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關愛生命

  關愛生命

  濟群法師

   問:1.學佛後,家中可否飼養小動物?

   2.農業生産中,農民爲了增産不得不殺死一些害蟲,以得到充足的食物來源。但對一些信佛的農民來說,怎樣處理這些矛盾?

   3.佛法講不殺生,但植物、真菌等也都是生物,那麼吃素是否也意味著殺生呢?

   4.動物界相互殘殺,比如老虎一生會吃掉很多兔子,那它是否也造下很多罪業呢? 

  

  答:1.很多人通過養小動物獲得生活樂趣,並成爲業余愛好。但我們可曾想過,把小鳥關在籠內限製自由,是對它正常權利的損害。所以,菩薩戒規定,家中不可豢養狸貓豬狗。

  佛教提倡衆生平等,不僅人類有人權,一切衆生都有衆生權。每個生命是獨立的,誰也不從屬于誰。動物也有自己的生存權利,爲什麼要迫使它陪伴我們,爲我們服務?除非它自己願意。如果只是爲了自己開心而豢養動物,本身並不是慈悲的表現。但話說回來,有些鳥兒從小就長在籠內,已失去在野外獨立生存的能力。這種情況下,既然已經養了,還是要繼續養下去。最好給它換個更大的空間,以慈悲心對待它,而不僅僅是當做寵物取樂。此外,對于那些被棄養的、流浪在外的小動物,我們也應本著關愛衆生的心,盡可能地予以幫助。

  2.農民種地,確實會面對很多“害蟲”。所以稱其爲“害蟲”,是站在我們的角度來說。通常的做法,無非是打農藥。但作爲佛教徒,尤其是受了五戒之後,是不可以殺生的。既然這樣,就不能以獲得好收成作爲犯戒理由。

  其實,人生就是一個取舍的過程,時常面臨孰輕孰重的抉擇。當然,生存很重要,但止惡行善、了脫生死是否更重要呢?對我們來說,生存只具有暫時的意義,而修學佛法才具有永久的意義。雖然農藥可使收成暫時得到提高,但所造殺業將有嚴重果報。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農藥越多,蟲也越多。從實際情況來看,不僅從未殺盡過,還會使糧食受到農藥汙染,直接危害人類健康。所以,我們在以慈悲心對待一切生命的同時,也要積極尋找更健康、更人道、更有利于環境保護的耕作方式。

  3.雖然動植物都是生命,但有層次的不同。佛教所講的不殺生,主要是從動物的角度來說。佛教認爲,動植物分屬有情和無情衆生,因爲它們受傷害時産生的痛苦程度不同。佛教慈悲一切有情,同樣包括我們自己這個色身。如果連植物也不吃的話,便無法生存了,那就白白浪費了寶貴的人身。所以,戒律要求人們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傷害衆生,但不是絕對的。“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但我們如果連水都不喝,很快就會死去。我們喝水,是爲了讓這個色身繼續維持下去,這和因貪戀美味而殘殺動物是不同的。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對一切生命,包括水中的微生物心存慈悲,心存感恩。所以,喝水前要念咒,喝了再回向給它,使之早日超生。

  4.動物造殺業是出于生存本能,罪過較輕。這和它的業力有關,因爲感得這樣的果報身,才以這種方式生存,沒有經過意志選擇。造業的輕重,不僅取決于行爲本身,更取決于發心。按照戒律,若無心造作殺業,雖有業罪卻不犯戒,果報也是很輕的。所以,從佛教觀點來看,業有重有輕,有定業和不定業,有可悔有不可悔,不能簡單地一概而論。

  

✿ 继续阅读 ▪ 關于情感的問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