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會飯量逐漸減少是何因?
摘自《學佛答問》(答香港參學同修之二十五)
問:二00五年有六位居士在道場打百日佛七,飯量逐漸減少。至七十天時,六位都是二十四小時念佛,雖有時疲勞會瞌睡,但基本上精神都很好。他問兩個問題,第一個請問爲何出現此現象?
答:這是在什麼地方打佛七我不知道,在什麼地方?這是非常殊勝。至于飯量逐漸減少,這是一定的道理。你要曉得人爲什麼要吃飯?爲什麼要吃那麼多?叁餐不夠還要吃點心,什麼原因?你首先要懂這個道理。人身體是一部機器,機器要活動,活動需要能量,飲食就是能量的來源,像汽車一樣,你要給它加油它才會跑。可是能量的消耗,我在講席跟諸位做過很多次報告,我大概在叁十幾歲的時候發現,能量消耗,百分之九十以上,大概可以達到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念上,打妄想,睡覺都還作夢;作夢,這妄想沒有停止,這消耗量太大。真正你工作,我們講勞心勞力,消耗量都不多、都很少,那是正常的消耗;不正常的消耗,消耗太多,這個道理要懂。
佛陀當年在世,僧團裏每天只吃一餐,日中一食,而且分量都不多,爲什麼?他妄想少,天天跟著釋迦牟尼佛。佛陀在世是教學,這我們得認識清楚,教學、行道。行道是把所學的東西在生活上去求證,信解行證,求證,所以他心是清淨,心裏面只有正念沒有妄念,于是消耗量就少。像這種情形七十天飯量減少,甚至于七十天都不吃,做得到。佛在經裏面給我們講""財色名食睡",我們叫五欲,佛經上還有名詞叫五蓋,蓋是什麼意思?把我們的真心本性蓋覆住、障礙住。這些東西凡人有聖人沒有,他可以離開的。佛教我們五欲要斷掉,五欲裏頭有飲食、有睡眠,飲食、睡眠也要斷掉,這是病態,這不是健康狀態。健康狀態的時候人不需要飲食也不需要睡眠,那才叫健康,那才叫正常。所以飲食跟睡眠都不正常,這要知道。什麼人這個東西都斷掉?你看那個心地達到一定清淨的程度,世間(這不是出世間)初禅,修禅定到初禅,初禅生色界天,這五樣東西都沒有。色界總共有十八層天,這十八層天裏面沒有飲食、沒有睡眠,精神各個飽滿,非常歡喜快樂。
由此可知,定功愈深的人補充的能量就愈少。從前出家人一天吃一餐,經上記載的阿羅漢七天吃一餐,一個星期出去托缽一次;辟支佛那個定功比阿羅漢又要深一層,十五天(半個月)出去托缽一次,半個月吃一次。功夫愈往上去消耗的就愈少,一點點東西他就能維持很久,一點點能量補充,就這個道理。實在講這個道理並不難懂,我們自己如果說是妄念少,他念佛念的功夫得力,二十四小時不中斷的念佛,能夠執持七十天(七個七),他功夫定力夠,妄想少了,所以他的飲食當然會減少,這正常現象。如果飲食還是要叁餐,還要吃點心,雖然念佛不間斷,妄想沒斷,那就是""口念彌陀心散亂",他心裏還在打妄想,所以他消耗量還要那麼多;如果他心清淨那就不需要。這個道理我們要懂。
問:第二個問題說,如何才能保持功夫不退?
答:佛在經教上常常教導我們""精進",精進就能保持不退。你要把精進這兩個字搞清楚、要搞懂。精,不雜,雜就不精;進就不退,最重要就是不能雜。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就不會退,決定是一門。搞多了的時候會退轉,因爲你的心力不能集中,那是沒有法子不退轉。所以不能學多,學很多東西這是吃虧的。
說到這個地方,你們剛才問的,我們想辦一條龍的學校,幼兒園大概也是叁年,這叁年的教學就是一門,一門深入倫理道德,不夾雜任何東西。到小學,我們可以小學一、二、叁年級還保持著專一,倫理道德,到四年級、五年級、六年級加一點點科目,就是學校必須學的科目。但是我們加科目,譬如說學國文、學曆史、學數學,甚至于學外國語,我們都可以上。上,怎麼個上法?就上一樣。譬如我們講這四門科目(四個科目),我不會像現在學校,這個鍾點上這個課,下個鍾點又換,那個學生頭腦都亂掉。我上課,四、五、六這叁年六個學期,我們選六門課,一個學期就上一門。譬如像國文,六個學年的國文,我用半年的時間統統把它念完。到下一個學期學英文,一個學期全念英文,我用這個方法。他不會亂想,他就想一樣,這個效果肯定比現在學校有效。
我們守住""一門深入,長時熏修"這個指導原則,這個原則是祖師大德幾千年留下來的寶貴教訓。從前念私塾就是這個方法,你同時不可以學兩門東西,同時學兩門東西一定學不好。我們跟李老師學經教,老師要求我們的就是一門,你想同時學兩門經,他不教你,你到別的地方學。佛學院很多,一天可以學好多門。專,這叫精進。現代人學校功課排那麼多,我叫他做雜進、亂進,那是很雜、很亂,是不是?他也進步,那個不精。所以這佛門,從前儒釋道叁家所講的,真正是精進,這個道理要懂,這才能保持功夫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