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20 金剛般若論會釋(唐.窺基)▪P3

  ..續本文上一頁。如說說善惡二人行善惡。此行入正見聚類。此行入耶見聚類。邪正雖殊。俱名見行。今者能治叁慧。所治二障。染善雖殊。俱名金剛。涅槃經雲。金剛極堅。萬物不能壞。除白羊角及以龜甲。智障雖堅。凡夫俗智。二乘菩提智。皆不能斷。或障雖堅。凡夫智不能斷種。二乘真智不能斷習。唯發大乘佛菩提心。叁慧方能折伏或斷。此喻入耶見行。又如玉石性極堅牢。非物所壞。唯除金剛。方能摧破。二障亦爾。性極堅牢。非凡俗智。二乘真智之所摧壞。大乘叁慧。如彼金剛。方能伏斷。究竟斷位金剛修慧。故經唯說金剛喻定。此喻正見行。是謂金剛名有二義相。一所破義。二能破義。非是能斷亦有二義。非所斷故。亦非以金剛及能斷。爲有二義故。邪正二見喻不相應故。故不可以金剛唯爲所斷。智因堅細不成故。亦不可以金剛唯爲能斷。二義相不成故。由此應如此中所解。然文略不解出所治金剛。于能斷中。庵含方顯。解能治金剛中。標細牢固。以隋時翻國諱堅。遂改爲細。智固者種子。不可壞者現行。現行中初是聞思。後是修慧。修慧之中。初是有漏修。後是無漏修。無漏修中。初是十地位。後是如來位。十地中。初加行道。後是無間解脫道。無間解脫道中。初是無間道。後是解脫道。佛位中初是種子。後是現行。能斷中。聞思修爲能斷。觀照能斷之體。七地已前。初二有漏。後一通二。設前二慧修中通成。雖無文說。然爲修慧等。別時起作用。八地已上念念俱能起二用。初二伏或。後一正斷。如金剛斷處而斷者。智如金剛。所斷如玉石。二障處而斷。又障如金剛。能斷爲地如白羊角。聞思修能斷處而斷。

  解不共義有二。初標指。如畫金剛等。後顯五通。依此不共義。初中有叁。一標。二指。叁結。如畫金剛有二。一如畫金剛。膊跨則闊。其腰則狹。有動作故。喻令進趣。二如畫金剛杵。兩頭闊其腰狹。極堅勝故。令知深妙在信行地。佛地闊者。此喻文義俱長。淨心地狹。文義狹故。所以然者。有二義。以凡夫時。凡所修行。求佛果萬行究修。欲願廣大。雖有四善根位。欲入見道少別修行。從長時多分廣大意樂。故名闊。佛位中通業智見。證達利樂。皆是廣大。故說二文。正所廣闊。十地菩薩等地皆修一行。進求後地。雖少求佛位。非無分齊而修。故名挾。故隨叁位。說經闊狹。又今爲不定性及定性先未有種性發心者爲問。叁答有叁種。性發心無分別行。令求佛果故。佛果及初位皆文義闊。十地行相彼雖有。而由不能修因言而顯。不須廣指。非二乘等初發心所行。故略指狹。結雲。此顯不共義。諸經不爾。不名不共。由此所明理智闊狹故。此文字教。獨名曰金剛故。第叁金剛稱不共義。顯五通依不共中意說。下文所說。五種依義。說相攝持。安立顯現。皆依此叁地。離此地外。無別所明故。此叁地各有多行所住處。故名上上依止。以非一故名上上。此中略不解般若。但說叁慧。不論實相等。不盡法故。

  上來解七句中。正述之宏綱竟。自下正釋經文中。第二大段重解前文。釋玄宗之巨委中分二。初解序中威儀成就。結加趺坐。正念不動。後解正宗。雖行住坐皆可說法。今顯靜坐于覺說勝。表內心覺安真理。外相方說利生。但以一義解之。余義如說法華威儀。安坐中說。

  後解正宗分叁。初解種姓不斷中文。次解何故唯問發行菩薩乘等。解發起行相中文。後解以善問故。于上座下。解行所住處中文。初中分叁。初解叁問意。次解發趣菩薩乘者。菩薩摩诃薩言。後解次前最勝受等義。于經文中。從後向前釋。觀此論所釋上下等文。皆是天親釋彌勒頌中所無文者。方始解釋。非是昆季自知相矛盾。

  初文有二。初問。次答。答中有叁。初標。次解。後結。略標中有叁。初總標。次別列。後結所爲。別列六中。初五爲利樂衆生。後一爲正法久住。前五之中。初二佛法外人心有疑。惑不生定信。次二。已入佛法。欣佛法者。不解進修。後一。已進修者。不能證達。此但問因。是須菩提所欲修故。唯問種性及證發心二所修法。不問佛位十地菩薩。已證達者。心所欣求。出離解脫佛果之位。總顯種性不斷。有二義。一此中已聞。欲令當來佛種不斷。二明佛能令佛種不斷。以能善攝及付囑故。此中六因。依古所說。合有四解。一雲。第一住佛法外。由有疑惑。多生誹謗。今問冀答。以斷彼疑。令發信心。不生謗誹。起菩提心。二起信解者。若先雖不疑惑誹謗。但處中位。由不聞解。不能發心。今爲于彼聞法起信。入十信中前五心位。叁若入十信住第六心後。信決定位。名入甚深義位。若先雖發大菩提心。猶在十信前五心位。尚斷善根。未信決定。不名入甚深義位。今爲令入第六心後。得信決定。深識佛法因果理智信智不退屈。由解深義。方無退信。名入深義。四若先雖得信。不退屈。入甚深義。十住位中入前六位。尚有退作二乘之心。今爲彼等無退大意。入第七位。後名不退。五若先雖得入位不退。乃至得入十回向後。得四善根。入決定擇分位。猶未證達真淨法界。不名生如來家。未名住極喜地。未得法苑樂。未證諸相增上喜愛。不名生喜。今爲彼等得入十地。證得法界。入後後道。六由人信學。進趣證達。當來正法。教行果叁。久住于世。爲此六因生隨喜故。以發叁問。地前地上。皆有發心修行。斷障叁義別故。結雲。此是問者欲令佛種不斷故問。以上一位配。下更叁義位配。

  次解中有二。初問。後答。答中順第一解。初人可解。第二有樂福德等者。有先凡位。不謗不信佛法叁乘。但處中住意。其何在世耶。有樂爲福德。未發信心。名未成就。今爲令彼起信解。故得入十信。第叁入甚深義。即前二人。深達因果。得信不退。第四若已得入信不退位。名爲已得。不輕賤者。常住法決定出離。堪當得果。名不輕賤。入位不退。第五已得順攝。是先根熟。但在位不退後。及淨心者。位不退前諸菩薩等。不由于他起根本智。于法自證入。起後得智。于法得見。得入十地後。後亦複如是。生歡喜故。又第二解。初一人法外令入十信前五心。第二人五心前入信第六心後。信決定名信解。從初人作第二。第叁入甚深義。即第二人在六住前者。得入位不退中。第七住後。名入深義。第四入不退轉者。已得位不退。得入初地證不退。第五爲生喜者。即是次前得入初地。根已就者名爲順攝。展轉得入二叁地等。若已入位不退。後人名淨心者。得入初地。合名生喜。又第叁解。初人法外初入十信位。第二人業五心前得入第六信不退後。第叁漸入初地。證入甚深真如法界。第四證入第八地後行不退後。第五見道已後。證不退後。名順攝。入八地名淨心。得無漏心。恒相續故。皆生歡喜。初地順攝展轉得入佛地。生歡喜。八地淨心不久得入佛位。皆生大歡喜。雖有叁釋。此解似佳。由問但問因中叁行。今因得證後後勝品乃至成佛。具答叁位諸行。從初發心及至佛果。是前前位所修入故。今細審勘。地前凡夫唯叁十心。初住法外令信入法。次在六住已前。令入七住。次在地前。令入初地。次在七地已前。令入八地。後在因中。令入佛地。各隨彼位。以釋其相。令法久住故。衆生可得入前五因。由衆生得入前五因故。法成久住故。發問者廣爲六因。略爲二因。余如玄記說。

  結略爲四。但結前五。所學教理。即法久住。故不說之。其法外人疑者。令見因果等理。發生信心。入佛法內。如已發心。樂福德。信未定者。能攝受信及勝解定。已信解定成就之人。攝受初地。入甚深義故。今此二名爲攝受。攝受信定及證定故。得入初地。知紹佛位。名得不輕賤。欣八地後勝品妙行。令精勤心。不生行退。八地已後無漏觀心。念念相續名爲淨心。得入佛位。令生歡喜。此結次第依行位說。但說淨心生大歡喜。前廣釋中並說順攝。令生大喜。即入初地。順可世尊善攝受故。總令作佛。故二合說。若依次第。應依結略。略爲四因中。初一因爲法外入法。第二人爲內凡入聖。第叁爲七地前入八地。第四爲第八後入佛位。說信行地爲初人。說淨心地爲第二第叁。說佛地爲第四人。上來叁解。依位配之。第四解作叁問者。初問爲初人令發心。次問爲第二第叁人具修行。後問爲第四人令斷障。由叁人各修自所求行已。淨心生喜。乃至作佛。故結略中。合第二第叁爲一攝受。攝受行故。

  解種性不斷中。自下第二解摩诃薩言。即兼解大乘義中。大義諸譯。並略無摩诃薩言。大唐及隋並有七大。七大者。一法大。對法第一名境大。緣于廣大教法爲境。二心大。彼第七名業大。窮生死際。示成菩提。建立佛事。叁信解大。彼名智大。即了二無我。四淨心大。彼第五名方便善巧大。不住生死及于涅槃。五資糧大。彼第二名行大。行二種行。六時大。彼第四名精進大。經叁大劫。修難行行。七果大。彼第六名證得大。證大功德。彼論意說。緣教起行。達甚深理。精勤長時。不滯二邊。證大勝果。窮生死際。建立佛法。故名爲大。此論翻倒。或此意說。緣教發願。建立佛法事。得智達理。不同凡夫二乘有所住著。常行二利長時精勤。便得勝果。二論意別。前後不同。更勘菩薩地十地論初卷說摩诃薩者有叁種大。一願大。二行大。叁利衆生大。

  第叁解攝受菩薩等文中分二。初攝受。後付囑。前解攝付時。初成正覺及入涅槃時。及所攝付根器。天親雲。根熟名攝受。未熟名付囑。而未解釋二種自性。天親但解所攝付者及攝付之意。即此種姓不斷。未釋彼自性故。今釋之。于中有二。初標問。後別解。此中分二。一善攝。二第一攝。羅什菩提流支真谛並無兩文。唯大唐本雲。最勝攝受。攝受諸菩薩摩诃薩。最勝付囑。付囑諸菩薩摩诃薩。經文但以一最勝言。前文牒經文二。第一善攝攝受所有菩薩等。遂開爲二。以最勝言具善攝第一兩義故。下解付囑。唯言第一付囑。道理定爾。又善攝是總出體。第一是別解義。善攝第一攝爲二。第一攝中有叁。一標。二列。叁解。樂謂與現在利益。利謂與後世益。即差別中。世間定是…

《20 金剛般若論會釋(唐.窺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