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智見清淨
智見清淨是開始以涅槃爲所緣,所以稱爲智見清淨。
1:種姓智是超越凡夫種姓入于聖者種姓的智,它繼隨順智之後,開始以涅槃爲所緣,但不能去那覆蓋谛理的黑暗,猶如已站在河的彼岸而手還捉住捉住繩子。所以是在凡夫與聖者的交界,因此既非屬于世間的行道智見清淨,亦非屬于智見清淨。但仍不是道智本身,屬于觀之流吊在繩子,手持繩子站在彼岸上。
2:四道智。
2.1:初道智。
2.1.1:初道智就是須陀洹道智。須陀洹的字義就是入流,須陀洹智就是入于聖流的。
種姓智已緣涅槃但不能摧毀貪著輪回的苦,初道智就是既緣涅槃又離一切諸行的苦。初道智無間斷地直接給與的果即是初果智。初道智己斷叁結,破生死根本的我見,斷戒禁取(執取一些無意義的戒或禁忌),斷疑(對叁寶的疑)。成就初果的聖者最多只經七番在人天的輪回,必然滅盡于苦。入流的聖者必然滅盡苦,就像樹根己斷,不能再吸取養分,只剩過去業所造成的苦,終將枯死。果智之後可以返照智作五項觀察,(1)由此道得來的道智,(2)曾獲的功德的果智,(3)以之爲所緣的涅槃,(4)已斷舍的煩惱,(5)未斷舍的煩惱。
2.1.2:解脫證果的過程。始于行舍智,經隨順智、種姓智的過程,悟入道智,證果智,行返照智,這是解脫開悟的過程,四道智都共同經過。但阿羅漢的返照智不觀察未斷的煩惱。
2.2:二道智就是斯陀含道智。斯陀含的字義就是一來,證斯陀含智的證者最多經一往來人天的輪回,就滅盡苦。修二道智的方法同于初道智,觀諸行無常苦無我,修行舍智,經隨順智種姓智,之後生起斯陀含道,無間證得二果智。二道智即薄貪欲與瞋恚,一往人天即滅盡于苦。
2.3:叁道智就是阿那含智。阿那含的字義就是不來,證阿那含智即是不再來欲界,已是離欲上升于色無色界。修叁道智的方法同于初道智的過程,叁道智無間地證得叁果智。叁道智斷欲貪與瞋慧,滅盡五下分結(身見、戒禁取、疑、欲貪、瞋)。
2.4:四道智就是阿羅漢智。阿羅漢的意思就是滅煩惱賊,證阿羅智即是滅盡一切煩惱。修阿羅漢智的方法同于初道智,四道智無間地證得四果智,己滅五上分結(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最後的死心向世間微笑,即不再于叁世界受生,所以說是不生,也就不滅于世間,換言之是入于不生不滅的涅槃。
3:四道智的威力。四道智除了上述共經的解脫過程,也共有四種威力。
3.1:圓滿叁十七菩提分,而隨順智只是隨順菩提分。叁十七菩提分是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
3.2:止觀等持。四道智都是止觀均等,止是以滅爲所緣而不散亂,觀也是以滅爲所緣而離煩惱與諸蘊,也就是定慧均等。而修世間定的階段,止的力量強;修無常隨觀等的階段,觀的力量強。
3.3:四道智各斷其應斷的諸法。
3.4:現觀四聖谛。四道智生起的剎那即同時現觀四聖谛,知苦、斷集、證滅、修道,如燈火的同一剎那有四種作用,燃燒燈蕊、破除黑暗、發光、消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