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十六種染汙
----《布喻經》及其批注
諸比丘!知貪與邪貪爲心之染汙,比丘舍斷貪與邪貪;
知瞋爲心之染汙,而舍斷瞋;知忿爲心之染汙,而舍斷忿;
知恨爲心之染汙,而舍斷恨;知覆爲心之染汙,而舍斷覆……
減少染汙,有助于未來修行的進展
佛陀于《中部》第七經——《布喻經》的開示,首先說明一組人心的十六種煩惱(染汙、垢穢),而在經文的第二部分,則說明弟子達到最高目標——阿羅漢果的進程,這目標僅能藉由逐步減少這些雜染,到最終完全地滅除才能達到。然而要達成這個目標,還必須去除觀的染汙,此處所討論的十六種染汙都具有道德的本質,並與人的社會行爲有關,唯有當中的最後一項——放逸,不僅涉及純粹個人關切的問題,也涉及與他人的種種關系。
浏覽十六種心的染汙的項目後(見經文【叁】,頁 81),可以看出所有的十六種都源自于貪與悭,源自瞋、自大與我慢,或來自前者諸項的組合。若我們以第五項的覆及與其有些微差別的「輕視」爲例,可以看出瞋與慢有助于它的滋長;第七項的嫉妒則受到貪與瞋的滋養。當然,上述例子中所舉出成對的助緣,不會在同一心剎那中産生,但它們個別地重複出現,有助于如輕視與嫉妒等衍生的煩惱生起。另一方面,若輕視與嫉妒等這些衍生的染汙(以及其它)時常出現,將與它們的「滋養者」産生密切的連帶關系,例如我慢所引起的瞋,或貪所引起的瞋,會輕易地變成我們生命中莽撞的習氣,一種自動的連鎖反應。
我們心中的負面力量——煩惱雜染、不善根與種種結使,以這種方式相互連結,將變得更爲強大,更加難以去除,它們形成難以穿透的「封閉系統」,覆蓋內心更多的部分,而先前已隔離使之不生的不善念與行爲,將發展出頑強的人格,而導致來世生于苦處(見經文【叁】,頁 81),在所有這些嚴重的後果中,次等或衍生出來的染汙占了極大的分量。因此,最重要的是我們不向十六種染汙的最後一項——放逸屈服,也不要忽略了警覺與自我克製。
爲了自己的利益,以不放逸而努力是適當的;爲了他人的利益,以不放逸而努力是適當的;爲了自他的利益,以不放逸而努力是適當的。 (NidAna SaMy., No.22)[1]
就「他人的利益」來說,減少狹小的心量、暴躁,較少的憍慢與嫉妒,降低語言與行爲上的自大,人類的關系——無論個人與群體的,將會多麼愉悅與和諧!如之前已提過的:若能減少這些小瑕疪,更大與更嚴重的染汙就沒有發展的機會。有多少致命的沖突與犯罪是因心胸狹窄而生起,而非因爲無法解決的怨恨!
單就十六種染汙的內容來看,我們即能明白佛陀非常了解這些雜染對社會的影響;本經的結構也顯示出,佛陀認爲去除這些染汙,是以解脫爲目標的心靈訓練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我們可以用一句話來概述這段經文,即我們的社會行爲強烈地影響心靈提升的可能性。
布的譬喻說明了這種影響的本質,若我們社會行爲中的瑕疪汙染了心的質地,增上心(adhicitta)與增上慧(adhipaJJA)的「新色澤」將無法滲透。某部分玷汙思想結構的染汙,透過表面的顔色即可顯現。除此之外,雜染還會減低布帛的滲透性——即心的接受力,因而阻礙了完全吸收禅修或慧觀所得到的任何成果,由于不受約束的染汙所製造出的「廢物」不斷累積,創造出一種心理情緒,抗拒任何精神力量與價值觀的深度洞察。
首先,按照四念處正念的方法,我們必須清楚地注意並誠實地覺知行爲中出現的染汙,不刻意回避、忽視或自我辯解,例如給它們更「冠冕堂皇」的名稱。這就是經文所要告訴我們的:「知(各個缺失)其將是心的染汙……」如此的了知本身常常可以阻止染汙的一再産生,或降低它們顯現的強度。根據古德們的看法(見頁 83),應將這種了知擴及染汙的本質、其生起的原因與條件、其滅盡與使其滅盡的方法。這是將體現于《念處經》中的法隨觀(dhammAnupassanA)的四聖谛,運用于實際情境的例子。另一個例子是將四聖谛運用于較高的心——梵住,以成就觀的修習。(見頁 90-91)
當即將成就聖道之一的聖弟子,看到自己解脫了染汙,深深的喜悅將于心中生起,他對修行目標與解脫道充滿熱忱,于叁寶具不壞信,經文便是如此形容(見頁 85-88)。然而,已成功地削弱並減少染汙的人,即能預嘗一切的成果與安樂,由他個人體驗所得到的熱忱與更堅定的信心,對他而言十分珍貴,有助于未來修行的進展。就他所體驗到的程度,將能親自證實「法」的美德:
世尊所善說的「法」,此時此地即能體悟,實時産生結果,可邀請大家來察看,智者能親自通達、驗證。
本經的翻譯主要采用髻智長老(NANamoli Thera)的譯文(未刊出的手稿),加上蘇摩長老(Soma Thera)與荷娜(I. B. Horner)的譯作,在此向叁位稱職的譯者致上最誠摯的謝意。但某些重要段落,筆者決定使用自己的版本,部分的理由是爲了配合注釋書的解說。本經的批注由筆者所撰(編按:即本文中◎所標示的段落),希望提供支持所選譯文的注書參考,因此難以避免巴利語的出現,但筆者已努力地使不熟悉巴利語的讀者,也能理解這些批注並有助于閱讀的參考。
《布喻經》——心的十六種染汙與去除之道
【一】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時世尊告諸比丘:「諸比丘!」彼等答曰:「世尊!」世尊言:
【二】「諸比丘!若有垢穢之布,染工欲將之浸入或藍或黃或紅或桃紅之染料中,布將染壞,色澤雜亂,何以故?以布不淨故。諸比丘!心染汙時亦複如是,可預見其(來世)將至惡趣。」
「諸比丘!若有潔淨之布,染工將之浸入或藍或黃或紅或桃紅等染料中,布將染成,色澤純淨,何以故?以布潔淨故。諸比丘!心清淨亦複如是,可預見其(來世)將至善趣。」
◎「諸比丘,心染汙時亦複如是……」注釋書說:
或許有人會問佛陀爲何說此穢布的譬喻?佛陀這麼做是要顯示精進會帶來卓越的成果。受到染汙的布匹,其垢穢是外來的(即來自外面),若將之清洗,由于布原本是清潔的,因而又會變得幹淨,但如果原來就是黑色的,如(黑)羊毛,任何(清洗)的努力都是枉然。同樣地,心也是被外來的垢穢所染汙,但在最初結生(心)與(潛意識)有分的階段,則是全然清淨的,正如(世尊)所說:「諸比丘!此心白淨,卻因外來的煩惱而染汙。」(《增支部》I)只要將之清洗,心又能恢複純淨,此中的努力是不會白費的。
【叁】「諸比丘!何爲心之染汙?(一)貪與邪貪爲心之染汙;(二)瞋爲心之染汙;(叁)忿爲心之染汙;(四)恨……(五)覆……(六)惱……(七)嫉……(八)悭……(九)诳……(十)谄……(十一)頑固……(十二)急躁……(十叁)我慢……(十四)過慢……(十五)憍慢……(十六)放逸爲心之染汙。」
◎「心之染汙」(cittassa upakkilesA 垢穢、隨煩惱),注釋書說:
解釋內心的煩惱時,佛陀爲何先說到貪?因爲貪最先生起,一切有情,無論生于何處,乃至(梵天的)淨居天,貪最先透過欲求存在(bhava-nikanti)而生起,之後其它的煩惱才依條件而顯現。然而,心的染汙不限于本經所列舉的十六種,我們應該了解此處所指出的,已包含一切的煩惱。
注疏增補了以下的煩惱:恐懼、怯懦、無慚、無愧、不知足、野心等。
◎「心的十六種染汙」包括:
(一)貪與邪貪(abhijjhA-visama-lobha)。
(二)瞋心(byApAda)。
(叁)忿(kodha)。
(四)恨(upanAha)。
(五)覆(makkha)。诋毀或誹謗,輕視。
(六)惱(paLAsa)。專橫或放肆。
(七)嫉(issA)。
(八)悭(macchariya)。
(九)诳(mAyA)。虛僞或欺騙。
(十)谄(sATheyya)。詐騙。
(十一)頑固(thambha)。傲慢。
(十二)急躁(sArambha)。放肆、反抗、性急。
(十叁)我慢(mAna)。
(十四)過慢(atimAna)。
(十五)憍慢(mada)。
(十六)放逸(pamAda)。粗心或輕率,于社會行爲中,此將導致缺乏考慮。
十六種煩惱中的第叁項至第十六項常在經典中集體出現,如《中部》第叁經,但在《中部》第八經中則沒有第十五項的憍慢。一組十七種的煩惱則常在《增支部》叁到十一集最後的每一經中出現,標題爲「重說貪」(RAga-PeyyAla)。上述的前二種煩惱爲貪(lobha)與瞋(dosa),在這些《增支部》的經文中,則又加上了癡(moha),其余十四者則相同。
【四】諸比丘!知貪與邪貪爲心之染汙,比丘舍斷貪與邪貪;
知瞋爲心之染汙,而舍斷瞋;知忿爲心之染汙,而舍斷忿;
知恨爲心之染汙,而舍斷恨;知覆爲心之染汙,而舍斷覆;
知惱爲心之染汙,而舍斷惱;知嫉爲心之染汙,而舍斷嫉;
知悭爲心之染汙,而舍斷悭;知诳爲心之染汙,而舍斷诳;
知谄爲心之染汙,而舍斷谄;知頑固爲心之染汙,而舍斷頑固;
知急躁爲心之染汙,而舍斷急躁;知我慢爲心之染汙,而舍斷我慢;
知過慢爲心之染汙,而舍斷過慢;知憍慢爲心之染汙,而舍斷憍慢;
知放逸爲心之染汙,而舍斷放逸。
◎「知貪與邪貪爲心之染汙,比丘舍…
《心的十六種染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