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破除渴愛、我慢、貪欲

  破除渴愛、我慢、貪欲

  

  《蛇經》之叁 ---- 偈頌的省思

  

  只有完全地根除煩惱,才能結束輪回 ---- 結束今生和來世,

  當煩惱連根拔除時,只留下一些空洞不實、不屬于自己的東西 ----「正如蛇蛻去舊皮」。

  解脫者甯靜地走入那條無迹的道路 ---- 涅槃。

  

  

  偈頌的結構

  

  《蛇經》的每一首偈頌都在複句提到:「舍斷今生和來世」,這與偈頌的第一句(原巴利經中則爲二句)所說的,舍去某些內在煩惱(態度、見解上的基本曲解)有關。

  

  這關連所隱含的意義是,只有在第一句提到的煩惱完全滅除(asesaM,滅盡無余)-如第二、叁、四頌中明確陳述的,才能處理煩惱中的這些對立。唯有完全滅除,才能連根拔除煩惱勝劣、粗細的外表,以及其明顯和潛藏的狀態。只要些微的煩惱未除,就足以讓對立的遊戲死灰複燃,並使偏激的觀點蘇醒。沒有一組對立中的成員,能排除對手所帶來的影響,並保持同樣的強弱程度。至于煩惱的程度、精神品質的評定與這些煩惱會導致投生何趣,在「勝」與「劣」之間不斷有起伏變動。

  

  只有完全地根除煩惱,才能結束輪回-結束今生和來世,結束只要煩惱繼續存在,就會不斷變動的「勝」與「劣」。當煩惱連根拔除時,即超越今生和來世,只留下一些空洞不實、不屬于自己的東西-「正如蛇蛻去舊皮」。

  

  省察偈頌

  

  〔忿怒〕

  

  一、一旦忿怒生起,

  他能將之調伏,

  如及時藥能減緩

  迅速蔓延的蛇毒,

  如是比丘舍斷今生和來世,

  如蛇蛻去舊皮。

  

  

  第一首偈頌把忿怒-強烈的生氣或盛怒,比喻爲被蛇咬後,在體內迅速蔓延的蛇毒。一般總將蛇(至少某些品種的蛇)視爲易怒的有毒生物。忿怒是瞋恨的結果,是一切邪惡和痛苦 (1) 的叁個強而有力的根源之一。

  

  「瞋恨」(dosa)一詞涵蓋一切的厭惡,從最弱的不喜歡到最強烈的暴怒。偈頌所用的巴利語 kodha,此處譯爲「忿怒」,實際上是遍及一切的反抗情緒。但因爲譬喻及其較溫和的形式,將在第六個偈頌-「忿恨」的項目下出現,所以我們選用最極端的一型-「忿怒」。

  

  佛陀說,在不善根裏,瞋恨「是十分邪惡,但(比較)容易克服的」(《增支部》3:68)。可能由于這兩個理由,瞋恨在此比其它偈頌中的各種煩惱還要先談到。瞋恨是大毒,比起叁不善根中的欲貪,會引發更大的危機,即直接落入非人行爲的深淵,並墮入惡道。

  

  另一方面,瞋恨比較容易克服,是因爲它造成內心的不愉快,與人希冀快樂的通性背道而馳。但只有對那些已經了解必須淨化內心,並願意努力的人而言,瞋恨才是「容易克服」的。至于對那些完全認同自己的嫌惡,或甚至想爲發脾氣找正當理由的人,瞋恨不只難以克服,還可能因而強化成爲易怒的個性。

  

  正如被蛇咬到需要緊急治療,以避免毒液快速擴散全身;同樣地,任何生起的忿怒都應當馬上抑止,以免爆發爲惡口、暴行等可能的嚴重後果。

  

  真正能治愈瞋恨的解毒劑,是由耐心、寬恕和同情所組成的慈心(mettA),但是除非心受過良好的訓練,否則在盛怒時,慈悲的想法很難立刻取代。盡管如此,心仍應立即踩煞車,並迅速抑製生氣的念頭 (2),如果不這麼做,可能會因爲不斷爆發的怒氣,而導致情況完全失控。

  

  這種暫時抑止忿怒的方法,與《中部》第二十經所提到,滅除不善想法的第五個方法相同 (3),也就是強烈地抑製忿怒。藉由如此堅定的抑製行爲,爭取時間讓心情平靜下來,以便仔細並平靜地面對情境。但這樣鎮壓下來的怒氣仍留有余燼,將來可能會爆發得更爲猛烈。因此,必須在當天找個安靜的時刻,用適當的方法完全消融怒氣。對于這點,佛法能夠提供許多的幫助。

  

  瞋恨和「貪」一樣,能使衆生牢牢地綁住彼此,它可能在「今生」或某個投生爲人的來世,成爲一種開端,而在生生世世中互相報複,拖累彼此。但是持久的瞋恨含藏著一定的危險,會將懷恨者導入悲慘的非人世界-「脫離了人界」;或是懷恨者將投生爲阿修羅-好戰、自傲且主張侵略的天神,其中的一些人似乎相繼地轉世爲人,成爲偉大的征服者和統治者。

  

  瞋恨與忿怒所激發的暴力巨浪與侵略的強力風暴,已經一次又一次地襲卷人類的曆史,並留下肆虐的痕迹。雖然同樣起因于不善根-瞋恨,但這些動亂卻展現出各種形式,如種族的、國家的、宗教的、階級仇恨與其它各種派系、政治上的狂熱。那些渴望成爲領導者的人早就明了,以共同的仇恨爲旗幟,比用分享的愛來號召人群更爲容易。這些領導者總是昧著良心利用他們的知識,以達成自己熾熱的野心與權力欲望的目的;甚至爲了發泄他人或自己無法消除的瞋恨,而利用幾百萬人作爲工具,或使他們成爲受害者。數不清的悲劇已如是發生,至今仍是如此,曆史課本與每天的日報即足以證明。如今人類面臨致命的危機-利用現代科技的暴力和侵略所導致的徹底毀滅,以及透過現代大衆媒體與狡猾的操控心思,造成瞋恨的氣氛四處擴散。

  

  所以,我們確實有充分的理由去抑止個人的忿怒,並協助社會降低忿怒。在今天的世界裏,我們再也不能把減少瞋恨和暴力的呼籲,當作是不切實際的說教而加以拒絕了。爲了個人與全人類,減少瞋恨現今已成爲我們身心的生存問題。

  

  然而,「在微小的錯誤中看到危險」,而且知道即使是微細但持久的怨恨,也可能成爲強烈的瞋恨與暴力的人,會認真努力地去除任何嫌惡的根源,如是成就第叁果-「不來」(anAgAmitA)的階段。在此階段,不再回到欲界的「此生」,並確保「來生」-色、無色界「有」的滅盡 (4)。

  

  若想快樂地生活,必須殺死忿怒;

  若想不再哭泣,必須殺死忿怒。

  殘殺怒氣及其毒源、

  興奮的頂點、致命的甜蜜-

  是聖人稱許的殺戮;

  爲了不再哭泣,必須將之滅除。(《相應部》11:21)

  

  

  

  〔貪欲〕

  

  二、他完全拔除貪欲,

  如潛入池中將蓮花連根拔起,

  如是比丘舍斷今生和來世,

  如蛇蛻去舊皮。

  

  此處將貪欲(rAga)比擬爲美的象征-蓮花。因爲蓮花的美,令人很容易忘記這使感官陶醉的迷人花朵,將很快枯萎並失去美麗的吸引力。但光是體解無常還不夠,只要貪著的力量持續,甚至還能增加其魅力,一再地讓人著迷,引起摘取貪欲之花的欲望。而欲望通常比尋求或獲得滿足的力量還持久,這正是貪欲招來痛苦與挫敗的方式之一。

  

  貪欲之根能快速地深植人心,它如毛發般微細的執著,與猛烈的情欲一樣難以除去,或更甚于此。因此佛陀說:「貪欲難以克服」,但在同樣的經文中,也說貪欲「是較小的不善」(或由字面上直接譯爲「比較不該受到責備」)(5)。貪欲是叁不善根之一,也是一種渴愛,是導致苦的基本因素,就這點來看,這段敘述顯得十分奇怪。然而,貪欲比瞋恨還較「不該受到責備」,是因爲滿足貪欲時沒有違背根本戒,也不會傷害到他人,例如享受美食,或在第叁戒許可的範圍內滿足性欲等。

  

  然而,不論是否爲戒條所容許,貪欲所展現出的一切形式仍然是不善的(akusala),因爲它們把人們鎖在業力的束縛上,而且必然導致痛苦。因此,對期盼完美純淨與究竟解脫的人來說,一切的貪欲,無論粗細,都是障礙。

  

  「所有的貪欲都在追求永恒」(尼采,Friedrich Nietzche),但卻無法得到。這是因爲就算貪欲本身可以持續不斷、不稍冷卻,其對象卻必然是短暫的。當所貪愛的對象消失-這是必然會有的情況;或無法得到時-這也是常有的情況,貪愛者便會感到苦。而且當他對所摯愛的人的欲望消褪或變化時,被愛者也會感到苦。

  

  貪愛涵括其所涉及的所有範疇,而表現爲渴愛、無止盡的需要,以及一向匮乏的狀態。這個渴愛是下一偈頌的重點。

  

  當欲望完全消失,甚至對色界或無色界的欲求也永遠消失時,在阿羅漢的階段,貪欲「完全斷除」。由于貪欲的滅盡,其不可避免的附帶品也會隨之消失,諸如無法滿足的挫敗、苦惱或絕望,以及因過度擁有而帶來的倦怠、厭煩或反感。使自已從貪欲中解脫的人,也解脫了吸引和排斥、喜歡和討厭的「兩邊」,同時也舍斷了今生和來世。

  

  〔渴愛〕

  

  叁、他完全斷除渴愛,

  使其湍急之流枯竭,

  如是比丘舍斷今生和來世,

  如蛇蛻去舊皮。

  

  渴愛(taNhA)是欲望的洪流,流過六道,從最低等的微生物,到沒有粗糙物質的微妙世界。渴愛有叁種:欲愛、有愛、無有愛。

  

  ◎欲愛

  

  在偈頌所說的洪流中,「欲愛」(kAma-taNhA)是一個強大的漩渦,將每件事物卷入其中。一切無窮無盡的渴愛,如同妄想得到滿足、實現的無底深淵,盡管它不斷地吸入欲求的對象,卻無法得到安適與平靜。這永遠饑渴的感官,就好像對食物的渴求一般,每天都渴望重新得到滿足:「感官是貪婪的食客」。

  

  每日滿足感官的習慣,讓我們産生害怕空虛的心理,我們害怕感官體驗留白,而且這種恐懼-害怕死亡的表現,成爲一股格外猛烈的力量,在每個感官的渴求背後維持邪惡與脅迫的力量。在莫裏哀(Moliere)[1] 與巴爾劄克(Balzac)[2] 所巧妙描述的老人身上,我們可以明顯地在病態的貪婪、狂熱的攫取與執取中,看到恐懼和欲望的合作關系。

  

  由于熾熱的空虛感及恒長的困乏感,驅使、逼迫著內心,使我們嘗試藉由膨脹自我來抑製這種痛苦的感覺,努力將「不是我的」或「外來的」納入自我;狂熱且貪得無餍地追逐感官…

《破除渴愛、我慢、貪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继续阅读 ▪ 無我與涅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