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生的導演▪P2

  ..續本文上一頁爲未來奠定良好起點;通過心念的改善,爲人生開辟美好前景。

  

  叁、心的兩個層面

  

  佛經還以大海及波浪爲喻,從不同角度對心靈世界進行深入剖析。《楞伽經》曰:“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洪波鼓冥壑,無有斷絕時;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

  心靈世界有如大海,心理活動則如波浪。大海,因風暴而波濤洶湧;內心,則因境界刺激而現起種種心念。浪花時起時滅,海水卻相續不斷,心靈世界亦複如是。通常,人們都是活在意識構成的心念中,以爲這就代表著自我的一切。事實上,那只是海面的浪花。波濤之下,才是海洋深沈、廣大的部分。

  

  1、意識

  心靈世界中,最爲活躍、突出的是意識。佛法認爲,意識層面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在認識能力上,前五識爲現量(直覺),其所緣對象必須是現在而非過去、未來,必須是現前而非別處,同時,不帶名言、不能分辨是非差別。一旦和過去、未來的境界發生聯系,或對認識對象作出判斷、介入語言概念,便進入第六意識的作用範疇了。

  意識的能量極大,人生一切行爲皆由其成辦,這也是人所以爲萬物之靈的關鍵。因爲意識具有分別、推理、判斷的能力,可以使人通過理性思維來決定善、惡行爲。同時,還能使人獲得有別于動物的精神生活,乃至成就智慧,證得真理。

  在心理活動中,意識雖爲主體,卻未必能保有權威作用。無始以來,我們爲無明所惑,使貪嗔煩惱大行其道,占據心靈主導。在這種情況下,意識就像充當傀儡的君王,對煩惱唯命是從。于是乎,明知所做是錯事,仍控製不住去做,甚而再叁犯錯。何其可憐,何其可悲。

  唯一的出路,就是聽聞正法,如理思維,樹立正見,奪回失去的主權,使心真正發揮正面作用。如此,才能將人生導向光明。

  

  2、潛意識

  與意識對應的是潛意識,其活動雖不爲人所知,卻暗中左右著意識。在唯識典籍中,將之歸納爲第七識和第八識。意識的生起,以第八阿賴耶識儲藏的種子爲因,爲根本依止。同時,第七末那識與生俱來的先天蒙昧(不共無明)和自私本能(俱生我執)也對意識活動有著重大影響。

  第七識,梵語末那,漢譯爲意。這裏的意,指意根而非意識。意,爲思量義,《八識規矩頌》中,將其特征定義爲“恒審思量我相隨”,即無休止地想著自我。這種俱生我執,正是人類自私本性的根源。而末那識的不共無明,又使有情始終處于蒙昧中,不知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不知生命真相,世界本質。

  第八識,梵語阿賴耶識,漢譯爲藏。它不僅收藏了有情所有的生命經驗,爲意識活動提供信息。同時,還在生命轉換、延續過程中從不間斷地工作。它執持色身直到一期生命結束,並隨著業力去投胎,如是循環往複,生生不息,唯有解脫才能使其下崗。

  了解潛意識的存在,及意識、潛意識的相互關系,我們就找到了心理活動的源頭。如此,才能直探本源,究竟解決心的問題。

  

  四、人心與人生

  

  1、心靈頻道

  人,是複雜的多面體。某些行爲差異極大者,我們稱之爲雙重或多重人格。情節嚴重者,往往被視爲精神疾病。事實上,這些現象並非個別,善心人也會有冷酷之舉,殘暴者也會有溫柔一面,區別只在于反差程度和表現方式的不同。

  生命在無盡延續過程中,以明和無明爲基礎,形成了種種心理力量。其中,既有貪婪、嗔恨、妒嫉、自私、驕傲等負面心理,也有慈悲、善良、自信、無嗔等正面心理。每種心理力量,都代表著一種心靈頻道。

  和電視頻道一樣,心靈頻道也有不同的信號。其強弱程度,正取決于心行積累。當積累達到一定程度並遠遠高于其他信號時,就會伺機搶占頻道,占據心靈的“收視率”。如貪心重的人,因受貪念驅使,會習慣性地現起貪心,而不斷貪婪的結果,便使貪心無限張揚,進而成爲貪性人。但我們要知道,這並不意味著貪心便是他的唯一頻道。事實上,只是貪的信號太強,使其他頻道受到幹擾而無法正常播放。

  認識到這一原理,我們就不必爲現有的不良心行氣餒,那樣會順著慣性墮落。我們更不能爲偶爾的優良表現自得,那就可能因疏于防守而被煩惱攻擊。我們要做的,是正視心靈的善惡頻道,主動把握播放權,積極點播正面的心靈頻道,使之信號不斷增強,最終,牢牢占據心靈主導地位。

  

  2、心靈陷阱

  許多人都覺得世事難測,處處陷阱,稍不留神就落入圈套。其實,世間陷阱是有形的,具有相應社會經驗或人生閱曆便能識別真僞,不爲所惑。即使涉世不深,只要帶著防範之心審慎行事,也不至輕易受騙。

  最難防範的,恰恰在于我們自身,在于心中各種無形的陷阱。其可怕之處,不僅在于我們無法逃避,更在于很少有人能意識到,甚至,我們在落入陷阱後還會將它越挖越深,以爲這是人生出路所在。

  這些陷阱,恰是負面心靈頻道不斷工作的結果。比如對某人生起嗔心,若這念嗔心不能及時製止,而是反複播放,我們就會收集到很多關于這個頻道的素材。事實上,心有著奇特的編輯功能,能將種種有關乃至無關的素材統統演變爲嗔心所需的證據,使我們在嗔心的泥淖中越陷越深。雖然,我們有時也會因這樣那樣的幫助爬出陷阱。但只要陷阱還在,但凡想起此人,仍會一頭栽下去,就像俗話說的那樣,“想起來就有氣”。若是心靈陷阱越挖越多,那我們的一生,就會從這個陷阱落入那個陷阱,永遠暗無天日,永遠遭受傷害。

  所以,我們要仔細審查內心,發現陷阱所在。同時,培養正知正念的力量,徹底清除陷阱,而不是簡單地在表面掩蓋一番,那樣就會埋下更深的隱患,更重的危機。

  

  3、心態與人生

  人類的生活方式千差萬別。爲什麼我們會選擇這種生活方式,而非另一種?除了客觀條件的製約,還有主觀因素在作用,那就是我們的欲望、想法和情緒。

  欲望促使我們追求。其中,有善、不善、無記叁類,毋須全面否定。欲望不同,故産生幸福的因緣也各不相同。有人以事業有成爲追求,在努力工作中獲得幸福;有人以家庭美滿爲追求,在天倫之樂中體味幸福;也有人以及時行樂爲追求,在聲色刺激中尋找幸福。但我們要知道,唯有善法相應的正當欲望,才是獲得幸福人生的途徑。否則,不僅會背離幸福,更會使人走向犯罪深淵。除具體內容的差異,欲望還有容量多寡的區別,這也是影響幸福的重要因素。少欲者,解決溫飽就能知足常樂;多欲者,擁有再多也欲壑難填。若將欲望比作器皿,少欲有如杯子,輕易就能裝滿;多欲有如汪洋,百川歸海尚不能盛滿。所以,佛陀時常教導弟子們應少欲知足。如若不然,就會將一生耗費于無休止的索取中,甚至無暇享受。

  情緒影響個人心情。其中,分健康與不健康兩類。健康的情緒,如喜悅、愉快、滿足等;不健康的情緒,則有憂愁、焦慮、恐懼等。情緒的發生,源于心對境界的感受,但它的變化又會影響內心平衡。正確看待人生和世界,是杜絕不良情緒的根本。此外,還要掌握調節情緒的方法,一旦感染,及時治療,在發病初期控製其蔓延。若不懂得對情緒進行分類管理,而是任其發展,到全面發作時,就難以救藥了。憂郁症所以會成爲現代人的通病,造成自殺率的居高不下,重要原因,就是疏于情緒管理,疏于對心的觀照。

  想法決定人生選擇。事實上,多數人的生活只是搖擺于欲望和情緒之間,每天說著、做著的,無非是我要、我不要;我喜歡、我討厭;我開心、我痛苦。有時,人們也會感歎這種生活的無聊與無奈,但感歎之後,多半仍是繼續妥協,繼續隨欲望和情緒漂流。除此而外,很難找到超越欲望和情緒的正確想法,這也是人們所以和幸福擦肩而過的重要因素。因爲欲望和情緒是變幻無常的,這使人生選擇變得盲目,使人生目標變得遊移。如果沒有正確的想法作出抉擇,作出取舍,幸福又怎能如期而至?

   了解各種心理因素對人生的作用,就應依此對照,檢查現有欲望是否合理,哪些想法需要調整,哪些情緒應該克服。不斷調整,多方養護,有效保障心靈健康。

  

  五、結說

  

  探索人心與人生的關系,是爲了喚起人們對心的重視。當內心出現煩惱時,當生活遭遇困境時,當人際關系産生隔閡時,我們不要一味尋找外在原因,還應將目光收回,看看自己的心處于什麼狀態,看看這位人生導演是否存在問題。

  追根溯源,我們才會發現,打開心結,就能從根本上瓦解煩惱。雖然,外在改善尚有賴于諸多條件的和合,未必能以個人意志左右。但只要以正確的心態面對,就不會因外境變化受到傷害,更不會使自身成爲危及社會、傷害他人的不安定因素。所以說,健康心靈不僅是幸福人生的保障,更是社會和諧的因素。

  

  

《人生的導演》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