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禮敬諸佛

  禮敬諸佛

  濟群法師

   問:1.禮拜佛菩薩時,應如何觀想?

   2.能否同時誦兩個佛菩薩名號?

   3.爲什麼大殿中只供釋迦佛、阿彌陀佛和藥師佛?

   4.家中同時供著許多佛菩薩像,燒香時應燒幾支?怎樣稱念佛號?

   5.爲什麼要給佛像開光?

   6.佛與菩薩的區別是什麼?

   7.每個佛土是一尊佛的教化區域,爲什麼娑婆世界還有很多佛呢?

   8.請了佛像、經書,存放在哪裏最合適?

   9.佛菩薩普度衆生,是否也在這一行爲中得到某種滿足呢?

   10.觀想供養和實物供養有什麼不同?

   11.如何理解十大行願中的“悉以甚深勝解,現前知見”等?

   12.“禮敬諸佛”,是否應當恒常尊敬一切衆生,上至師長,下至蝼蟻?

  

  答:1.我們在拜佛、供佛時,應觀想十方叁世一切諸佛。觀想我們所拜、所供的是無量諸佛,正如《普賢行願品》所說的那樣:“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諸佛世尊,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如對目前,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佛。”這是一種開闊心胸、迅速積累福慧資糧的修行。

  2.選擇念哪個佛號,可以根據我們與某個佛菩薩的緣分,或是對某一法門的理解程度來定。有些人喜歡念觀音菩薩,覺得和觀音菩薩特別有緣;有些人喜歡念阿彌陀佛,覺得念阿彌陀佛很有感應。我們對哪個菩薩更相應,不妨選擇哪個聖號來念。

  從修行角度來說,開始應將精力集中于一個法門,不要四處涉獵。念阿彌陀佛就一心念阿彌陀佛,念觀音菩薩就一心念觀音菩薩。這並不是說,念了阿彌陀佛之後,別的事都不能做,我們還是可以拜佛、誦經,以此積資淨障,提升思想認識。比如讀誦淨土叁經,就可使我們對淨土法門有更深理解,念彌陀聖號時更得力。

  專修,是指我們所做的一切都圍繞某個中心來進行,而不是排斥其他。常常有人問:我念阿彌陀佛,沒有念觀音菩薩,觀音菩薩會不高興嗎?其實,那是凡夫的境界。如果佛菩薩也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就沒有資格成爲菩薩了。堅持念誦一個佛菩薩的名號,既可達到攝心效果,又能感得相應加持。念誦功夫越深,我們的心和佛菩薩就越貼近,越容易感應道交。如果在一段時間內同時念誦兩個佛菩薩名號,力量容易分散。當然,這也因人而異,具體可根據自身修持情況決定。

  3.大殿中並不是只供這幾尊佛。供佛也是爲了表法,爲了幫助我們修行,故在不同地區、不同宗派的道場中,所供造像會有所區別。大體有這麼幾類:或供奉叁方佛,即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東方琉璃世界教主藥師佛;或供奉叁身佛,即法身毗盧遮那佛、報身盧舍那佛、應身釋迦牟尼佛;或供奉叁世佛,即過去的迦葉佛、現在的釋迦佛、未來的彌勒佛。此外,還有供奉五方佛、七佛等等。

  4.一般來說,燒一支或叁支皆可。關鍵是有虔誠心,並盡可能准備質量上乘的香,而不在于多燒。至于稱念佛號,早晚功課時可多念一些,日常修行最好還是一門深入,專念阿彌陀佛或觀音菩薩。否則,這個念念,那個念念,念這個時想到:哎呀,那個還沒念,會不會有意見?念那個的時候,又會有同樣擔心,無端生出許多妄想分別。

  5.供養佛像,主要是爲了增長我們對叁寶的信心,在恭敬中約束身心,培植善根福德因緣。這就涉及一個關鍵問題:當我們請到一尊佛像時,是否對這尊佛像有足夠的認同,覺得這就是佛菩薩?如果我們是從商店請來佛像,往往會將其當做一件工藝品,內心缺乏認同。這就需要通過開光儀式,賦予其宗教內涵,讓我們感到他就代表著佛菩薩。如果本身信心堅固,覺得不開光也不妨礙自己的恭敬心,是否開光就不是特別重要。

  6.成佛是以菩薩道的修行爲基礎。因此,菩薩屬于因地的修行,而佛是果位的圓滿。如果說佛陀的功德像十五的月亮一樣圓滿,那麼菩薩的功德就是初一到十四的月亮。十地菩薩已接近佛的果位,就如十叁、十四的月亮。而初發心菩薩就像初一、初二的月牙那樣,只有微弱的光芒。

  7.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是釋迦牟尼佛的教化區域,但只是在這段時間內。再過很長時間後,會出現下一任佛陀,即彌勒佛。彌勒佛之後,還會有另一任佛陀。而在釋迦牟尼佛之前,也曾有過迦葉佛等許多佛陀。說每個佛土是一尊佛的教化區域,是指在某一段時間內。

  8.放在你覺得最恭敬的地方就合適。一方面,我們對佛像、經書要有恭敬心;一方面,也要根據各人的不同條件來安排。很多信徒家中沒有專門的佛堂,如果條件不允許,可以在客廳或書房安置一個佛龛供奉佛像、法寶。

  雖然佛菩薩並不要求我們的恭敬,但我們要知道,恭敬心對自身修行意義重大,這就需要從每個細節上加以重視。

  9.佛菩薩普度衆生,是出于智慧和悲心,這是佛菩薩的兩大品質。佛陀之所以能成就無上菩提,正是因爲對衆生具有無限悲心。這種願力,促使他在無盡時空中度化衆生。佛菩薩度化衆生不是有心的,而是自然的感應。正因爲是無心的,所以才能“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就像月亮那樣,雖然天上只有一輪明月,人間卻會顯現千萬個月亮。哪裏有清淨的水,哪裏就會映照出清涼的月影。佛菩薩和衆生的感應也是如此,哪裏有清淨、虔誠的心,哪裏就會感受到佛菩薩的加持。

  如果覺得佛菩薩會像凡夫那樣,在度化衆生的行爲中,在大衆的感激和贊歎中得到滿足,那只是站在我們自身立場所作的揣度。古人雲:“不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更何況是佛菩薩呢?

  10.實物供養是通過具體供品,如一盞燈、一束花來表達我們對叁寶的敬意。而觀想供養是通過座上觀修,達成我們沒有能力完成的廣大供養。如《行願品》所說的花雲、鬘雲、天音樂雲、天傘蓋雲……及一一燈炷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等等。如果不通過觀修,以我們自身的能力,根本無法完成如此殊勝稀有的廣大供養。

  具體修行中,我們可以將實物供養和觀想供養結合起來。當我們以實物供養時,再賦予其觀修的內容。當我們在佛前供上一盞燈的時候,不僅是供養現前這尊佛,更可以觀想十方叁世一切諸佛面前都供著這盞燈,或是觀想這盞燈變現爲無量無邊的燈,供養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雖然我們能供養的燈很有限,但若賦予觀修的輔助力量,就可迅速成就無量功德。

  11.普賢菩薩告訴我們,應將盡虛空、遍法界的一切微塵,都觀想成佛身、佛德的顯現。對于這一點,我們必須深信不疑,就像自己親眼看到那麼清晰,那麼確定。只有深信之後,我們才能在此基礎上進行觀修。佛法中一些很高的見地,都是建立在深信的基礎上。如果信仰之力不足,完全要靠理解來接受,難度會比較大。

  12.禮敬諸佛,是以諸佛菩薩的品質爲觀修對象。一切衆生在生命的某個層面,都具備與十方諸佛菩薩同等無別的品質。能于衆生身上觀想諸佛品質,視一切衆生如佛,生起恭敬、供養、尊重、贊歎之心,自然是最好的修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