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以念與觀斷除不善根▪P2

  ..續本文上一頁這個根源。這樣通常比直接面對已完全生起的最終結果來得容易,也有助于轉移對不善念的注意(根據第叁種方法),因爲這階段的惡念可能難以去除。我們因而可以稱第四種方法是「追溯念頭的根源」,但從繼續努力去除不善念的長遠觀點來說,將這個方法解釋爲升華或逐步修正是可以確定的。這種升華的方式能減低叁不善根的強度與不善特質,甚至將其力量轉移到善的方向。  

  

  第五,也是最後的方法是強力壓製。這種方法是運用在不善念已經變強,而且可能變得難以控製,並導致修習與持戒上的危險時。經中是如此說明的:孔武有力的人,單以體力就撂倒了軟弱的人。

  

  若這第五種方法確實運用在禅修與日常生活中而毫不忘失時,便可以預見叁不善根會明顯、有進展地減少,最後達到經文最終所允諾的完美主宰念頭的境界。

  

  時時覺察,正念守護

  

  〔爲自身的利益〕

  

  比丘們!爲利益自身,應使警覺的正念守護心,其原因有四:

  

  「願我的心不貪求引生貪之物!」——因此,爲自身的利益,應使警覺的正念守護心。

  

  「願我的心不瞋恨任何引起瞋之物!」——因此,爲自身的利益,應使警覺的正念守護心。

  

  「願我的心沒有與引生愚癡之物有關的愚癡!」——因此,爲自身的利益,應使警覺的正念守護心。

  

  「願我的心不被引生迷惑之物所迷惑!」——因此,爲自身的利益,應使警覺的正念守護心。

  

  比丘們!比丘的心現今不貪求引生貪之物,因爲他解脫于貪。

  

  他的心不瞋恨任何引起瞋之物,因爲他解脫于瞋。

  

  他的心沒有與引生癡有關的愚癡,因爲他解脫于癡。

  

  他的心不被引生迷惑之物所迷惑,因爲他解脫于迷惑——如是比丘不動搖、不害怕或顫抖,也不會屈服于恐懼,更不會聽信外道所說。(5)(《增支部》4: 17)

  

  〔神聖的力量〕

  

  比丘們!若能時時如此,必有利于比丘:

  

  在不厭惡處覺察厭惡;

  

  在厭惡處覺察不厭惡;

  

  在不厭惡與厭惡中覺察厭惡;

  

  在厭惡與不厭惡中覺察不厭惡;

  

  避免厭惡與不厭惡(的層面),而住于舍、念與正知。

  

  但以何因由,比丘于不厭惡處覺察厭惡?「願我對引生貪之物不生貪求」——以此意念而如是覺知。

  

  以何因由,比丘于厭惡處覺察不厭惡?「願我對令人瞋惱之物不生瞋恚」——以此意念而如是覺知。

  

  以何因由,比丘于不厭惡與厭惡處覺察厭惡?「願我對引生貪之物不生貪求,亦不對令人瞋惱者生瞋」——以此意念而如是覺知。

  

  以何因由,比丘于厭惡與不厭惡處覺察不厭惡?「願我不對令人瞋惱者生瞋,亦不對引生貪之物生貪求」——以此意念而如是覺知。

  

  以何因由,比丘回避厭惡與不厭惡,而住于舍、念與正知?「無論如何,無論何處,願我不對引生貪之物生貪求,不對令人瞋惱者生瞋,不因惑人之物而愚癡。」——以此意念而避免厭惡與不厭惡,住于舍、念與正知。(《增支部》5: 144)

  

  這五種主宰覺知的方法,在巴利語稱爲「聖神變」(ariya iddhi)[2],可將之解釋爲神聖的力量(noble power)、神聖的成就(noble success)或神聖的神力(noble magic);或換句話說,即是聖者的力量、成就或神力。

  

  就其圓滿性而言,如某些經典與注釋書所指出的,只有阿羅漢才如此勤奮不懈地修習。然而,如本經一開始所說,佛陀向一般的比丘衆——包含叁不善根仍然活躍的人,開示此種修法,其中佛陀認爲提起這種修行的動力,也正是諸根的根除。

  

  爲了應用這五種力量,經典與注釋書提出了以下的說明:(6)

  

  一、于喜愛中覺察厭惡,以身不淨觀遍滿可意的有情,對喜愛的無情物則運用無常觀。

  

  二、于厭惡中覺察喜愛,以慈心遍滿厭惡的有情,視厭惡的無情物爲四大種所成,但有情也應當以四大來隨觀。

  

  叁、同時于喜愛與厭惡中覺察厭惡,則同時運用不淨觀與無常觀;或者,若之前認爲某個有情很可愛,之後厭惡,現在則深惡痛絕,也是以不淨與無常觀之。(7)

  

  四、同時于厭惡與喜愛中覺察喜愛,則同時運用慈心遍滿與四界差別觀。或者,若先前討厭某個有情,之後喜愛,現在則深愛痛惜,也是要以慈心與四界差別觀之。

  

  五、同時避免兩者,則運用六種舍,即所謂:「當覺知(任何六境之一,包括法塵)時,他既不喜亦不憂,只是保持舍、念與正知。」他不貪求可意的所緣,不瞋恨不可意者,也不容許愚癡于失念處生起。他對六境保持「舍」,以六種不舍棄心的真實狀態的「舍」而莊嚴自身。

  

  這五種使用聖神變的方法有幾種應用方式。首先運用于禅修時,當好惡的有情、無情形象于心中顯現時,可藉由相反的念頭來降伏好惡的心,例如以慈心或界分別觀,直到驅散這些煩惱。

  

  第二、這些方法可應用在日常生活中遇突發情況,而必須快速産生並運用相抵作用的念頭時,但這樣的功夫需要警覺的心與事前的熟練。當我們遇到討厭的人,可以思惟他的優點,還有他與一般人的共通性——他們都有其缺點與苦。遇到外貌俊美的人時,可以在心中栩栩如生地想象其色身衰老的模樣。  

  

  這五種覺察的模式,在證得阿羅漢時臻于圓滿,展示了心能操控感受與情緒世界的最高點,他們顯示出一種狀態,那就是平常習慣固定地響應刺激感官的所緣,如今能由意志來決定。此修法不同于下面將提到的受隨觀(頁 70-72)。後者是如實地接受所經驗到的感受,僅單純地專注于其上,于「受」本身作短暫的停留,不容許它們繼續增長成貪或瞋的強烈反應。然而,在聖神變的方法中,禅修者並不視感受爲理所當然,他不接受感受所呈現的情況,他的反應是扭轉感受(模式1,2),平衡對于喜好或厭惡的反應(模式3,4),而後以舍念超越兩者。(模式 5)

  

  

  這五種模式因而組合成一種微妙的「轉化神力」,透過它們,能隨意轉變習慣性生起的苦樂感受,或以「舍」來取代,經曆這種訓練的心,事實上已通過了最嚴格的考驗。透過這樣的訓練,能增強對情緒反應的控製,內在也不受習慣與煩惱的影響。

  

  《念處經》(SatipaTThAna Sutta)說:「他無執無取而住」。這句話在經中所提到的每次修習後,重複地出現作爲結論。按照上述的觀察,在該經中談論受念住之後也有這句話,是十分有意義的。

  

  根據本經所說,增長聖神變的目的在于根除貪、瞋、癡,在經過如此徹底訓練後的心中,根本煩惱便無法找到得以滋長的沃土。這種修習同時也爲理解「受」相對且主觀的真實性,提供了經驗的基礎,這聖神變的五種模式,以令人信服的方式作出證明。提婆(Artadeva,公元二世紀)曾簡潔地表達「受」及其所激起情緒的相對性:

  

  同樣的事物激起一人的貪,另一人的瞋,又另一人的癡,如此可見感官所緣並無自性。(《四百論》8:177)

  

  能圓滿運用此聖神變的只有真正的聖者阿羅漢,他們具有掌控心的能力與意志力,實踐起來毫不費力。但在較低的層次,精進努力地修習這聖神變也有很大的益處,如本文在此所說明的,佛陀並沒有將修習聖神變局限于阿羅漢,而以下面的語詞開場:「這有益于比丘……」,我們或許可以加上:「不僅對比丘有益」。

  

  然而,事前修習正念(四念處)是不可或缺的,特別重要的是受念處,修習受念處可使人區別與「想」有關的「受」,以及該「受」稍後所引起的情緒反應。

  

  以念與觀斷除叁毒

  

  〔見斷〕

  

  比丘們! 什麼不能以身行、語言來斷除,卻能以智見來斷除?貪不能以身行、語言來斷除,卻能以智見來斷除。瞋不能以身行、語言來斷除,卻能以智見來斷除。癡不能以身行、語言來斷除,卻能以智見來斷除。(《增支部》10: 23)

  

  根據注釋書,「智見」意指解脫道中使得「道」生起的觀慧。依這樣的解釋,「斷除」一詞在此必須以其嚴格的意義——最終與完全的消除來了解,是由體證解脫道(入流等)而産生的功效。

  

  雖然如此,只要不斷地控製貪、瞋、癡所引發而外現的身行與語言,不斷削弱中的不善也會受到身行、語行的影響。

  

  「智見」一詞,或可用來強調專注觀察心識流中不善根存在與否的重要性,不斷地面對叁不善根,是在爲使人解脫的「觀」開拓一條道路。

  

  〔以心觀心〕

  

  比丘們!比丘如何以心觀心而住?

  

  比丘心有貪時,知心有貪;心無貪時,知心無貪;心有瞋時,知心有瞋;心無瞋時,知心無瞋;心有癡時,知心有癡;心無癡時,知心無癡……

  

  如是他以心觀心而住,或內,或外,或內外。他住于觀照心中的生法,住于觀心的滅法,或住于觀心的生滅法;或他在心中專注「有心」的程度,足以增長智慧與覺知,他住于舍離,不執取世間。(《中部 10》)

  

  〔超越「信」〕

  

  「比丘們!是否有方法可使比丘不求助于信,不求助于珍愛的看法、傳統、似是而非的推論,或偏好自己先前存在的見解;而能如是宣稱(阿羅漢的)究竟智慧:『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比丘們!是有這樣的方法,此法爲何?」

  

  「比丘們!比丘以眼見色,若生起貪、瞋、癡,他知道:『我有貪、瞋、癡。』若無貪、瞋、癡,他知道:『我沒有貪、瞋、癡。』」

  

  「再者,比丘們!比丘聞聲、嗅香、嘗味、覺觸或認知到法塵,若生起貪、瞋、癡,他知道:『我有貪、瞋、癡。』若無貪、瞋、癡,…

《以念與觀斷除不善根》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心的十六種染汙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