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自由開放地面對煩惱

  自由開放地面對煩惱

  

  「全然專注」的修習之二

  

  「全然專注」的非暴力程序,賦予禅修者對所緣輕微但肯定的接觸,

  這樣的接觸對于處理心敏感、逃避與叛逆的本質十分重要,

  也使人們能平順地應付日常生活所遇到的各種困境與障礙。

  

  禅修的障礙

  

  外在與內心世界都充滿著敵意、沖突與暴力,造成我們苦惱、沮喪。我們從自己的痛苦經驗中得知,要在公開戰場上面對並征服這些敵對的力量,自己還不夠強壯。于外在的世界裏,我們無法事事如願;而在內心的世界裏,我們強烈的情感、沖動與突發奇想,常常淩駕于責任、理智與抱負的需求之上。

  

  我們也進一步了解到,若過分壓抑不可意的情境將會變得更糟,單憑意志力壓製,只會使熾熱的欲望更加增長,若這些欲望一再地受到憤怒的反擊,或受到企圖擊垮他人地位的妄想所煽動,那麼,爭論與吵鬧將永無休止。工作、休息與禅修時所受的幹擾,若以怨恨、憤怒或試圖鎮伏來響應,這些幹擾將益發增強,造成的影響也更爲持久。

  

  因此,雖然我們一再遭遇生命無法強求的情境,但仍有方法來主宰生活的改變與心理的沖突,那就是非暴力的方法。當我們嘗試以強製性的手法,回應內、外在的情境卻失敗時,非暴力的方式往往可以成功,如此能主宰生命與心靈的非暴力方法就是「念住」。有系統地運用培養正念的基本修法「全然專注」,這種非強製方法的全部潛力,將伴隨著有益的結果與廣大、深奧的意涵,慢慢地呈現出來。在本文(編按:即本專輯的前五篇文章)中,我們主要關心的是「念住」對主宰心靈的助益,以及運用非強製程序可能産生的禅修進展。但我們偶爾也該注意一下它對日常生活的影響,對深思熟慮的讀者而言,應該不難將它更周詳地運用在自己的問題上。

  

  在禅修過程中,可能出現敵對的擾亂力量有叁種:

  一、外在的幹擾,如噪音。

  二、內心的煩惱,如貪、瞋、掉舉、不滿或昏沈,在禅修中隨時可能出現。

  叁、各種難免生起的妄念,或放任自己作白日夢。

  

  對剛開始學習禅修的人而言,這些使人分心的事物是極大的絆腳石,因爲他們尚未獲得足夠且有效的技巧來處理它們。只在禅修中注意當下生起的這些幹擾是不夠的,因爲若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遇到它們,將會多少以隨意或無效的方式與之抗爭,如此所産生的惱怒情緒本身反而會成爲另一個障礙。各種幹擾與對幹擾的拙劣反應,如果在一段時間內發生好幾次,禅修者可能會感到十分沮喪與懊惱,而放棄進一步禅修的企圖,至少在當下便會如此。

  

  事實上,即使因飽讀經書或深受老師教誨而十分了解業處細節的禅修者,在如何善巧地處理可能遇見的幹擾上,也常常缺乏指導。面對幹擾所産生的無助感,是初學禅者最難以克服的困難,許多人在這關鍵上遭到挫敗,而提早放棄任何方法的努力。一個人處理「初期困難」的方式,往往是決定成功或失敗的因素,世俗事務如此,禅修也是如此。

  

  面對內在或外在的幹擾時,缺少經驗或乏人指導的初學者通常會有兩種反應:首先,他會試著輕輕地推開幹擾,如果失敗了,就嘗試以純粹的意志力去壓製它們。但是這些幹擾就像自大的蒼蠅一樣,初學者先將它們輕輕地撢掉,接著是大力地、憤怒地揮去,或許可以成功地驅離它們一會兒,但蒼蠅通常會帶著怒意不斷地飛回來。努力拂去卻徒勞無功,以及內心的不愉快,已對我們的平靜産生了另一種幹擾。

  

  透過四念處的「全然專注」法,對嘗試強烈壓製無效或甚至受到傷害的人,提供了非暴力的選擇。在主宰心靈的方法中,成功的非暴力程序必須以正確的態度作爲開始。首先,必須完全認識並冷靜地接受這個事實—這叁種幹擾的因素是我們在這世間的共住者,不論你喜歡與否,即使你不認同,也無法改變這事實。我們必須與當中的某些幹擾妥協,而對于其它如內心的煩惱,則必須學習如何有效地處理,直到完全克服爲止。

  

  一、我們既然不是這人口稠密世界上的唯一居民,就必定有各種不同的外在幹擾存在,例如噪音與訪客的打擾。我們不可能一直處于「極佳的孤立狀態」,或「遠離人的喧鬧與狗的幹擾」,或住在高聳于人群之上的「象牙塔」內。正確的禅修不是要逃避現實,也不是要提供藏匿處以暫時遺忘。實事求是的禅修,其真正的目標是要訓練心去面對、了解與征服我們所居住的世界,而這世界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許多禅修生活的障礙。

  

  二、緬甸的禅修大師馬哈希尊者(MahAsi Sayadaw)曾說:

  

  在未解脫的凡夫身上,煩惱必定一再地生起。他必須面對事實,清楚認識這些煩惱,以便不斷地運用合適的四念處對治法。煩惱會因而漸漸減弱,且變得短暫,進而消失殆盡。

  

  因此,對禅修者而言,了知煩惱的生起及其本質,與了知崇高念頭的生起同樣重要。

  

  藉由面對自己的煩惱,激勵我們要奮發努力以消除它們。在另一方面,當煩惱出現時,若出于不正確的羞愧或傲慢,而使我們的注意力轉移,這樣將無法真正進入問題的所在,也會一直逃避最終的決定性接觸;若盲目地打擊它們,只會使我們感到疲憊,或甚至會傷害自己。但若藉由仔細觀察它們的本質與行爲,當煩惱在心中生起時,就能好整以暇、先發製人,最後完全地驅逐它們。因此,以自由開放的眼光面對煩惱吧!無須羞愧、恐懼或沮喪!

  

  叁、第叁類幹擾禅修者心靈的入侵者是妄念與白日夢,它們可能包含過去、最近或遙遠的潛意識深處所浮現的記憶與印象,或是對未來的計劃、想象、害怕與希望等念頭,或在禅修期間偶然産生的感官知覺,常常在之後衍生出一連串的聯想。每當專注與正念松懈時,妄念或白日夢就乘虛而入,雖然它們看來微不足道,但由于不斷地出現,而形成一種最難應付的障礙。不僅對初學者而言是如此,對任何人來說,只要心掉舉或渙散時都一樣。然而,只要能控製這些入侵者,就能長時間持續禅修。妄念與煩惱一樣,只有在阿羅漢的階段—得到完美的「念」,無誤地守護心門時,才能完全去除。

  

  若這叁種幹擾因素將要形塑出我們的態度時,就必須完全地重視與其相關的一切事實,並全心全意地注意它們。如此,禅修者透過面對這叁種幹擾因素的經驗,苦聖谛將會在他面前清晰地顯現出來—「求不得是苦」。而其它叁聖谛也應能依同樣的情況獲得印證。以這樣的方式,甚至在禅修者處理障礙的當下,都仍不出「四念住」的範圍,他將保持對四聖谛的覺知—「法隨觀」(dhammAnupassanA)的一部分 (1)。這就是正念的特點,也是它的任務之一—將生活中的實際經驗與「法」的真理連結起來,利用它們作爲實際體證「法」的機會。在初期的階段,我們已致力于建立一個正確又有助益的態度,第一次成功地測試了我們的和平武器:藉由更了解敵人而鞏固自己的地位—先前依情緒的處理方式而削弱了的地位;藉由將敵人變爲教導真理的老師,我們已贏得了最初的優勢。  

  

  對治禅修幹擾的叁種方式

  

  如果我們以實事求是的態度看待這幹擾禅修的叁種因素,心作好了准備,那麼當它們實際生起時,就比較不會立即以激怒作爲響應,而是以現在要說明的和平武器,在情緒比較平穩的情況下面對它們。

  

  當前面的方法無效時,應連續使用叁種對治禅修幹擾的方式,這叁者都是運用「全然專注」,差別只在于對幹擾注意的程度與時間。此處的指導原則是:除了實際環境的需要之外,不過于重視個別的幹擾。

  

  一、首先,應該清楚地注意幹擾,但要輕輕地,也就是不要去重視它或注意其細節。這樣短暫的注意後,應該試著回到原來禅修的業處。如果幹擾很微弱,或先前的專注力相當強,則可以很成功地恢複禅修。在此階段,注意不要輕易地與幹擾「對話」或辯論,要堅持立場,不給對方任何停留的理由,在許多情況下,幹擾會快速離去,就像未得到熱情歡迎的訪客一般。這種冷漠簡潔的驅離法,常常可以使我們回到原來的禅修上,而不會對心的平靜造成嚴重幹擾。

  

  此處的非暴力方法是「全然專注」于幹擾,但只給予最少的回應,並一心向著出離。這正是佛陀自己應付「不速之客」的方法,正如《》《大空經》(MahAsuJJata Sutta)所說:「……一心向隱居……與出離,談話的目的在于打發(那些訪客)。」也類似于寂天(ShAntideva)勸告如何應付愚人的方式—如果不能遠離他們,就應以「紳士般冷漠的禮貌」來對待他們。

  

  二、然而,如果幹擾一直持續,則應該耐心、鎮定、一而再地運用「全然專注」,幹擾的力量在耗盡之後就會消失。此處的態度是反複地說「不」,以離開原來行動的決定性「拒絕」,來面對一再出現的幹擾,這就是有耐心又堅定的態度。在此,警覺的觀察力必須輔以等待與堅守立場的能力。

  

  這兩種方法一般可以成功地應付本質脆弱的妄想與白日夢,而另外兩種幹擾—外在環境的與內心的煩惱,也常會因而降服。

  

  叁、但這些幹擾若因某種理由並未投降,則我們應審慎地全神專注于幹擾,使它們成爲智慧生起的所緣。以此方式,將禅修的幹擾轉變爲合理的禅修所緣。我們可以持續地專注于新的所緣,直到引起注意的內外因素消失爲止。或如果滿意這修法的成果,甚至在剩下的禅修時間,都可以保持這樣的練習。

  

  例如,當受到持續的噪音幹擾時,應完全地注意那噪音,但我們必須小心區別噪音本身與自己對它的反應。例如,無論于何時生起怨恨,都應當清楚地依其本質而認出它。如此做時,就是在修持《念處經》所敘述的「法隨觀」:「他知道耳朵與聲音,以及因兩者而生起的結使(如怨恨)。」若噪音是間歇性的,或有各種不同的強度,則可輕易地在其出現時分辨出生滅,以這樣的方式,將可進一步作「無常觀」。

  

  面對一再出現的煩惱,如貪欲、掉舉等,態度也是類似的,即要直接面對它們,但必須清楚煩惱本身與自己對它們的反應—如默許、害怕、憤恨、惱怒等,這兩者之間的差異。如此做時,即是在使用「稱名」的方法,也會得到上述的利益。貪欲或掉舉一波波反複出現時,我們也將漸漸地學會區別它們「高、低、起、伏」的時段,並知道它們的活動模式。藉由修習「心隨觀」(cittAnupassanA)與「法隨觀」(即專注于諸蓋)的過程,而同樣地完全保持在「念住」的領域中。

  

  將禅修幹擾轉變成禅修所緣的方法既簡單又巧妙,可視爲非暴力過程的極致。這方法極具「念住」精神的特色—將一切經驗都作爲解脫道的資糧。如此可以化敵爲友,因爲所有的幹擾與敵對力量都變成我們的老師,而只要是老師,都應當視爲朋友。

  

  在此,我們不能不引述一本值得注意的小書中的段落,即 Katherine Butler Hathaway 所著的《小鎖匠》(The Little Locksmith),這是一份動人的人類文獻,充滿著由苦難而成就的堅忍與實用的智慧。

  

  我對于人們的無知與浪費感到震驚,他們應該不至于如此愚昧地抛棄任何自己不愛的東西。他們丟棄經驗、人群、婚姻、情境等各式各樣的東西,只因爲他們不喜歡。你若丟掉一樣東西,它就不見了。你曾經擁有,現在則是一無所有,兩手空空,無物可用。然而,幾乎所有遭丟棄的,都可借著一絲奇迹,而化腐朽爲神奇……。幾乎在每一種最壞的情勢中,都有轉變的可能,可以藉此將不喜歡的東西變爲喜歡的,但大多數人從不記得這點。

  

  我們先前說過,這叁種幹擾因素的出現是無法避免的,它們依循自己的法則來去,不論你是否同意,都是我們世界的一部分,但運用「全然專注」,就能避免被它們掃除或驅逐。在「念住」穩固的土地上采取堅定且冷靜的立場,適度地,但以本質上相同的方式,反複地重現菩提樹下的曆史情景:當魔王統領魔軍,欲索取未來佛所坐的土地時,佛陀拒絕移動。我們要相信「念住」的力量,在那種情況下具足信心地不斷複習菩薩的強烈願望:「願魔王無法將我驅離此處。」(MA maM ThAnA acavi!)(PadhAna Sutta)

  

  讓幹擾自由來去,就像在修習「全然專注」時,在身心中所發生的事件,其廣大、不止息的序列中所有組成分子,在我們觀察的眼前通過,它們生起,持續一段時間,然後消逝。

  

  在此,我們所擁有的優勢是個明顯的事實—二個心剎那不會同時出現。嚴格說來,專注不是指當下,而是方才逝去的剎那。因此,只要仍在「念」的支配下,就不會有「幹擾」或「染汙的念頭」。這給了我們穩固「觀測者崗位」的機會,也就是穩固我們自己潛在的「菩提座」。

  

  藉由運用叁種方式的冷靜觀察,所産生的平靜與消解的作用,會使禅修的幹擾漸漸失去激怒人的「刺」,幹擾人的影響力因而不再,如此將證實它們是真正「離貪」(virAga)的行爲,viraga 字面上的意義則是「脫色」。當這些經驗退去了引起貪、瞋、惱怒與其它內心煩惱的情緒色彩時,將以其真正的本質—清淨法(suddha-dhammA)而顯現。

  

  「全然專注」的非暴力程序,賦予禅修者對所緣輕微但肯定的接觸,這樣的接觸對于處理心敏感、逃避與叛逆的本質十分重要,也使人們能平順地應付日常生活所遇到的各種困境與障礙。《清淨道論》中描述了一種試驗,以說明達到禅定所應具備的「精進」的平和特質。古代的外科學生必須經曆這樣的考驗以證明自己的技術:將一片荷葉放入水盤中,學生必須在葉子上做個切口,他不能將葉片完全切開,也不能讓它浸入水中。用力過猛的學生不是將葉子對半切開,就是壓入水中;膽怯的學生甚至不敢用刀去切劃葉面。事實上,像外科醫生這般溫柔又堅定的手,就是心靈訓練所必備的,而這樣的技術—平穩地接觸,將是修習「全然專注」—無暴力程序的自然結果。

  

  【注釋】

  (1) 見蘇摩比丘(Bhikkhu Soma)所著之《念住之道》(The Way of Mindfulness, Kandy: BPS, 1975),頁 83。

  

  

《自由開放地面對煩惱》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