無常、無我的,是如幻如化的,這些知見也能幫助我們淡化世俗心。
另一方面,要不斷憶念佛菩薩的功德。“阿彌陀佛”不僅是名號,更是萬德莊嚴,是無量的慈悲、智慧,是無量的解脫、自在。我們要不斷憶念阿彌陀佛的功德,由此生起強烈的信心和依賴感。以一心皈投的虔誠來念,這句佛號才能真正産生力量。所以,念佛人最好有一定的教理基礎,以此增強對阿彌陀佛的信心。
菩薩行
夢度:我們這種願菩提心,如果已經比較強烈了,很自然的就要進入下一個階段,進入菩薩行的階段,您能不能概括的講一講行菩提心的內容?
法師:行菩提心,即菩薩行,主要內容爲六度四攝。發起願菩提心之後,進一步要修菩薩道,這需要受菩薩戒、行菩薩行。菩薩行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礎上,沒有菩提心的菩薩戒,是沒有靈魂的菩薩戒。而沒有菩提心的六度四攝,與人天善法並沒有多少區別。
同時,菩薩行又能幫助我們完成菩提心。實踐菩提心的過程中,必須超越種種世俗心,超越我法二執。我們發菩提心時,往往會遇到這樣的問題:這人看著順眼,那人看著不順眼,怎麼才能平等對待他們呢?行菩薩行,會面臨很多類似的矛盾。因爲凡夫心是不平等的,充滿貪嗔癡的,這就是檢驗菩提心的時刻。
我們修布施時,是否對一切衆生都能生起布施心?是否所有東西可以無條件地布施給衆生?如果還有一個衆生是我們不願施舍的,那說明還不具備平等心;如果還有一樣東西是我們舍不得施舍的,那說明還有悭貪在作怪。可見,行菩薩行能將發心中夾雜的世俗心逐步清掃幹淨。當我們對一切衆生都能生起布施心,對所有東西都能布施而無不舍時,布施的修行就圓滿了。這並不是說,對一切衆生都能實際地修布施,那恐怕是無法做到的。只要面對每個衆生都能生起慈悲心,都願意修布施,就說明心中已經不存在障礙布施的煩惱。所以說,菩薩行能夠幫助我們成就菩提心,圓滿菩提心。
《菩提心與淨土修學》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