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其喻等能立應無有因。複次:
若謂由因成立斯有何過
喻等應無義。
若謂唯由因成者,則喻等應無用,唯因即能成彼義故。複次:
因應無用。
若許喻能成立,則因應無用。外曰:立我,應有因、喻。內曰:
我不成。
汝謂我由因成立如士夫常住宗非有身故因,如虛空喻。然由因成立,即非是常無常性故。由自體非有,故無有常性,是故因等非有。外曰:汝說一切支非有,即是立宗。許有宗故,余皆應成。內曰:
又說因時宗等非有諸字亦爾。
如支不成之相,於一切字皆應作如是觀。如『般』字、『底』字、『若』字,非同時有,故宗非有。又即『般』字,亦須由『跋』字等次第而誦故字亦非有。複從風、空、舌、齒、喉、颚、唇、勤勇等衆緣而生,此亦更互非有。外曰:若審觀察,則無間能觀,故觀察句義是有。以此有故,余皆得成。內曰:
如疑,觀察亦爾。
爲於已知義觀察
爲於未知義觀察耶
於已知義,何用觀察
於未知義,何能觀察
更無第叁可觀察者。外曰:了知所觀察義,名爲決了。了知之因,是爲正理。爲了知真實義故而起觀察,是爲觀察。內曰:
實、有、一等,若異、不異及俱,非正理故無決了。
如瓶,有、一、圓、紅等,爲一
爲異
若是一者,則於有等之中余皆應有,如帝釋,有能,壞村。然實非爾,故非是一。若是異者,則瓶應非有、非一、非圓、非紅。若謂具有性故瓶是有者,是亦不然,若雲具彼,即非彼故。以一異俱非有故,無有決了。外曰:有量能成,不違自宗,從五支生之宗,執此違品是名爲诤。汝今欲破瓶等,執宗相違品,故有诤。內曰:
诤非有,能說所說無故,诤亦無。
如實、有、一等若一、若異、若俱,皆無決了,如是說瓶若與瓶是一者,則說瓶時應不更待泥團、輪水等和合即應有瓶,以說瓶時,即有瓶故。又說瓶應塞口,說火應燒唇,然不許爾。若異者,則說瓶時應不知其爲瓶。若謂所說瓶等是假名者,不爾。
此是觀察勝義時故。
天愛!何聰睿乃爾!了知十六句義,便得解脫,是汝所宗。以汝宣說量等十六句義是真勝義,故具智者,敢就汝語觀察有何正理。現見所立諸句非真實義,如雲天授、王護。若謂爲由世間名言,便能解脫,則牧童等皆應解脫;又應智愚無所差別。複次:
現見所立諸名有多相故。
如牛亦名劄彌劄等,有粘性物可名和合等。複次:
世間智者,于能所說绮互相望有多種故。
如世間智者於一瞿聲诠多種義,诃黎聲亦爾。如雲:『於語、方及地、光明、金剛、牛、眼、水、天九義,智者說瞿聲。徧入獅、象、蟆、龍、猴、日、月、光、劫毗羅、鹦鹉、自在,爲诃黎。』或於一義立種種名。如雲;『羅喉、蛇、有處徧入、牧、诃黎、侏儒人、獅子,是那羅延名。』余准應知。此是於一能诠有種種義,於一所诠有多種名。又如有能、因陀羅、壞村、祠施、僑屍迦、百施等名同一诠事。又如無、非有、不立,但是名之差別,非勝義有。是故能诠、所诠種種雜亂,無決定故不成。複次:
若是一,應無能、所诠別。若異,應說瓶時不知是瓶。
依是例推,余者若一、若異皆有過失,故诤非有。複次:
言說、破亦爾。
亦爾者,謂以何理破诤,即以此理而破言說與破。外曰:汝所說者皆是似因,非是正答。內曰:
同法、非同法無故似因非有。
若有似因,爲是同法,爲非同法耶
若是同法,即非似因。猶如真金,任何煉磨而金性不變,仍是真金,非是似金。如是因唯是因,終非似因。若非同法,亦非似因。如土非金,終非似金。如是非因,亦非似因,無因性故。似者,非真義,是真相違故。如相續變異,即諸大不調:若諸大調適,心即正知。如是觀察,似因非有。又離因及非因,更無第叁者,故無似因。複次:
不錯亂者,即離錯亂。
又不錯亂自體,爲有錯亂
爲無錯亂
若無錯亂,則非有錯亂,不舍自性故。由有自性,故非有錯亂。若舍自性、亦非有錯亂,已無自性故。若有錯亂,
亦不應理。總之,因以能成所立爲性,彼性即非有錯亂。若非能成所立爲性,
即非是因。更無第叁,故非有錯亂。外曰:
有有錯亂之因。
如無暗故因於空及業上轉於極微及瓶上不轉。內曰:
不然,彼是他故。
彼非有,是他故。謂虛空所有之無礙,於業及覺等上有不應理,生與無生相違故。此中業及覺等之無礙有生,虛空者非爾。虛空之無礙非業上有,業有生故,與無礙俱生滅故,是故虛空及無礙爲他。虛空之無礙於業覺等非有,業之無礙,亦於空非有。又能立與能破:若有少許實理是能立者,則於能立,非有錯亂;能破亦爾。故無有錯亂之因。是相違則非有錯亂,是故虛空之無礙,成立常非錯亂。業等亦爾。複次:
又刹那性故。
法有滅,則立破皆不應理。若共住者,容或有因能立及能破。以滅者不共住故,因之立破皆非正理。是故有錯亂之因非有。外曰:
汝所說之一切因,皆是相違,非是有錯亂。
唯不定因是有錯亂。汝說若是能立,則於能立非有錯亂,能破亦爾,故有錯亂之因非有。然此是相違。非有錯亂。內曰:
前後生故無相違。
所說相違非有:前無相違,未有後故。於說後時亦無相違,前因無故。若二同時容有相違,然立敵問答不得同時,以不同時,故無相違。外曰:於過去時可有似因,此有故似因應有。內曰:
過去者已過去。
過去者,謂已過去。汝謂瓶爲現在,泥團爲過去,瓦礫爲未來。當瓦未來時,則泥團與瓶時皆成過去。爾時彼等非有,此爲誰之未來
若謂有現在與過去者,此亦非有,於現在時無過去故。如是於過去時亦無現在。或應一切時皆現可得。
又一切能說相皆非有故。
如世上有多種能說相,謂善構語、非善構語、俗語。如說已有者爲過去,正有者爲現在,當有者爲未來。如是善構、非善構、俗語,皆准此應知。恐繁不述。複次:
無過去因或過去時,非可有故。
耳根所聞非過去因,已過去故。過去時亦非正理,因過去故,現在時與過去因不相系屬;若輿彼相屬,即是因時,由如是等道理推求,過去時非有,因亦非有。外曰:
汝所說之一切,皆是舍言,非勝義。內曰:
不然,一切答辭皆應爾故。
此不爾,凡有答辭,一切皆成舍言故。以理觀察,一切說者之言皆可破壞,故所答應理。若不許爾,應無舍言。外曰:作百千返答是爲似破,故定有似破句義。內曰:
已生、未生二俱無故,似破非有。
所言似破,爲已生耶
未生耶
爲正生耶
且非已生,已生故。亦非未生,猶未生故。亦非正生,無二俱故。除已生、未生外,無別正生故。外曰:汝有重語之失,於種種義皆作有,無破,更無余相,故墮負處。內曰:
不然,前、後、一性、異性皆非有故,無重複。
若有重複,爲一爲異
若前後句是一,即無重複。何以故
爲此而說此,即非重複,是自性故。由是自性,雖說百返亦何複之有
若雲異者,亦無重複,是他性故。又刹那性故。即前聲爲他,後更爲余,故無重複。複次:
墮負亦爾。
如已生、未生,二俱無故,似破非有,墮負亦爾。所言墮負,爲已墮負
爲未墮負
二俱非有,故無墮負。複次:
于墮負處,則無墮負,如系縛。
於墮負則無墮負,如系縛處,更無系縛,故此定非有。外曰:如所破量等,其破亦非有。內曰:若汝謂由無量等,則亦無破故,二俱非有者。
俱不許故,若彼非有,唯非有而已。說亦如是,能說非有。
一性異性二俱皆非有故,一切法皆無。由無法故,所說、能說亦皆非有,故涅槃與解脫等無有異。
民國二十八年五月十四日
譯在缙雲山那伽窟
《精研論》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