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谛與五蘊
佛法第一看的是色。第二心。第叁感受,苦、樂、不苦不樂的感覺。第四,四聖谛,爲什麼從苦說起?因爲我們記得牢的統統是苦的,大部份是煩惱的東西,所以佛法要解決的以苦爲首。第五,五蘊,色、受、想、行、識。
四聖谛是苦、集、滅、道。爲什麼我們要說苦集滅道而不說樂集滅道?因爲人對于煩惱、苦、難過的事物記得較牢固,甚至記憶一輩子,樂的事物較快忘記。感覺存在的東西都是苦的,它占據著心裏,所以是苦的。有了苦,集是怎麼産生的,現在不要馬上去處理這個問題,將所有苦、壓力、煩惱,一切不好的東西先清楚知道一下,檢查一下這些東西是從哪裏來的,何時産生的?一直到知道原因了,再慢慢去處理。如果是已經好久了,不曉得是什麼時候的東西,還是存在的,原因知道,苦還是存在,有個辦法用八正道可以解決。
五蘊是苦,我們身體上有五個東西,色、受、想、行、識,「色」是形式、樣子。「受」是感受,有眼的感受,耳、鼻、舌、身的感受,過去的、未來的很多感受。佛法裏受有一百110種的受。我們身體裏面有八種的苦,這八種苦包括世界上所有一切的苦。心理學家比不上你,因爲你可以接觸110種的受。「想」是心理照相(取像)的意思,「記憶」最接近原來的意思,因爲有受的關系,把好的、壞的都記憶起來,而且大部份能記的東西都是苦的。「行」是造作的意思,造出來的記憶起來之後,確定又有造作出來的意思。「識」這是比較深的東西,像是阿賴耶識有警覺性的。這東西被蓋起來,所以我們很少接觸到識,我們心理警覺性愈接觸到愈會輕松。識有眼識,耳、鼻、舌、身、意識,識是知道。眼睛知道是眼識,耳朵知道是耳識,如果我們靠這個識的話,比較會清楚。一般人以形式(外相)來確定苦,沒有受、想、行,只用外表看的,雖可確定但較不一樣,外表看起來喜愛的人,感受不一定會喜歡。
想有好多種,行、識也有好多種,如何解釋?自己慢慢去讀較好,我們可以把身體當作一本課本,不要讀外面,原來的東西都是假裝的,肉體當課本,整本書都在這裏,奧妙的東西都在肉體裏面,快樂的東西都在肉體裏,其它的書都比不上我們的肉體,這些書都是人創造的。像計算機雖然什麼都有,但還是人創造的,不能與肉體比較,計算機的儲存是有限的,人腦的記憶是無限的無固定的。比起地球上所有計算機,我們的腦筋真是偉大。人的細胞能量非常大,靜坐的人向內看生命力非常偉大,真不簡單。
我們今天一點點認識六根,身體裏哪一根用最多?眼根。眼根用得多,會累,所以晚上睡覺要閉起眼睛,眼睛開著會累,耳朵鼻子較不累,想的也較不累。眼根消耗能量爲80 %,所以我們看東西時眼皮要一眨一眨的,不能一直瞪著,看人時不得超過叁秒,否則就不禮貌。看東西也不能超過五秒,從眼根進來的念頭較多,而且不容易忘記,聽的馬上會忘記。眼睛看的多,欲望、煩惱也較多,所以靜坐時閉著眼睛,煩惱比較少。靜坐閉起眼睛時,內心還一直想象(幻想),爲什麼?
我們人坐在這裏閉著眼睛,還能很清楚的「看到」家裏的整個房間,因爲眼根有這些的印象,這是「想」。
問:呼吸是不是愈長愈深愈好?答:呼吸自然最好。吸氣吐氣愈長身心愈能安靜。一般未靜坐的人,如在親人死亡時才容易注意到呼吸,因爲已經産生問題了。即使沒有察覺,肉體也會知道必需輕松而自動的調整呼吸了。
問:吸氣吐氣時要用力嗎?答:不要用力,自然就好,如果身體有毛病,吸吐氣可稍長稍深一些,但不必太深。
問:靜坐時,開始的15~20分鍾,吸氣吐氣較粗,20分鍾以後漸慢漸細,心是否較能平靜下來?答:對。靜坐時吸、吐氣有兩種: A粗。 B細。呼吸不只鼻子而已,全身肉體都可呼吸,愈深的話,每個器官及手腳也能吸、吐氣,而且影響到每一個細胞。身體不好時,吸氣吐氣也不正常,但可以調整,快調慢、慢調快。平時則宜保持自然。手腳會動來動去是因爲氣的關系,科學以爲氣只到肺部,靜坐能感覺到氣在全身跑來跑去,清清楚楚的使身心輕松、安靜、喜悅、涼快。身體輕得好像會飛那樣,非常舒服,甚至科學找不到的「心 」,靜坐可以看到。
我住在臺南市開元寺,今天因爲下雨的關系,非常涼快,所以我多睡了一個鍾頭,共睡7小時,這樣子的睡眠好像在家人一樣,稍久一些。下雨後的空氣很新鮮,灰塵少,花草樹木看來綠油油的,感覺很舒服很快樂,真是一大享受。大約一個月前,我臥室外有只麻雀在屋檐下築了一個鳥窩,並在那兒生了兩只小鳥,我每天看著牠們成長。今天我將離開開元寺的時候,在走廊煮咖啡喝,看見母鳥帶著食物(小蟲)回來,我很用心地聽牠們對話。母鳥銜著小蟲到旁邊樹上似乎對著小鳥喊:「飛過來呀!快飛過來吃東西呀!」兩只小鳥顯然非常膽怯,始終不敢展翅飛離鳥窩一步。沒辦法,母鳥只好飛回原處陪著牠們在樹上走來走去,我看得出來牠們很快樂的樣子。人類和鳥禽的感情都是一樣的。有一天小鳥能獨立了,牠們將會離開鳥窩不再回來,永遠不回來,等于是我們大學畢業了不再回學校讀書一樣。鳥窩像我們的肉體,哪一天躺下去了就不再回來,因爲這具肉體已經不堪使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