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結語
1:定學在整體清淨道的地位。曾試著修定的人都會同意,修定必須持守淨戒,有和善的人際關系爲基礎。成就定只是世間的功德,切莫因爲或淺或深的定境而自得自樂,迷失方向。進一步修觀,成就智慧才能解除煩惱,這將于慧學教導。
2:四十種業處與定的關系。這四十種方法都可以修成近行定,叁十種可以達到安止定,不得安止定的十種是前七種隨念、第十種隨念、食厭想、四界差別。只有四種可以達到無色界定,即是四無色。
3:業處與止觀之關系。
3.1:這四十種方法中叁十八種純爲修止(奢摩他)的方法,只可以成就定,十遍,十不淨,九種隨念(除了第九出入息念),四無量心,四無色,食厭想。這叁十八種業處所成就的定境都是觀想所成的。它是在修定,因爲是集中心于所觀想的對象上;它不是修觀,因爲不是正觀如實存在的名色的變化生滅。
3.2:由于修定的妙善與各種超越常情的經驗,易于誤認修止爲修慧,這是古今共有的。例如,修十遍成就,得定時,一色遍一切處,往返沒有邊際;有誤認爲是如實觀的色不生、色不滅。又如屬于白遍的月輪觀,有誤認爲是自性清淨心。又像十不淨的青瘀相成就,境隨心轉,境由心現,有誤認爲就是如實的世界。十不淨的白骨相,定境成就,轉爲淨想,觀想白骨流光;有進一步誤認爲自身莊嚴清淨,或生起淨土的妙相,誤認定境觀想的理想世界爲佛身、淨土。又如,修佛隨念而不知以隨念佛功德爲主,重于稱名,著實可惜。即使以觀佛相的觀想念佛,其方法同于修十遍的觀想,成就的定境也都是觀想而成;有誤認爲是真佛現前,甚而說自心是佛,再推爲我就是佛則是慢心的表現。不知定學,竟誤以爲就是解脫,甚而自以爲是佛,那就太離譜了。這些人,就像迷樂于清淨道旁的美麗田野,贊歎土地上的花果之甘甜、佛像之莊嚴雄偉,有的還沾沾自喜。棄舍定境的美妙,修觀斷除身心的苦,則如看到真正目標的人,繼續走向涅槃城。
3.3:其余二種可開展爲修毗缽舍那觀。四界差別是修觀的業處,可以滅除我想。出入息念修的十六特勝,前四特勝(第一種四法)有七妙門的階段,觀察開始的後四階段屬于修觀。第五至十二特勝(第二、叁種四法)可轉爲修觀,第十叁至十六(第四種四法)純依修觀。
4:修止如何轉爲修觀?修觀不是在假想定境上任運定境。在假想的對象上下功夫都只是想蘊的強化,是自心的作用,唯只是心識的顯現。轉成修觀有兩個必要條件。
(1)運作方法的改變。觀是分析、抉擇、切入事物真相的方式;而修止是以心來憶念想念業處,藉所想取的特定內容來集中心,心的集中則更強化觀想的清晰明淨,漸至于定。
(2)業處的轉變。修觀的對像是如實存在的諸法,五蘊按它們自己的樣子如實生滅,只是觀察而不是觀察者。修定的所緣是心力觀想的內容。例如念息法,安住明了呼吸,這是修定。轉而修觀,觀察息的各種樣相,息就是四大的聚合變化,息沒有固定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