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舍斷今生來世,如蛇蛻舊皮

  舍斷今生來世,如蛇蛻舊皮

  

  《蛇經》之二 ---- 複句的省思

  

  

  藉由善加引導、不斷調適,我們學會平等地看待各種情況的兩邊-

  我們本性中的二元性與所面對的客觀環境。

  只有面對、了解生活經驗中對立的兩邊,我們才能征服、超越它們。

  

  蛇蛻皮的譬喻

  

  

  《蛇經》的複句:

  

  如是比丘舍斷今生和來世,

  如蛇蛻去舊皮。

  

  本經每一首偈頌的最後一行,都提到蛇蛻皮的譬喻,上座部古德的解釋如下:

  蛇依據以下四點蛻去舊皮:

  (一)遵循所屬物種的法則;

  (二)由于厭離;

  (叁)藉助支撐物;

  (四)努力。

  其中,(一)「所屬的物種」,即那些條狀的動物-蛇。蛇不會違反其物種的五種特性:出生、死亡、冬眠、同種交配與蛻去舊皮。因此,就蛻皮而言,蛇遵循的是本身的物種法則。

  (二)但在遵循物種法則的同時,也因爲厭惡舊皮而蛻皮。當身體的一半已經和舊皮分離,而另一半仍然附著時,蛇會感到厭惡。

  (叁)在這種厭惡的心態下,蛇會將身體支撐在一塊木頭、樹根或石頭上,並且-

  (四)努力地使出全力;蛇將尾巴纏繞在支撐物上,用力地呼氣,並且擴張傘狀的頸部,而將舊皮完全蛻去,然後自由地到牠想去的地方。

  蛇的蛻皮與比丘十分相似。比丘所屬的「物種法則」就是戒律,他一方面持戒清淨,一方面看見當中的苦,(由于種種對立沖突)形成自己與他人的存在,而這存在會産生苦,因而對「今生和來世」的「舊皮」感到厭離,並尋求善知識(有智慧的老師與禅師)的協助,于是藉由道支-正精進,而發揮自己最大的力量。將白天和晚上分成六等分:白晝時,他經行或禅坐,遠離障礙的事物而淨化自心;初夜、後夜亦複如是;中夜時分才躺下休息,如此地努力奮鬥。如同蛇彎曲尾巴,他則結跏趺坐;如蛇用力地呼氣,比丘則提起他所有努力不懈的力量;如蛇擴張傘狀的頸部,比丘致力于增長自己的內觀;如蛇蛻去舊皮,比丘舍棄今生和來世。如今,他卸下重擔,進入五蘊無余的涅槃界(anupAdisesa-nibbAnadhAtu)。(《經集注》)

  

  

  蛇遵循所屬的「物種法則」,丟棄已成爲負擔的東西-舊皮,牠十分欣然地蛻去舊皮,如此一來,終于可以堅決地、毫無負擔地走上自由之路(yogakkhema)[1]。比丘每天修行舍離-長久以來,早就了解實際上不屬于「自我」的事物,而降低「自我」與世界的束縛,緊縛的執取會愈來愈放松,直到像蛇毫不費力地脫落了舊皮一樣。正如佛陀所說的譬喻:斧頭的柄會因不斷地使用而耗損;就好比最堅牢的纜繩一直受風吹、雨打、日曬,也會變得十分脆弱,最後終將斷裂。因此,即使渴愛與無明的束縛曾如此牢不可破,也會因不斷地舍棄、放下,而變得脆弱不堪,終有一天會完全地自心中脫落。

  

  采取這種「蛻皮」的方式,不用「強力違抗本性」,這是一種自然成長的過程,正如舊皮不再附著蛇身,「自我」也不再成爲執著的對象。只有以這方式,人才能征服深植于內心的強烈沖動與虛妄見解。

  

  在究竟解脫的行動中,任何尚未自現有的身心結構脫離,或僅是稍有連接的東西,都不必強力破除。因爲空虛的外殼只需要強壯肌肉最後的一絲努力,就能將長久以來隱藏于身心、想象出來的空洞「自我」概念搖落下來。

  

  如今呈現在禅坐者雙腿前-如蛇舊皮般的,是一堆無生命、細長又充滿皺紋的思想結構,這驕傲又不實在的想法-「我」和「我所」,一度被認爲能散發美麗的迷人豐采。如今這種錯覺不再出現,而新的「概念的皮」已然成長,雖然這個語詞並不完美,但不再染上我慢、渴愛與邪見的虛妄色彩,能如實地看待身心,不再錯誤地理解,或期待身心所不能給予的永恒安樂。他已丟棄了多麼大的憂惱、恐懼、挫敗和渴愛不已的包袱!人若能蛻去對不屬于自我事物的執著,心就會變得多麼輕松自在!

  

  真正必須蛻去的,是根源于自我錯覺的執取。在完全舍斷之前,這自我的錯覺憑借著叁股強烈的力量-我慢、渴愛與邪見,緊附于身心,這叁股力量同時也滋養著自我的錯覺。即使在理智上與自我有關的邪見已破,但另外兩者-我慢和渴愛的力量,也會大到足以用虛妄的自我,對身心(或身心的某些特色)産生認同。

  

  這個認同必須在叁階段中完全滅除,直到將身心視爲如佛陀在祇陀林中揀起的枯葉般,不屬于自己。當時佛陀問比丘們,這些樹葉是他們自己或是他們的財産?比丘們回答:「這些樹葉當然不是我們,也不屬于我們。」佛陀于是說:「所以,比丘們!舍棄不屬于你們的東西!舍棄一切對色、受、想、行、識的執取。」(《中部》22)(1)。

  

  放棄一些與我們明顯無關或無意義的東西,如那些枯葉或任何生活中無關緊要的瑣碎事物,這當然容易;但放棄心愛的東西或深愛的人,則比較困難;然而,舍離身體與感官的欲樂、好惡,以及思想的知性之樂、根深柢固的習氣與習慣,舍離所有本能地、毫不思索地視爲「我們自己的」事物,這才是最困難的。

  

  這一切構成「自己」的要素,都明顯地在變化,有時變化得迅速且徹底,有時甚至將我們的好惡、習慣與思想,都作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但我們仍繼續由衷地將這些新的心境視爲「自己」,彷佛是從前的那個自我一般。自我的錯覺如此地頑強,也因而難以破除。

  

  然而,佛陀也爲這最艱苦的任務囑咐我們:

  

  放棄不屬于你的東西!那些是不屬于你的呢?色不是你的,放棄它!你因此會得到利益和快樂。受、想、行、識不是你的,放棄它們!你因此會得到利益和快樂。

  

  

  在此,我們必須記得,要舍棄的是對五蘊的執著,而且必須一步步慢慢來。我們無須期待習慣性的好惡、知性之樂與欲望會突然消失,也不能、不該用暴力來摧毀。這表面上堅固且明顯的個性,已吸收物質與精神的滋養而逐漸完備,一天之中,它們無數次地用心接近我們想要的物質與精神對象,一次又一次,我們將這些對象當作是「自己」,並深信它們就是我們自己。

  

  蛇蛻皮的譬喻,有助于停止錯誤的認知

  

  這一連串累積執著與自我認同的過程,如今必須用舍離的漸進方式來逆向操作,藉由消解或停止那些錯誤的認知來達成。佛陀的教示主要是幫助我們逐漸地舍離,而能正確地生活與思考。蛇蛻皮的譬喻,就是其中的一項協助,若以這角度來看,這個譬喻可以教導我們許多事情,當中某些深思的方式,對我們也有所幫助。

  

  〔觀想身體的皮膚如蛇丟棄的舊皮〕

  

  一、看著包裹我們身體的皮膚,是如此堅實細密,健康地存在著,溫熱的血液在皮下搏動。現在想象它靜置在面前,空洞且松軟,像蛇丟棄的舊皮一樣。藉由這種方式,你可以觀叁十二分身中的皮膚,這是一種佛陀所推薦的禅修法 (2)。當它栩栩如生地在心中映現時,有助于疏遠並舍離對色身的執著。

  

  〔對正確的舍離不感後悔,如蛇不爲失去舊皮而悲傷〕

  

  二、蛇在蛻皮時,會毫不猶豫地實踐生物學的「物種法則」;對于真實的正見認爲需要放棄的行爲,比丘也毫無躊躇或逃避地斷然舍棄,正如蛇不會爲失去的舊皮悲傷。因此,當舍棄看來已毫無價值與實體的東西,並用新的、更美的東西-舍棄的快樂來替代,而獲得自由的狂喜、內觀的寂靜、心靈淨化與平靜的光輝,這時,對正確的舍離便不會感到後悔。這種由新的體驗所漸漸增強的力量,會使通往究竟解脫的道路愈來愈清晰。

  

  〔對殘存的執取與煩惱感到厭離,如蛇對未脫的舊皮感到厭惡〕

  

  叁、根據我們所引用的注釋,當舊皮尚未完全蛻去,還有一部分附著于身體時,蛇會對牠的舊皮感到厭惡。同樣地,佛弟子對殘存的執著、煩惱也感到厭離,因而迫切地想要究竟解脫。這種厭離象征他在「舍離」方面的進步,而進步的原動力,是來自于日益覺悟到未除去的煩惱所蘊藏的過患-對自他的過患。

  

  一旦看到這些過患:整個人類的悲劇-輪回的困境,他的痛苦將不斷增加;而當他內心修持與持戒清淨愈進步時,對修行和持戒的障礙就會愈嫌惡。因此,佛陀勸告他的兒子羅喉羅:

  

  增強你心中的厭離。(《經集》340 頌)

  

  佛典經常提到「厭離」(nibbidA),視其爲邁向完全舍離的助力及階段之一。對禅修者而言,當對存有的諸行感到無喜無樂,並覺知到輪回的過患與悲哀時,八觀智中的厭離隨觀智便相應生起。在難以計數的經文中,佛陀說當弟子親見身心的組成分子爲無常、苦、無我時,會生起厭惡,由于厭惡而離貪,由于離貪而解脫。八支聖道之所以受到贊揚,即是由于它導向徹底的厭離世間,導向離貪、滅盡、寂止、通智、正覺、涅槃。當內觀加深、加強時,此處所稱的「厭離」,即會失去其瞋恨與厭惡的強烈情緒色彩,而變爲疏離,並遠離世間與自己殘留的煩惱。(3)

  

  〔運用善知識的支持,如蛇用石頭或樹根支撐,努力舍棄舊皮〕

  

  四、正如蛇用石頭或樹根支撐,努力地舍棄舊皮;同樣地,古德說,精進的弟子在努力朝向究竟解脫上,應當善用善知識的協助。善知識所給予警戒的關照、明智的忠告與使人振奮的典範,對如此艱苦的工作-使自己從情欲、易受誘惑與頑強的習慣等的沈重負擔中,獲得解脫-將提供決定性的幫助。

  

  佛陀時常強調並贊歎善知識的價值。盡力侍奉佛陀的阿難尊者有次談到,成就梵行有「一半」需靠善知識的力量,並認爲自己已恰如其分地贊歎其價值。佛陀回答說:

  

  別這麼說,阿難!別這麼說。完整梵行都有賴于善知識、善友朋的提攜。(《相應部》45.2)

  

  善知識的道理適用于比丘的精神生…

《舍斷今生來世,如蛇蛻舊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