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五會念佛?
摘自《學佛答問》(答香港參學同修之二)
問:什麼是五會念佛?現在在中國大陸有人傳播五會念佛,邊念佛邊查豆豆、畫道道。請問是否如法?
答:這個問題問我的人已經不少了,怎麼還有這麼多?五會念佛是唐朝時候,我們淨土宗法照大師傳下來的。法照大師原來是修禅的,遇到文殊菩薩,這是在曆史上有記載的,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五會念佛是文殊菩薩傳給他的,他以後就用這個方法修念佛法門,但這個法門失傳很久了。我在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來講經,看到這個本子,五會念佛的本子,它有簡譜。我帶回臺灣之後,我就讓這些學音樂的,按照簡譜的調子來念給我聽。這個簡譜是民國初年也是法師們編的,自己編的,絕對不是法照禅師傳下來的,那已經失傳了,這大家都知道的。我聽了之後,像唱歌一樣,是很好聽,接引初機可以,真正依照這個方法修行,不行!什麼原因?
佛法的修學,諸位一定要懂得一個原理,你念佛修的是什麼?《彌陀經》上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修一心不亂。你照這個方法念,能不能得一心不亂?如果能得一心不亂,這法子好,不是不好。佛法修學實在講沒有定法,哪種方法你用它你能夠得清淨心,能夠得一心,一心是念佛叁昧。淨宗經論裏面講得很清楚,得理一心不亂生實報莊嚴土,得事一心不亂生方便有余土,功夫最下的,我們一般講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什麼樣子?我們這幾天講經都講到,智者大師給我們示現的,那是功夫成片,生凡聖同居土,就是五品位往生。圓五品功夫雖然很低,實在講也相當不容易,他念佛能夠把見思、塵沙、無明伏住。我看這一面要查豆豆,一面要畫道道,這是決定不能夠伏煩惱,因爲這就是煩惱,你沒有辦法伏住,你的清淨心不能現前,你滿腦袋的疑惑。
我曾經講過多少次,我們念佛法門是世尊傳下來的,祖祖相傳,我們所依靠的經典是淨土叁經,最原始的。到清朝末年的時候,魏源居士把《普賢行願品》加到裏面,成爲淨土四經。這也是許多大德都贊歎的,可以這樣做法。爲什麼?《無量壽經》你看看在序品裏面,還沒有到正宗分,序分裏面就講到,"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普賢行願品》就是普賢大士之德,西方極樂世界統統都是修普賢法門的,也就是《華嚴》這個法門,所以那個加上去很正確,這淨土四經。到印光大師,他老人家把《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一篇(這篇不長,只有兩百四十四個字,比《心經》還短),附在四經後面,就變成淨土五經,我們依靠的經典來源一定要曉得。《往生論》是天親菩薩他自己修學的心得報告,值得我們做參考的,這是我們今天依據的經典。
五會念佛,我們這個經典上沒有,我們最好是依照經典修行。如果不依照經典,那你是五會法師的徒弟,你不是阿彌陀佛的徒弟,這個要清楚。我們是依據經,聽說他們是依據筆記本,你們是筆記本的徒弟,不是淨土五經的徒弟,我們要搞清楚、搞明白。所以有人問我,我說你試試看,用他的方法試試看。試個幾年,如果不能夠得到一心不亂,見不到阿彌陀佛,這個法門就有問題,可以花個幾年時間去試驗。試驗,發生錯誤也值得,你會死心塌地了。如果再碰到有個人說還有個更好的方法,那就證明你叁心二意,你這一生決定不能成就。世出世間法要想成就,都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心不定不會有成就。
尤其是佛法,八萬四千法門修什麼?統統修禅定,佛法的一心不亂就是禅定,用念佛的方法修禅定,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所以古大德、經典裏面都說到,"心淨則佛土淨",我們依照這個法門,能不能修到清淨心?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則,懂得這個道理,你心就定了。近代印光大師非常了不起,這是大家公認的,我們淨土宗最近的一代祖師,像這些問題,你們如果多看看印祖的《文鈔》你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