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推薦序▪P2

  ..續本文上一頁們不想要脫離苦,原因在于我們根本就不想看苦。因爲我們不想看苦,所以不能認知苦,當然就不想脫離苦了。阿姜查用了一個比喻:一個人在袋子裏面抓摸,但是他不曉得袋子裏是魚還是蛇,他不知道、也不想看清楚袋裏的東西,如果他看到袋裏蛇的模樣,一定會把手放掉,但他沒看見也不想看,才會把手伸進袋裏抓摸。我們的煩惱與痛苦也是一樣被放在遮蔽的袋子裏,如果我們不願意看,就會被煩惱之蛇所侵害。唯有擁有能夠辨識生活中苦之蛇的智慧,我們也才會産生動力,想要尋找到可以脫離苦的方法和機會,讓心獲得真正的平靜。因此,戒、定、慧叁學須以慧爲發動的開始。

  (戒——修行者的保護衣

  阿姜查認爲,知道苦的因果循環是讓我們願意修持戒律的根本動力。而這些戒律的目的,並不是要控製或形塑我們,而是要讓我們保持醒覺,在保持覺察力的增長上去持守這個戒律。所以,犯戒是非關道德的懲罰,而是顯示自己的正念還不夠強,才會犯戒。持戒,是幫我們在提升內心的專注力與智慧的開發上,建築一道保護牆。唯有對自我內在的有限性能有所覺察,我們才會意識到需要持戒,以保護自己的生活和世界。阿姜查認爲這樣的了解就是智慧的發揮,而不在于以這樣的規則、規矩,來要求別人或環境,而是從這些規矩裏檢驗和提醒自己,如何讓己的覺察力與正念能夠持續。

  (定——培養專注平靜的心

  追求內心的平靜,關鍵不在于要有很好的老師,也不在于一定要到特定的地方去,重要的是要懂得訓練自己的心。訓練我們的心能夠找到合適的修行的場所,也就是所謂的「業處」。

  基本上,阿姜查所提出來的是南傳佛教一脈的方法,先從觀息開始,再從觀息到觀身,然後觀察五蘊,再到觀察五蘊的苦無常,進而産生厭離。他的觀息方法有個很大的特色,分爲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先把整個息從鼻端進入到身體,到胸部、腹部,同時仔細觀察從吸進來到吐出去的每個曆程。等到這叁個點讓我們注意力安定下來時,第二個階段就是把這叁個點放下,然後單以氣息在鼻端或上嘴唇的出入做爲觀察對象,之後才把正念建立在鼻端呼吸的出入。在這過程最重要的關鍵就是放松,接著觀察叁十二分身髪毛爪指甲等。這個南傳的觀身念處的方法,能夠破除我們習慣性地認爲身體是「我」的、要保持健康、很害怕受到任何損害的執著,尤其能夠看清我們身體是四大組成,沒有一個「我」存在。

  觀察身體的叁十二分身有個好處,對修行過程中身體因修行而産生的疲勞、對天氣的熱或冷等,會有內在力量能夠忍受。這樣將有助我們在禅修過程中敢于挑戰自己,而讓自己的心力可以引導培養專注力。培養專注力的目的是讓心能夠平靜和安定,之後才有能力進一步觀察覺知的心。

  (戒、定、慧相互關聯,互爲因果

  在這個觀心過程裏,我覺得最難的,就是它不斷重複提醒我們在觀照自己的心時,不管是什麼念頭、感受,都得直接面對它們,去看這些痛苦或快樂是怎麼生起的,更要去觀這些痛苦或快樂生起的根源是什麼。在觀的過程中,不管念頭是什麼,覺知的心若是清淨,就可以清楚覺察這些念頭所引起的感受與反應,念頭只是進來然後就離開,心卻不會被這些喜惡情緒帶著跑。阿姜查以蜘蛛與蛛網來比喻:蜘蛛結好網以後,就在這個網的中心伺候著,當蟲子闖進來,就像煩惱進入,這時蜘蛛就離開網中心去抓這只進來的蟲,然後又回到網的中心。

  整個阿姜查的指導就在智慧,關鍵還是在于我們去覺知自己的心,對于所接觸任何狀態不執著,可是也不逃避,而是去直接觀察。他又用一個很有趣的比喻,說痛苦煩惱都有它們的家,貪有它的家,煩惱、瞋惱也都有它們的家,你就是觀察它們,然後讓它慢慢回到它各自的家。他用這樣的比喻是要告訴我們,對待煩惱不是去討論應不應該有煩惱,而是能夠清清楚楚的看著煩惱來了,讓煩惱自己回家去,始終保持做「自己做主人」這般的清明。

  我們的內心若有這樣的平穩力與覺照力,就是真的定力和智慧。由于定力和智慧的增強,也會進一步地支持與強化戒行。戒、定、慧是互相關聯互爲因果的,絕不只是單一命題,或者只是階梯式的次第。戒、定、慧叁者相輔相成的關系,在阿姜查這麼有修爲的禅師的解說下,讓我們看出那是一個立體且互動的修行曆程。

  (持續精進需要慧力

  在第叁部「慧」篇裏,阿姜查告訴我們如何持續地保持精進。禅師比較著重的幾個提醒中,第一個就是修行的場所是我們的內心,而非任何其他的事物。阿姜查提醒當時與他一起修學的禅修者:我們有一種習慣,認爲要得到修行的成果要累積很多的經驗,或者要有很好的老師,這種消費心態,是與切入了解、觀察自己的心,進而能夠離苦是背道而馳的。

  因爲心的特性就是會去抓取對象,這種抓取是一種貪愛,有了貪愛,就會想進一步保持它、擁有它,于是就會對可能失去它、不能掌握它産生恐懼和焦慮。我們長期順應著心的這個特性活著,在它的慣性思惟下運作而不自覺。我們大部分的時候是活在焦慮、不安與矛盾裏,這是由于我們順著我們的心要去追尋什麼、去抓取什麼的習慣性導致,這不是法,那麼法的價值是什麼呢

  法的價值就是在看到心是無常的,心所抓取的對象也是無常的,沒有一個是永恒不變的,如果有永恒不變的話,那是因爲我們自己誇大性的期待,導致我們希望它永恒不變,阿姜查在幫助我們看到心的特質,期望我們不要被自己的想法所控製。

  (覺察慣性就可以滅苦

  不要跟著想法走,但是我們該如何辨識不要跟自己的想法遊蕩呢

  記得!當我們把自己所想絕對化時,就會被自己的想法控製。阿姜查舉了好幾個很實際的例子,如:有禅修者認爲,「放下」這個想法是老師教的,很重要,所以就什麼都放下,包括房子破了也要「放下」不管它。這就是把「放下」絕對化,而沒有在每一時刻觀察我的心與什麼樣的境界接觸,去觀察那個苦是如何生起,卻把「放下」當成了我唯一想要掌控和自我滿足的假相運作。

  我們的心本性本來就是清淨的,只要不隨著慣性反應進入一個慣性的製約曆程,我們在當下就可以滅苦,在當下就不會隨著習慣反應而活,而是跟著法。

  什麼是「法」呢

  就是智者自覺,就是觀察我們的心是沒有任何人可以替代自己去做的,也沒有辨法從外在任何一個資源裏面去找到的;只有自己回過來觀我們的心,如何生起貪愛與憤怒。在此比較不一樣的倫理道德思惟是——只是很單純地觀察,讓這些心念能夠自己生起,自己息滅,但是要達到這樣的境界並不容易。這需要一顆十分安靜、平衡的心,才能觀察如此快速的心理活動曆程。

  (「受」字訣——切斷慣性反應

  但是,初學者如何才能不跟著自己的習慣反應走呢

  阿姜查甚至提出一個口訣——「受」。當快樂或煩惱的感受來了,卻一下子斷不了的時候,你就念「受」。用這個來切斷我們習慣反應的糾纏曆程。第二就是去觀察內心戰場是如何展開,又是如何活動的,但是這個方法需要有一個非常穩定的心做爲基礎,才能夠去看內心還個戰場,如果自己的修行不平衡時,有時候去看內在的戰場時,常會撐不住,這時就要靠平時累積的「定」力了。

  阿姜查對于觀察自心的智慧與累積佛教知識的不同,也提出一個很重要的辨別——知識的累積事實上只是記憶的增加,並不是觀察。佛教對我們的心理活動有豐富的細微描述,知道這些描述只是記憶,並不是真的知道,唯有透過自己的觀察去體會到這些細微變化,才是真的有了智慧。就像看一個人從樹上掉下來,可以知道他撞斷幾根樹枝,但是若是自己從樹上跌下來,恐怕就除了感到很痛外,根本就觀察不到折了幾根樹枝。

  重要的是,我們能夠觀察自己所産生的痛苦與快樂,而且是持續不斷地觀察,這持續不斷地觀察以及自我的誠實面對是一種精進,這種精進與平常精進有什麼不同呢

  關鍵在于這個精進在于「放下」——不執著我們任何的思考與感覺,只是單純地觀察自己身心世界的活動,而不執著那就是我的身心世界,甚至連想它就是這樣的概念都不要生起。

  (分享阿姜查這位老友的心路曆程

  當我們把修行變成一個熟悉的習慣時,心會比較平靜,身體的負荷也會比較低,接著就有馀力去觀察內心的種種想法是如何生滅,並能隨時提醒自己放下、不執著。最後,我們就可以養自己的心像一個空房子,煩惱的客人來了,它也會走。這不是消極被動或棄械投降,而是清楚冷靜地讓煩惱的客人進來,然後離去。讓我們不住任何執著,只活在當下、活在覺知的觀照裏。

  這是一個方向,有助于我們在面對自己的生活慣性時,可以從佛法裏得到脫離自我束縛的苦的可能曆程、做法和方向。就如他在書中不斷提醒我們,不管我們想修行或根本不想修行,都還是要持續修行,這樣才有脫離苦的一天。

  閱讀本書可以感受到阿姜查的坦承與慈悲,感覺到他毫不保留地把他的世界與修行的心路曆程整個敞開,希望藉由他的曆程與經驗,讓我們對「法」與修行有依循的方向,而且更願意更喜歡地持續地修行。

  所以讀本書時,不妨用遇到一位關心我們心靈成長的老友一般的心情,聆聽他的經驗分享,並學習將他的指導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實踐。

  釋自鼐

  (本文作者爲華梵大學助理教授、香光佛學院講師)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推薦序》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