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做何理解?
摘自《學佛答問》(答香港參學同修之五十九)
問:《金剛經》上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地所說的"心"應如何理解?
答:這真的是很難理解,如果我在此地講,你真的理解了,你就成佛了;我怎麼樣講你都不理解,你就曉得你是六道衆生。誰理解?惠能大師理解,五祖講到這一句的時候他就豁然大悟。這一悟之後,後面要不要講?不要講,全通了。
這個心是什麼?這個心是智慧心,就是我們常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個心是明心見性。也就是說你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這個心就是統統放下,沒有絲毫障礙了。實在講,這個心我們每個人都有,我們跟諸佛如來、跟法身菩薩、跟惠能大師沒有兩樣。他的心生起來了,我們的心生不起來,生不起來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了。所以你要放下,不放下不行,放下不吃虧,放下占大便宜,什麼都知道了。所以東西不是學來的。然後你就曉得現在全世界,你看大學裏頭博士班寫論文,每句話是從哪裏出處、是從哪裏來的,你就曉得他的心永遠生不起來。爲什麼?那個論文從頭到尾都是妄想分別執著,那怎麼行?
所以我們現在教學有困難,我們要想辦個研究所,跟世間研究所不一樣。我們要辦個研究所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不搞這些,要開智慧。要真正在戒定慧叁學上下功夫,這個才能慢慢的體會到,你看要"無所住",心就生了。我們現在心有住,你們知道住在哪裏?住在妄想,住在分別,住在執著,住在名聞利養,住在錢。從前的錢,從前的錢當中有個洞,叫錢眼,就鑽到那個眼裏頭去了,出不來,這很可憐。所以你們的心有住,現在的人沒有一個不貪財,住在財裏頭、住在色裏頭,這就壞了。住在財、色,後果是叁途,住在財色裏面都是餓鬼、地獄,墮到這裏頭去了。所以無所住,無所住是真心,真心沒有住處,真心無住,所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個心是真心。
問: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才能契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
答:這個問題不答複,爲什麼?你不懂。如果你真正要想怎樣達到這個境界,你去念《壇經》,你去念禅宗祖師的語錄,你就知道了。不過這個境界可以用一句話,方東美先生的一句話來解答,"人生最高的享受"。人生最高的享受,得大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