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智慧的語言(韋布尊者)

  智慧的語言

  緬甸 韋布尊者 (Venerable Webu Sayadaw)--蔡文熙 譯

  譯者按:韋布尊者(Webu Sayadaw,U Kumara, 1896-1977)生于上緬甸,剃度出家後,心儀佛陀教法中的實踐面,與緬甸佛教側重論疏的傳統,大相徑庭。1927年,年僅叁十一歲,便開始弘揚佛陀的直觀的法門,足迹遍及全緬各地,五十年如一日,不曾間斷,是當代緬甸佛教中,獨樹一格的禅師。1953年,韋布大師前往烏巴慶(U Ba Khin)居士所創設的仰光國際禅修道場教授禅法。當時,烏巴慶已聞名國際,推動禅修活動不遺余力,1965年6月,烏巴慶前往韋布大師駐錫在上緬甸的禅修中心,接受韋布大師剃度,短期出家一周,兩人亦師亦友的交往,蔚爲美談。

  韋布大師以戒定慧叁學來含攝八正道、叁十七道品乃至叁藏經文。不過,他甚少著述,在精不在多,禅風直樸,強調常坐不臥的苦行,以及從呼吸與鼻端的觸,作爲入手處。以下的教法是韋布大師在五十年的教學中,幾乎是每次說法都會說的法要,它提供實在、簡單、清晰、可了解和可實踐的法要。

   大家受戒之後,就要護持戒律!一旦你遵守戒律,所有的願望將會圓滿實現,並且立刻帶給你快樂,直到未來。 在這一世的生命中,除了佛陀的法語,沒有任可事物可以帶來平安與幸福,既使在未來世的輪回中,也是一樣的。佛陀的法語具體表現在經律論叁藏當中,可是,叁藏的卷帙浩瀚,我們必須從中截取精華;叁藏的核心內容是叁十七道品,叁十七道品的要義是八正道,八正道的精髓是叁學,叁學的本質是至上的法。

   叁學,就是增上戒學,增上定(心)學,增上慧學。

   當修行人全心專注在「色」與「名」,就不會産生身體與言語上的惡行,這就是增上戒學。

   當增上戒學開發了,心靈會變得專注、甯靜。這就是增上定學。

   當增上定學開發了,修行人就會洞見「色」與「名」的自性。在這種觀照下,「色」與「名」會經曆無止盡的變化現象。這種無止盡的變化過程超越了任何天神或梵天的控製。修行人一旦證知了變化與止息的過程,就已經達到增上慧學。

   對一般人而言,最明顯的現象是呼吸的過程。鼻子是身體很敏感的部位,吸入與呼出都會接觸到鼻孔。

  鼻孔是鼻子中很靈敏的地方,乃是吸入、呼出的必經之地。換言之,風息(律動的原因)與鼻孔接觸,就産生「受」的知覺。風息與鼻孔合稱爲「色」,「名」則是證知「受」的知覺。一般人很少體會到什麼是「色」與「名」,因此,要全心專注在鼻孔上,覺知吸入與呼出的過程。在吸入呼出上,保持正念,貪、瞋、癡就沒有機會生起。貪、瞋、癡的火焰會自行熄滅,因而帶來心靈的沈靜與平安。

   在「觸」生起之前,我們不會覺知到「受」。「觸」一旦止息了,「受」的覺知也會消失。修行人必須密切觀照任何生起的「觸」。這就是所謂的當下即是。

   持續地專注當下!如果修行人能夠一天二十四小時,專心致志,果報會現前的。

   如果修行沒有辦法持續專注每一剎那所生起的現象,他就沒有辦法加以觀照,因而陷入負債的境地。

   如果修行全心專注在呼吸與鼻的「觸」上,他就會了解到,一切事物只是「色」與「名」,其余的,都不存在。除了「色」與「名」,「我」、「他」、「你」都消失了,沒有自我,沒有男人、沒有女人。修行人將會自證到佛陀的法教就是真理,至真至實;他不需要再向別人求道。覺知到風息與鼻端的「觸」就是這樣生起的,如此一來,就會證知到並沒有所謂的「自我」或者「靈魂」。

   在這種覺知的剎那,修行人的智見,了了分明。這就是所謂的正見。除了「色」與「名」,一切都不存在了。這就是所謂的「名色隨觀智」(nama-rupa-pariccheda-bana,心靈與身體的分析智識)。

  持續不斷地默觀,可以消除掉「自我」的概念,並且,生起一種清澈的了悟。這種利益就是頓悟的果報。不要認爲這樣地默觀會孤陋寡聞,也不會産生利益。只有在佛陀的這種教法中,才會獲得這些利益。在修行中,放下食物等生活必需品罷!努力開發直觀的智慧,就會達到「道智」(magga-nana)、「果智」(phala-nana),最後在涅槃中止息。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