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51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錄(太虛)▪P2

  ..續本文上一頁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此明贊世尊之德。世尊、如來,皆佛之通稱。「如」者,證得諸法實相如如不動之謂,「來」者,來叁界垂化之謂。又,如過去諸佛再來,故名如來。希有,猶雲罕有。謂世尊舍棄王位,出家修行,具足叁德,化度衆生,世出世間甚爲罕有也。「菩薩」者,梵語,具雲菩提薩埵。菩提,覺義;薩埵、有情義,謂有情中之覺者。故凡發菩提心者,皆可謂之菩薩。「護念」者,護衛體念,令其內德成就。如母子然,母念則成,不念則壞;菩薩亦爾,佛護念則善根成就,不護念則善根損壞也。「付囑」者,付托囑付,令其外德成就。如世間父母,以家業付托其子,囑咐成立。「善」者,善巧方便,謂世尊隨機施教,以菩薩堪任法寶,正宜護念、付囑,則即加被無上法寶,常當護念、付囑也。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

  此明所問之事。阿,無義;耨多羅,上義;叁,正義;藐,等義;菩提,覺義。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即無上正等正覺義。簡言之,即佛果,即果地覺。發菩提心,即因地心。凡夫因無明覆障不得名覺,外小非正覺,菩薩雖正覺而非無上正等,故無上正等正覺惟佛獨成就也。須菩提問世尊雲:凡善根之男子,及善根之女人,未發菩提心者雲何發菩提心?已發菩提心者,雲何住菩提心?雲何降伏其煩惱心,而免損害其菩提心?是即由因地心趣證果地覺之要道也。與法華經所謂,佛惟以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爲開示衆生佛之知見,爲令衆生悟入佛之知見同。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此明歎美其請。以須菩提聲聞衆而能問菩薩事,故重言善哉善哉以歎美之曰:

  如來對于菩薩善護念、付囑,誠如汝所雲也。

  【「汝今谛聽,當爲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此明許答其問。谛者,審實義,汝今一心審實而聽,當爲汝說。應如是住之如是,是指下第四分;如是降伏其心之如是,指下第叁分。意謂善男子、善女人,若發菩提心,應如下說無所住而住,無所降伏而降伏,無須另起心而住,另起心以降伏也。如欲另起心以降伏其妄心及煩惱心,則是妄上加妄,不能降伏矣。昔二祖問達摩祖師安心之法,師曰:「將心來,爲爾安」。二祖對曰:「覓心了不可得」。師曰:「吾與爾安心竟」。即此意也。「唯然」者,急速應諾,認可其言之是,願歡喜傾心而聞也。

  大乘正宗分第叁

  「乘」者,運載義,謂如車乘,載物運行,由此而達彼。「大」者,簡小義,以喻菩薩乘此般若大乘直趣佛果;簡非凡小所乘之乘,以趨生死或涅槃也。「正宗」者,真正宗主也,謂此分爲大乘真正之宗主。然真正宗主,究竟不止此一分,不過此分爲大乘正宗之綱領,故曰大乘正宗分雲。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

  此明發心。摩诃、大義。如是之是、指下所說。衆生分九類:(一)卵生,謂由卵體中産生者,如雞鴨等。(二)胎生,謂由胚胎産生者,如人類及牛羊等。(叁)濕生,謂依濕氣而生者,如微生蟲等。(四)化生,謂變化而生,如孑孓化爲蚊,腐草化爲螢之類。(五)有色,謂欲界、色界中衆生之有色可見者。(六)無色,謂無色界衆生之無色可見者。(七)有想,謂除色界四禅天中之無想天衆生,其余叁界衆生皆是。(八)無想,謂色界中四禅天之無想衆生也。由欲界衆生,以種種苦惱皆由于想,遂修無想定得生無想天,自謂已證解脫而究非也,經五百劫,仍墮生死輪回。(九)非有想非無想,謂無色界中非非想處天之衆生也,此處衆生已無身體世界,同于虛空,惟有定無慧,經八萬劫,還落空亡。

  佛時有一修此定者,耳聞鳥鳴魚躍,噪擾不堪,偶萌嗔念,雲當食盡此魚鳥以除障礙。久之入定。佛成道後,即欲度之,因遲一日,已生非非想處,遂歎息懸記,將來須墮爲食魚鳥之狸,後報盡更墮入地獄。故叁界爲一大牢獄,世界爲一大苦海,外道猶如陷阱,修行人不可不慎也。

  涅槃者,圓寂義。無余者,謂萬德俱圓,二障永滅,無有余蘊也。滅度者,滅障度苦義。世尊告須菩提:諸菩薩中之大菩薩,降伏其心,必須發廣大心,見叁界九類所有之衆生,沈淪苦海,輪迥生死,起悲愍心,皆令其圓滿寂靜,滅其障礙而度其出離也。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此明降心。無量、無數、無邊,均極多義。我相者,謂人皆以四大五陰和合相續假相爲我相。人相者,對我相言,如人類,我對之稱人,故名人相也。衆生相者,即我對人以及非人,所謂九類衆生差別之相也。壽者相者,謂生命永久相繼不斷之相也。又凡有情各具此四相。如既稱曰我,則有我相;而我具人格,則是人相;我屬生物,則是衆生相;我有生命存在,則是壽者相;余可類推。菩薩既發廣大心,度叁界九類無量無數無邊極多之衆生已,其心不著實有衆生得滅度者,則其心自無煩惱,自然降伏而不損害其菩提心矣。何以故?蓋菩薩度衆生,不著菩薩爲能度之相,衆生爲所度之相,當觀菩薩衆生之相,皆是四大五陰和合相續,皆是畢竟清淨,雖度而實無能度所度者。不然、若菩薩謂我能度人,則即著我相;我能度人度衆生,則即著人相、衆生相;有我、人、衆生恒時存在,則即著壽者相。總之、即是一著我相,則四相皆著。心既有著,則心即不能降,一切煩惱顛倒皆隨之而起,是不及聲聞果之猶證生空,烏足稱人法雙空之菩薩哉。

  妙行無住分第四

  此分答住問。以修萬行而無所行,謂之妙行。以于法無所住而住,故謂之無住也。

  【「複次,須菩提!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此明行菩薩行不住于相,即爲住菩提心。布施分叁種:(一)財施,(二)法施,(叁)無畏施。布施爲六度之首,攝六度盡。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也,舉六塵而六根、六識包括在內,攝一切法盡矣。謂菩薩行于叁種布施,于施者,受者,財物,以及動靜語默、供養恭敬、因果報應種種法相,皆不執著,所謂無所住也,然行于布施。而于施者,受者,財物等相不住者,何以故?蓋不住相布施,則其所得福德多至不可思量也。若住相布施,則所得系人天有漏之福報,而可思可量矣。非所以住菩提心之道,亦即非所以顯得金剛般若之道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

  此以喻明福德多。四維者: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之四方也,合東、南、西、北、上、下六方,共爲十方。十方虛空不可思量,本爲須菩提所知。無住相布施之福德,亦複如十方虛空不可以思量計度也。

  【「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此結上所雲。上來不住相而行布施等之教,應依之而住也。

  如理實見分第五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上雲于法亦不住而行布施,雲何得成佛身相耶?蓋如來法身雖非即相,亦非離相,必須如理方可實見,非可執著叁十二相即是如來法身也。爲證明須菩提已了此義,故世尊發問以占其能否如理實見。能,則具金剛般若,即身相可見如來法身;不能,則未具金剛般若,即不執身相亦不得見如來法身也。古來宗門,務令人自己了解。不然,僅逞口說,實無智慧,說食數寶,終無益也。蘇東坡贊佛雲:「八風吹不動」,而爲佛印一呵所動,可知其心未相應也。身相者,色身可見之相也,如世尊具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是。須菩提示現聲聞,心已領悟如來、菩薩、衆生之相,皆是自心分別所緣影像,故一承佛問「可以身相見如來不」,即答曰:不也。蓋如來所說身相,即四大五陰和合相續之假相,即非身相也。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此明不僅身相即非身相,凡一切根身器界形形色色之相,莫非鏡花、水月之虛妄,無有實相可得也。若能如是了解諸相虛妄,即是了解諸法實相,即是無上智慧,即是金剛般若妙心,即是已見如來法身,不可泥拘住法行施而修成佛之色身也。

  正信希有分第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衆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此明信受人。上雲雖修萬行,而不著能行人、所行法,此法甚爲希有,甚爲難信,故須菩提啓白佛言:頗有衆生得親聞如上所說無上甚深妙法,能生實信不?佛告之雲:汝勿疑現在親聞者無信受之人,即未來亦有起信受之人也。

  後五百歲者,正法五百歲,像法五百歲,此即像法後之五百歲也。像法之後,法垂衰弊,有出家之持戒者,在家之修福者,于此所說章句法門,皆能了解真實義谛,通達諸法實相,一心正信,以此行無所行、得無所得之法爲真實不虛。當知此信受之人,非僅于一二少數佛而植善根,乃已于無數阿僧祇劫,無量千萬佛…

《51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錄(太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