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在當代佛法在當代

  佛法在當代

  濟群法師

   問:1.昨天明奘法師介紹,您對當代社會有很多思考。我的問題有叁個:一、法師認爲現代社會有哪些比較大的問題?二、佛法發展到今天有哪些比較大的問題?叁、佛法怎樣適應主流社會?

   2.近年來,佛教對社會影響日盛,滲入生活的各個層面。當佛教在社會中影響越來越大後,會不會謀求更大的影響?政府會對此作出怎樣的反應?

   3.有些學者提出,社會在幾十年左右將發生問題。因爲大學生普遍就業困難,農民利益得不到保障,加之天災人禍。若沒有信仰爲基礎,社會難免面臨各種困擾。佛教是安撫人心的,那麼教界能否主動參與,重塑國人的價值觀?

   4.基督教特別主張慈善救助,還發展出一套理論和體製。相比之下,大多數佛教修行人卻在深山中。請問,兩者的社會意義有高下之分嗎?

   5.佛法弘揚是否也面臨現代化的問題?現代人應如何弘法?

   6.法師談到弘法的現代化,這樣是否會使佛教走向世俗化?是否會影響佛法的純正性?

  

  答:1.這些問題是不是太大了一點?世間是有漏的,也就是有缺陷的。在有漏的世間,必然有各種問題出現。社會問題不用我來說,因爲社會學家多得很,你們每個人自己也能發現。

  至于佛教的問題,其實和你們的關系也不是很大。雖說教界存在不少問題,但佛法是沒有問題的。當佛教作爲社會現象出現時,就成了社會問題的一部分。因此,佛教的問題和社會環境有關,也和大衆素質有關,並不單純是教界的問題。中國佛教經過“文革”摧殘,然後在社會轉型的背景下迅速恢複起來,存在問題是在所難免的。但我們必須相信佛法是大智慧,是圓滿、究竟的,是幫助我們認識生命真相,解脫生死煩惱的唯一途徑。

  佛法在世間的流傳,確實要適應社會。所以,我們目前也在做佛法現代化的工作。弘揚佛法,人人有責,這不僅是出家人的事務,也是每個在家居士的責任。你們可以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做一些事,比如將自身學佛心得和他人分享,也可引導親朋好友親近善知識,或者助印經書。總之,可以選擇自己有能力承擔的方式參與。我覺得,這是世間最有意義的事了。現代社會最大的問題,就是人心的問題!大衆有什麼樣的心,就會有什麼樣的社會。所以,中央也在號召“以德治國”,倡導“建設和諧社會”。心態得到改變,各種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2.佛法在世間的使命是利益一切衆生,使之斷煩惱、開智慧、了生死,這也是它的存在價值。從基本層面來說,則是幫助我們獲得良好心態,這正是很多人渴求的。作爲佛教界,當然希望佛法得到廣泛弘揚,使之更具有影響力,給社會民衆帶來更大的利益。目前,各地舉辦的夏令營,也是在作這種努力。至于推廣到什麼程度,由衆多因緣決定。比如,佛法在世間的流傳離不開政府支持,如古德所言:“不依國主,法事難立。”至于能否得到支持,取決于有什麼樣的政府;而擁有什麼樣的政府,又與民衆共業有關。從佛教角度來說,政府也是人民的福報感得。若政府真正認識到佛教對于淨化道德人心的價值,那是社會之福,衆生之幸。

  3.社會怎樣發展,代表著衆生的共業。所以,我們更應該關心的是當下。在佛教界來說,積極弘揚佛法,就是爲了幫助大家樹立良好的心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一方面,是爲社會盡一份責任;一方面,是實踐佛菩薩的慈悲精神。至于能做到怎樣,那不是我們能左右的。從我個人來說,一向是以無所得的心在做,不敢指望會改變哪個人,也不覺得自己一定能改變哪個人。當然,我希望所說的這些對你們有所啓發。我做的,僅此而已。

  4.從慈善方面來說,基督教做了很多年,確實做得比較好。但佛教也提倡慈悲濟世,利益衆生,只是更側重精神方面,相比之下,在物質方面做得比較少。不過,這幾十年已是有所改觀,尤其臺灣教界,如證嚴法師創辦的“慈濟功德會”就規模很大。大陸南普陀等道場,也在積極從事慈善救濟事業。在給予衆生物質利益方面,不論基督教做還是佛教做,效果都一樣。所以,我們也隨喜贊歎基督教的慈善行爲。

  但我們也要看到,佛教有更高的智慧,能給予人類更究竟的幫助,那就是明心見性,了脫生死。另外,佛教所要利益的是一切衆生,而不僅僅局限于人類。在行布施等善行時,更應做到“叁輪體空”:了知施者、受者、施物叁者皆空無自性,了不可得。果能如此,其意義遠勝于普通的世間善行。

  5.佛法在現代的弘揚,當然需要有契合現代人的表現方式。佛法雖是究竟圓滿的真理,但離不開作爲載體的文化。在它的流傳過程中,也經曆了各個時代、各個地區的包裝。我們今天接受的佛教,是被傳統文化包裝過的,現代人理解起來確實存在一定困難。如今,社會已進入網絡時代,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較以往有巨大差別,這就需要更直接明了、更貼近大衆的溝通方式。我們目前所要做的,是把佛法從不適應時代的包裝中解放出來,以現代人最容易接受的方式重新诠釋,使大衆不會因爲文字、表達等外在因素而障礙對佛法的認識。

  我在弘法過程中,主要把佛法定位爲對心靈的認識和改善。事實上,佛法就是究竟的心理學,可以幫助我們透徹內心世界,並通過禅定之力徹底解決心理問題,最終導向解脫,導向生命的完善。佛法在這方面的作用,是世間任何哲學、心理學無法比擬的。

  6.現代化和世俗化是兩個概念,不可混爲一談。世俗化是帶著世俗目的,將佛法作爲獲取名利等世間利益的手段。現代化則是以當時人們最易接受的表現方式,诠釋佛法的甚深義理。

  其實,佛教在每個時代都面臨現代化的問題。在唐朝,是以唐代人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傳播;在泰國,是以當地人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傳播。所以,現代化本身是中立的,不存在任何傾向或問題,關鍵是我們運用得是否如法,是否應機。

  佛法的傳播,是以契理、契機爲原則。不僅要適合時代,更不能背離佛教的根本精神,這就需要如實理解佛陀說法的本懷,所謂“願解如來真實義”。作爲弘法者,應通過聞思、修行來把握佛法本質。若能體悟佛法的真谛,就有資格以任何方式去表現。如果背離佛教的根本精神,那這個現代化就很危險了。

  佛教在兩千多年的弘揚過程中,確實存在一些誤區現象,究其原因,都是因爲對佛法本質的掌握不足或出現偏差造成的。此外,佛教也是社會的組成部分,離不開社會的大環境。尤其是當代佛教,是經過十年浩劫的全面破壞後,在改革開放的特殊環境中成長起來,難免存在諸多問題。世俗化的傾向,就是其中比較突出的一個問題。當佛教作爲一種社會現象時,在任何時代都可能存在問題,只是程度不同。但我們不能把這些問題和佛法本身混淆起來,要深信佛陀的智慧是究竟、圓滿的,這是學佛者應有的認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