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以大慈大悲而爲救世之本,大慈者,與一切衆生之樂,大悲者,拔一切衆生之苦。”“吾人當學佛之大慈大悲,實行戒殺放生,方是學佛之行。是以學佛者,不僅持律戒殺,尤當竭力放生,方合我佛慈悲宗旨。”“儒教《周易》有言,乾曰大生,坤曰廣生,天地之大德曰生,故孔子贊《易》以生生。吾人應體天地好生之德,提倡戒殺放生。”“出家以來,每年力行放生,本會乃以蓮池放生會爲名,當以佛教慈悲,儒宗恻隱,而作護生運動,實爲天下無上吉祥善事。”“希望社會諸君,勉力行之,即遇壽辰、結婚、生子,是自己求生,慶生吉祥之事,均宜戒殺放生茹素,以善因而求善果也。”
由于放生既源于我國古代民俗,又有佛教經典的依據和高僧大德的提倡,因而在我國民間和佛教界均有相當深遠的影響,留下了許多脍炙人口的有關放生護生的詩文。如唐代白居易詩:“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宋代陸遊詩雲:“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痛苦怨難伸!設身處地扪心想,誰肯將刀割自身?”元代趙孟頫詩:“同生今世亦有緣,同盡滄桑一夢間。往事不堪回首論,放生池畔憶前愆。”這些詩文寓意深刻,發人深省。近代漫畫家豐子恺先生繪有《護生畫集》,配以弘一法師書寫的放生護生詩,流傳甚廣。
叁、佛教放生的儀規與要求
所謂放生,即贖取被捕之魚蟲禽獸放之于池沼、山野之中,舉凡天上飛的如鴿子、麻雀,地上走的如雞鴨、牛羊,水裏遊的如魚蝦、鲈鳗,土裏鑽的如螞蟻、蚯蚓,大到獅象,小到昆蟲,只要有生命的個體,在力所能及和必要時都可以放生。我國漢傳佛教寺院在長期的放生法會中形成了獨特的《放生儀規》。一般說來,按現行《放生儀規》,放生全過程可分爲灑淨誦偈、說叁皈依、放生發願叁個程序:
(一)灑淨誦偈。放生儀式開始前,于放生處設香案,備淨水楊枝,中供觀世音菩薩像。放生儀式開始,衆等即以慈眼視諸衆生,念其沈淪,深生哀憫,複念叁寶有大威力,能救拔之。法師手執水盂,默念想雲:一心奉請十方慈父、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降臨道場,加持此水,具大功勳。灑沾異類,念彼身心清淨,堪聞妙法。法師邊灑淨水邊誦《香贊》:“楊枝淨水,遍灑叁千,性空八德利人天,福壽廣增延。滅罪消愆,火焰化紅蓮。”然後叁稱“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誦畢,法師與大衆同誦《大悲咒》若幹遍,並且于衆生靈處邊繞行邊灑淨水。接著,再誦《心經》一遍,《往生咒》叁遍,叁稱“南無甘露王菩薩摩诃薩”。
(二)說叁皈依。法師拈香,啓請盡虛空、遍法界十方常住佛法僧叁寶。然後,法師代這些水陸飛行、爲他網捕、將入死門的諸衆生行忏悔,忏悔畢持咒。接下來,法師向衆生傳授叁皈依法說:“諸佛子,汝等不聞叁寶,不解皈依,所以輪回叁有,今墮畜生。我今授汝等叁皈依法,汝今谛聽。”然後法師念道: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兩足尊,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離欲尊,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衆中尊,皈依僧不墮畜生。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法師說一遍,大衆答一遍,如是叁遍。法師授“叁皈依法”後,再說“十二因緣”,以令衆生“了知生滅之法,悟不生滅之法”;再爲衆生稱“四弘誓願”,望其“依佛發願,依願修行”。發願詞爲,先誦“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叁遍,再誦“自性衆生誓願度,自性煩惱誓願斷,自性法門誓願學,自性佛道誓願成”。然後,法師又爲衆生叁稱七佛名號:南無多寶如來,南無寶勝如來,南無妙色身如來,南無廣博身如來,南無離怖畏如來,南無甘露王如來,南無阿彌陀如來。複稱贊佛的十種通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叁)放生發願。法師在放生前對衆生叮咛道:“唯願汝等,既放以後,永不遭遇惡魔吞噬、網捕相加,獲盡天年。命終之後,承叁寶力,隨緣往生,持戒修行。”又說:“更願放生,菩提行願,念念增明,救護衆生。……願捕生人等回心向善,同得解脫,共證真常。”最後,法師拈香念佛,將衆生靈輕輕放去。大衆即同念回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叁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以上是比較正規的、大型放生法會的做法。至于一些個人的、隨機的、少量的放生,則不必拘泥于形式,切忌重虛文而不重實質。應知放生旨在救護衆生、培養自己和他人的慈悲心,因此放生一定要因地製宜,根據環境的不同、各種生靈的生存狀態,對放生儀式作適當增減,急迫時可先行放生,再心中默誦經文,或念咒發願。
放生寄托著深厚的佛教意蘊,既是佛教的一項重要而莊嚴的法事,又是一門比較複雜的學問,因而有許多特殊的要求,特別是經常性的、大型的、有組織的放生活動,一定要遵循以下原則:
1、放生物不事先預訂:在不預先告知的情況下突然去采買物類放生,以避免漁夫、獵人、商家藉此捕獵兜售,反增罪業。
2、放生地點、時間不固定:不固定時間、地點采買,不固定時間地點放生,特別是不要拘泥于宗教特殊的日子放生,以免別有用心之人藉此伺機斂財捕抓而禍及放生物類。
3、對放生物應細心周到:放生是救命的行爲,把衆生當作是自己的父母手足子女看待,盡量做到周全完備,庶幾乎問心無愧才可以!放生地點宜選擇人煙稀少、地廣水深、適合物類生存之地域爲原則;應掌握一些基本的生物知識,了解不同動物的生活習性,以便采買適合放生的生物,選擇合適的放生時間和地點,使放生之物不僅能免刀俎烹煮之苦,而且能真正的回歸大自然,盡其天年;若未選好合適的放生地點,或明知所放生的動物多數都不能存活,即不應勉強放生;對于家養的或已失去生存能力的生物,則不宜野外放生;對于國家珍稀動物,則宜送至國家有關珍稀動物保護組織和管理部門進行鑒定、救助;在運輸和舉行放生儀式過程中,應爲放生之物創造維持生存、舒適所必要的條件,拘禁時間也不可過長,以減少它們的痛苦和死亡率;放生儀式宜簡單隆重,放生過程宜務實迅速,千萬不可因人爲因素拖延擱置,害盆中或籠內衆生多受不必要之苦。
4、集體放生,組織者須講因果,將信衆捐作放生的錢如實如數地用于放生。
5、放生多少不拘:隨個人發心,十元不嫌少,千萬不嫌多,物命一條不嫌少,物命萬千不嫌多。但以慈悲至上,心誠爲要。甚至沒錢也可以出力,隨喜放生,贊歎放生,一樣的功德無量。
由于大型放生活動存在籌備、組織、管理的問題,對放生的時間、地點不易保密,一些信徒爲了完成任務,提前預定,不加選擇地大批采購,而放生地點比較固定,放生過程比較長,往往會造成放生前許多生物的死亡、傷殘,放生後生物的生存困難,甚至大批死亡,還可能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樂得從中漁利,大量的捕獵,甚至反複捕獵。放生本來是爲了行慈悲,做功德,但如果造成上述弊端,善事就會演變成壞事,爲社會所诟病。近些年來,我國大陸和港臺地區已經出現不少這類情況。因此我以爲,不要爲了講排場、造聲勢、完成任務指標,搞大型放生活動。對此,各地佛教團體和寺院應認真研究,加強管理,正確引導。其實,放生人人可做,隨時隨地,錢多錢少,只要看見物命危急受困,在千鈞一發之際發慈悲心,出錢出力予以救贖,帶到適當地點爲其皈依念佛並予以釋放,使其重拾生機,便是放生。
總之,放生的學問大,要求也很多,因此,放生光有慈悲心還不夠,還須具有相應的知識和智慧才行。初發心的居士可委托有經驗、可靠的放生團體代放,並參加其放生活動,從中請教有經驗的前輩們,漸漸地自己便可隨緣隨力放生,進而廣爲提倡,並爲他人放生提供方便。
四、佛教放生護生理念在當代的意義與實施
我國漢地放生習俗曆史悠久,業已形成傳統,對于喚醒世人的恻隱、仁恕、慈悲之心,爲天下蒼生祈福,德被萬物,起到了積極作用,而且客觀上也有利于生態保護。
近百年來,隨著科技發展、工業革命,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方面給人們的物質生活帶來極大的富足和便利,另一方面則造成環境汙染、生態失衡、各種自然資源加速流失。從人文層面看,更是出現了精神空虛、道德淪喪、戰爭威脅不斷、恐怖主義盛行;從生物界來看,各種生物種類正以空前的速度在減少,大多數野生動物不是被人類大量捕殺,就是因人類的活動而失去美好的家園,各種動物的權益受到空前的大規模的剝奪,甚至受到殘酷的虐待。這一切已引起廣大有識之士的極大關注和反省,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動物是人類的朋友,它們的權益應當得到維護,正如當年非洲黑人和印第安土著人的權益應當維護一樣,一些大衆媒體爲此仗義直言,各種環境保護組織、動物保護組織紛紛建立,一些歐美國家還製訂了各種保障動物福利的法律。這一反對物種歧視、爲動物爭取福利的運動,是在20世紀隨著反對種族歧視和爭取婦女權利運動而興起的,這個運動的目標,是把利他主義的精神從人類自己擴大到非人類動物,因爲那些動物也同我們一樣,能夠感受痛苦與快樂。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我們的任務是要解放我們自己,這需要擴大我們同情的圈子,包容所有的生靈和美妙的大自然。”哲學家康德說:“人必須以仁心對待動物,因爲對動物殘忍的人對人也會變得殘忍。”一些社會學研究證明,兒童時期對動物殘忍的人,成年後犯罪率升高。印度的思想家和獨立運動領袖甘地說:“從一個國家對待動物的態度,可以判斷這個國家及其道德是否偉大與崇高。”
我國雖然號稱禮儀之邦,以仁義立國,但從古至今,許多人殘酷對待動物的狀況還十分普遍而嚴重。在日常生活中,在菜市場或超市裏,人們爲了“求鮮”,活刮、活剖、活殺的陋習比比皆是,甚至這種陋習已經傳播到外國的“唐人街”,這在其他國家是極其罕見的。至于撐開活豬活牛的嘴巴,用粗大的硬管子插進胃裏注水,野蠻屠宰也是屢禁不止。這種做法不僅造成動物的巨大痛苦,而且動物體內還會産生有害的毒性物質,損害消費者健康和利益。
因此,在21世紀,佛教放生護生的理念不僅沒有過時,而且具有特殊而積極的意義。提倡佛教放生護生的理念,有利于人心向善,抑製殺戮和恐怖主義,提高公民的文明程度,建立和平、和諧的社會;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抑製不合理的消費和奢靡、腐敗之風,改變不良的餐飲習慣,促進人們的身心健康;從佛教修行來說,更是增長慈悲心,減少罪障、疾病,增福增壽,感得現世與來生善果的功德之行。當然,當代佛教徒在放生護生形式上應更靈活一些,不宜拘泥于傳統;在內容上應結合現實,作相應的擴充,充分發揮其積極的影響,避免消極的影響。概括來說,筆者認爲應從以下幾大方面作大力提倡,積極實踐。
1、大力弘揚正信的佛法,倡導慈悲利他的菩薩精神,淨化人心,和諧社會,使更多的人從貪瞋癡的桎梏中解脫出來。這是最根本的“放生”。
2、積極從事社會慈善公益事業,關心幫助弱勢群體,支持“希望工程”,這有利于社會認同佛教的慈悲理念;熱情支持和發展素食業和綠色食品,對于從事捕獵、飼養、經營、販賣、屠宰各種動物謀生者,要多做解釋轉化工作,設法使他們另謀職業;致力于保護生態環境、維護動物的合法權益和福利,對于隨意遺棄寵物,濫殺無辜生命、虐待動物的行爲,要敢于表明佛教徒的嚴正態度,並通過適當的途徑予以譴責、製止。這些是間接而更積極有效的“放生”。
3、從自我做起,從身邊做起,斷殺茹素,提倡健康的飲食習慣;抵製或減少購買用動物製作的産品,努力尋求替代物品;節約資源,反對奢侈浪費,投身環境保護;教育後代關心愛護動物,不要虐殺幼小動物;支持國家設立各種自然保護區和動物保護園區,參加或配合社會各種環境保護組織、動物保護組織的活動,熱心保護救助國家珍稀動物。這些對于增進自他的身心健康,減少疾病,防止傳染病,維護一切生物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使社會各界認同和支持佛教放生護生的理念,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4、寺院和佛教團體應對放生護生活動進行積極的宣傳,正確的引導,妥善的管理;對于寺院的放生池要定期清潔、養護,對其中的動物要及時飼養,或轉移到更合適的地方。
5、廣大佛教徒要本著佛教的信仰和真切的慈悲心,隨緣隨力參與放生活動,應盡力避免僅從貪求功德的功利心出發、罔顧放生後果的放生行爲。當今隨著城市化發展和環境的不斷汙染,加上現代養殖業和物流業發達,你贖購的動物往往是緣自工業化批量繁殖的,或來自天南海北五大洲,因而找到適合它們日後生存的放生地點越來越困難,因此參與或組織放生,不僅要有悲心,還要有智慧和必要的知識,慎重抉擇與實施。這樣既能合理表達自己的信仰和慈悲心,積累功德,又能避免善事變爲惡事,或造成新的生態問題,爲外界所诟病。
文成之際,正值春暖花開、萬物複蘇,一片生機盎然。讓我們都能葆有一顆恻隱之心、慈悲之心,積極行動起來,放生護生,共同致力于環境和諧、社會和諧!
《放生的意義、實施與注意事項(陳星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