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法」的戰爭
以「法」爲武器 和貪、嗔、癡戰鬥
和貪、嗔、癡戰鬥――它們都是敵人。在佛教或佛道的修行中,我們是以「法」與安忍爲武器,藉由它們來戰鬥,此作戰是爲了對抗我們無數的情緒。
「法」與世間相互關聯,有「法」的地方就有世間,有世間的地方就有「法」。有煩惱的地方,就有戰勝煩惱的人,以及和它們戰鬥的人,這稱爲「內在的戰爭」。
外在的戰爭,人們丟炸彈與開槍,它們征服別人或被別人征服。征服別人是世間的方式,修行佛法不是和別人作戰,而是要戰勝自己的心,耐心地忍受與對抗情緒。
修行佛法時,我們心中並無嗔恨與敵意,而是放下行爲與思想中的各種嗔恚①,讓自己沒有嫉妒、嗔怒與怨恨。仇恨只有藉由不記仇與不憎恨才能克服。
嗔恨與嫉妒只會帶來怨恨。若我們能讓造成傷害的行爲終止與結束,就無須報之以仇恨與敵意,而只會將那些行爲視爲「業」②。
「怨恨」是指心中持續對那行爲衍生進一步的想法:「你這樣對我,我一定要以牙還牙!」這將會沒完沒了。它只會導致彼此持續照機會報複,仇恨永遠無法停止。只要我們如此做,這個結就永遠無法解開,世仇也將永遠延伸下去。
佛陀就是如此教導世人,完全出于對一切衆生的慈悲,但這世界仍是紛爭與戰爭不斷。智者應深入觀察這點,選擇那些有真實價值的行爲模式。身爲王子,佛陀曾接收各種戰鬥技巧的訓練,但他發現那些並非真的有用,它們只局限于戰爭與侵略的世界。
戰勝自己 而非別人
因此,在訓練我們這些出離世間――出家的比丘時,我們必須學習舍棄一切不善法,放棄所有一切會造成敵意的事物。我們戰勝自己,而非別人。我們只與煩惱戰鬥:若有貪,就和貪戰鬥;若有嗔,就和嗔戰鬥;若有癡,就努力打敗它。
這就稱爲「法的戰爭」。這場「心」的戰爭真的很難,事實上,它是最困難的一件事。出家就是爲了思惟這點,學習戰勝貪、嗔、癡的技巧,這是我們主要的任務。很少人如此戰鬥,大多數的人都是和別的事物戰鬥,他們甚至很少看見它們。
佛陀教導我們斷惡與養善,這才是正道。接觸正道之後,我們必須學習,這意味著必須爲一些困難預做准備,就如世間的學生一樣。學生們會發現,要獲得謀生的知識與學問頗爲困難,一定要有耐心。當他們感到厭倦或疲憊時,必須強迫自己工作,唯有這樣才能畢業與得到工作。
比丘的修行也是如此,若我們下定決心修行與思惟,就一定能見道。
保持謙卑 放下自己的見解
「見慢」(dittimana)是個有害的東西。ditti意指「見解」或「觀念」,各式各樣的見解都稱爲ditt,無論視善爲惡,或視惡爲善,這些都是「見」。有見解不是問題,問題在于執著那些見解,那就稱爲「慢」(mana)――抓住那些見解,認爲他們就是真理。這種執著將導致生死輪回,永遠無法抵達「道」的終點,因此佛陀要我們放下各種見解。
在許多人共住的地方,如比丘住在寺院裏,若見解一致,他們便可能安心地修行;但見解若不一致,即使只有兩、叁個比丘同住,也是會有困難。當我們保持謙卑,並放下自己的見解時,即使有許多人,我們還是能和合共住與佛、法、僧中。
我們許多人共住也是可以和諧的,只要看看馬陸③吧!馬陸有許多只腳,不是嗎?你們認爲它走路會有困難嗎?一點也不,它有自己的次序與節奏。修行也是如此,若我們能像佛陀時代的聖僧伽一樣修行,事情就簡單了。
換句話說,就是成爲「善行道者」(supatipanna)――善于修行的人、「正直行道者」(ujupatipanna)――直接而正確修行的人、「真理行道者」(nayapatipanna)――爲超越苦而修行的人、以及「正當行道者」(samicipatipanna)――適當地修行的人。④這四種建立在心中的特質,將讓我們成爲僧伽的真實成員。
即使有成千上萬的人,我們都走在同一條道路上,雖然來自不同的背景,但都是相同的。我們的見解可能有差別,但若正確地修行,就不會有摩擦。就如同所有河川都流向大海,一旦進入大海,都是同一色、味。當我們進入佛法之流時,就是一法,雖然來處不同,但都能和樂融融。
但若有「見慢」,就會引生爭吵與沖突。因此,佛陀教導我們要放下己見,別讓「慢」執著不相幹的見解。
若有正念 就能覺知自己生命的狀況
佛陀教導正念的價值,無論行、住、坐、臥或身在何處,我們都應保持正念的力量。當保持正念時,我們就會看見自己,看見自己的心,會看見「身體裏的身體」與「心裏面的心」。若失去正念,便會毫無所知,無法覺知正在發生的事。
因此,正念非常重要。有了持續不斷的正念,我們隨時都能聽到佛陀的「法」。這是因爲「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與「身覺觸」都是「法」,當意念在心中生起時,那也是「法」。
因此,不斷地保持正念的人,隨時都能聽到佛陀的教導,「法」一直都在那裏。
正念是憶持力,正知是自我覺醒,這覺醒是真正的「覺知者」――佛陀。
當有正念、正知時,理解會隨之而來,我們會覺知正在發生的事,當眼見色時,覺知它是否恰當?當耳聞聲時,覺知它是否恰當?覺知它是有害的嗎?它是錯的嗎?它是對的嗎?如此類推其它的感官。若我們能真正了解,便隨時都能聽到「法」。
因此讓我們都了解到,此刻正在「法」中學習!無論向前或後退,都會遇見「法」――若我們擁有正念,一切都是「法」。甚至看動物在森林裏遊蕩,我們也會了解自己就和動物一樣,希望能離苦得樂。它們避開不喜歡的,且和人一樣怕死。
若省思到這點,我們就會了解,世上的一切衆生在各種本能上都是相同的。如此的思惟就稱爲「修習」(bhavana)――如實地了解,了解一切衆生在生、老、病、死上都是同伴。
因此,我們必須擁有正念。若擁有正念,就會了解內心的狀態,無論思考或感受到什麼,都必須覺知它,這種覺醒即稱爲「Buddho」、「佛」、「覺知者」――徹底、清楚與完全覺知的人。
當心完全覺知時,我們就找到了正確的修行。若你五分鍾失去正念,你就是瘋狂了五分鍾,茫茫然地過了五分鍾。擁有正念就是覺知自己,覺知心與生命的情況,擁有了解與洞察力,時時刻刻都在聆聽法音。
每天 都一定要修行
因此,每天都一定要修行。無論是感到懶散或勤奮,只管修行。不要只在心情好時修行。若你是跟著心情修行,那就不是「法」。不論晝夜,或心是否平靜,都沒關系,只管修行。
這就猶如小孩子學寫字,起初寫得不好――又大、又歪七扭八,過了一陣後,書寫就進步了。修行佛法就像這樣,起初很笨拙,有時平靜,有時不平靜――你並不真的知道什麼是什麼。有些人感到很灰心,此時,千萬別松懈!你必須堅持修下去,持續不斷地精進,就如小學生一樣,隨著逐漸成長,字也會寫得越來越好。他們開始時寫得很差,但是不久後就愈寫愈漂亮了,那都是因爲童年時練習的結果。
我們的修行也是如此。嘗試于行、住、坐、臥等一切時中保持正念,當順利執行各項工作時,就會擁有心靈的平靜,就比較容易擁有平靜的禅修,它們是同時發生的。因此,請精進修行,這就是訓練。
[注釋]
①嗔恚包括各種程度的反感、惡念、生氣、煩躁、憤怒、怨恨,其特相是凶惡殘暴,現起的狀態是毀壞身心或自己與他人的福祉。
②業(kamma):意指「造作」,是由身、語、意所造作的行爲、所作、行動、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動。若與因果關系結合,則指由過去行爲延續下來所形成的力量。
③馬陸:俗稱千足蟲,屬于多足類動物,是一種類似軟體蟲的小動物,身體多節,每節有兩對足。
④《增支部》說:「若欲修習僧隨念的人,當獨居靜處,隨念如是聖僧伽當功德:世尊的聲聞衆是善行道的,世尊的聲聞衆是正直行道的,世尊的聲聞衆是真理行道的,世尊的聲聞衆是正當行道的。即四雙八輩的世尊的聲聞衆,是可供養者、可供奉者、可施者、可合掌者,爲世間無上的福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