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項:八十九心的十四作用
八十九心有十四種作用,換言之,八十九心可分屬于十四作用。它們的關系可以整理成表叁。以下依表叁的次第解釋十四作用,各作用有那些心,參見表叁。
表叁:八十九心的十四作用(NOTE:待補)
〔1〕 結生:連結新生與前生。
〔2〕 有分:結生心入胎息滅之後,接著即是有分。有分識如同生命流,
保持個體生命的相續。
〔3〕 轉向:
當對像擊觸六根,有分受到波動,波動滅後猶如有分斷絕,接著轉向于對像,這就是轉向。有五門轉向和意門轉向。這是認識過程的開始,認識過程包括3-13這十一種作用。
〔4〕 見、
〔5〕 聞、
〔6〕 嗅、
〔7〕 嘗、
〔8〕 觸:前五識作用經驗到感覺與料。
〔9〕 領受:領受前五識感覺到的對像。
〔10〕推度:推度所領受的境,調察、推論、度量之。
〔11〕確定:
確定所推度的境,確定、定義、決定之。9-11這叁種作用只發生于五門轉向的路徑上,不發生于意門轉向的路徑上。3-11這八種作用都是由無因心的活動,也就是這階段還沒有決定善惡,只有苦樂等感受。下一種速行作用就開始決定善惡。
〔12〕速行:
心快速地行于前一對象上。
五門轉向的路徑,速行心有二十九心,心包括八個欲界善心(1-8)、十二個欲界不善心(22-23)、九欲界唯作心(72-80)。意門轉向的路徑,不經曆4-11的八種作用。若屬欲界的意門轉向,接著就是同于五門轉向的二十九欲界心的速行作用。若屬種性心,色界的有十心,五善(9-13)和五唯作(81-85);無色界的有八心,四善(14-17)和四唯作(86-89);出世間的有八心,四道心(18-21)和四果心(66-69)。
〔13〕彼所緣:
在速行之後,也就是注明速行的對像。彼所緣是認識過程的結束,之後又回到轉向作用,開始另一次的認識過程。
〔14〕死:
一生的有分結束,就是一般的死亡。在彼所緣之後,如果又回到新一次的認識過程,過去有分、有分波動,…就不是死。從死之後再結生,有分,…死。有情就是以這十四種作用在叁界中輪回不斷。
只有阿羅漢在死心滅時,即出離叁界。
十四種作用的四到八是五識作用,若識爲一作用,則成十階段。中國傳統佛教有所謂「上座部立九心輪」,就是對十四作用的誤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