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當下,實際就已經發生了。往生取決于信願心,我們發生信願心當下,就是把身心朝著極樂世界運作,所以從往生力量來說,絕不僅僅限于臨命終。
這可以從通途佛法的慧解脫與俱解脫來比對。慧解脫,是我們聽聞佛法,理解佛理,然後通過思維,讓如質如量的智慧開始産生時,在定中與正確法理相應,一念相應一念解脫。如果出定,我們在日常生活過程當中,能夠以定的余勢力,智慧的余勢力,在行住坐臥,與智慧相應,因爲這種智慧能夠任運自然運用到生活中。當有了智慧,就能夠窺破煩惱,清明對待。雖然慧解脫了,但是,你由業力,有八十歲生命,你如今只有四十歲,智慧上解脫了,身體上還是保持往昔時余勢力。到了你有力量,或者說這輩子臨命終,往昔五蘊身心不足以挂礙你了,你用智慧,用定的力量,都能把身心世界解脫,這個叫俱解脫。我們可以用這兩種解脫,來比對淨土宗到底是臨命終往生還是當下解脫。如果我們深信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深信一句信願行叁資糧,深信釋迦牟尼佛開示淨土宗法門,當下有智慧,當下就能解脫。念念阿彌陀佛,念念幫助我們往生。如果淨業足以突破往昔業的挂礙,也能做到當下往生。
我們自己的身體,我們的資具,包括我們的幔衣,還是我們往昔福業成就,你要往生,除非福業非常具足,才能帶走,這不是小根基的人能夠做到的。也有這種事例,但是很少。你也不用挂念你的幔衣了,西方極樂世界的袈裟比我們莊嚴得多。如果你問的是不是幔衣可以隨之火化,那又是另一個問題。
6、佛弟子可以穿裘皮嗎
是否會影響往生
請師父慈悲開示。
學佛就是要改轉自己以自我爲核心的心理,我們隨時隨地起心動念都要培養自己的慈悲心,怎麼培養呢?就是在吃穿行住中用功,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不積累這種功夫,小的地方不積累,大的地方難以成功。不經細行,難成大道。心性上的成功,往往需要點點滴滴的積累,所以,我們最好遠離損傷衆生的行爲,像這種裘皮大衣能夠不穿,就不穿。
禦寒、高貴、莊嚴,這些是我們穿衣的目的吧,我們要盡量杜絕這些損傷衆生的行爲,從這些惡業中跳脫出來。這對于我們修行有沒有損傷?一個是如果你今天是諸佛菩薩再來,你的慈悲心已經相當具足,也許不能影響你。二一個,假如你的慈悲心、智慧心不太具足,你不是示現給衆人看,你沒有這種善巧,我們穿裘皮大衣來自于傷害衆生,我們意識到了,如果還要穿,實際上就是會影響我們修行,一定會對我們往生力量打折扣。
真正的幸福、莊嚴、高貴來自于成就衆生。
7、助念時要注意什麼?是大聲念佛好,還是小聲念佛好,念佛念法是不是要前後一致,什麼時候助念最合適?應該對臨終的人怎麼開示,對不信佛的人該什麼開示?請師父慈悲開示。
《臨終需知》,大家可以去看看。大聲念佛當然好,但是太大聲,讓助念對象不能集中精力,也不合適。要了解助念對象需要什麼樣的音量。一般說,大聲助念要好一些。因爲聲音太小,不能把助念對象的心識集中起來。
念佛念法,在助念時要做到前後一致。
什麼時候好?助念對象有清晰的感覺,特別是臨命終時因爲業緣、違緣,出現不能自主時,發生對境引誘逼迫時,助念能夠幫助他集中精力。
應該怎麼樣勸導他呢,勸導他依據信願之心好好念佛,開示阿彌陀佛的大願心、大功德,對于他很有幫助。對于不信佛的人,最主要看看他內心裏喜歡什麼?根據他內心喜好而善巧引導。
臨命終時,他的業境能接觸到很多平時不能接觸的,如果,根據他平時喜好來引導他,可能會好一些。我們可以參考《臨終需知》來做。
8、臨終助念極爲重要。有的時候助念者在助念過程中或助念結束之時,身體會感覺不適甚至猶如大病一場,這是什麼原因?面對這種情形,助念者應持什麼心態來圓滿最初的發心?請師父慈悲開示!
要看自己的發心。還有,要看對方的業境,比方說,對方很清淨,會返回到我們身上;但是,如果他很煩惱,也會返回到我們身上。要看我們自己有沒有這種能力幫助他,如果對方業障很重,對我們有煩惱的感染能力,你要用修行能力幫助他時,我們自己也會很吃力。就像兩個人相應一樣,你勸化他很容易;如果你想勸化他,他又能給你駁過來,我們又沒有足夠忍辱能力,勸化他就不容易。
如果他很清淨,你一幫助,他就很容易接受。如果他還沒有完全出離五欲,很多煩惱,就不容易接受幫助。這也是力量的抗衡。身體不適,有時來源于自己,有時來源于對方。不管是哪一種,我們平時要發心好好修行,我們力量越大,越能幫助別人,發大心,祈禱諸佛菩薩來幫助我們。
9、我們學淨土的爲什麼往生時要助念,不助念,就往生不了嗎?請師父慈悲開示。
如果你念佛、修行的能力具足,能夠主宰自己的念力,能夠主宰自己的往生,其實,不需要助念都能往生。但是,這裏要分幾個方面。一是你自己力量不具足,修行不具足,這時有沒有幫助就截然不同了。如果力量不具足,人家的幫助就有加持作用了,因爲你能力不夠啊,人家幫你,也許力量就夠了。人家不幫你,就差那麼一點功力,也許就會南轅北轍。
第二個前提就是你自身具備能力了,助念與否功用不同。你具備能力了,人家助念也許能夠幫助你往生境界更高更好。如果你能力具足,不需要人家助念你也能往生,你能接受助念,實際上是利用你往生之際,幫助別人念佛,也是一種善巧方便。假如你有善巧力量了,說不定,你還能加持幫助你助念的人呢。
10、後學開始念佛是念阿彌陀佛,但不知不覺轉爲念觀世音菩薩了,這樣可以嗎?妨礙往生嗎?請師父慈悲開示!
從表面上說,我們都是在念在修,不管是念佛還是念觀世音菩薩。但是,從真正修學法門來說,你是發心念阿彌陀佛呢,還是念觀世音菩薩呢?如果你發心念阿彌陀佛,你念觀世音菩薩,你的專修,就打了折扣了。從每一個修行法門來說,要求是很嚴格的。
這提醒我們,也許,我們往昔世習慣了念觀世音菩薩,說明我們對于觀世音菩薩的法門熟悉一些。如果我們選擇了念阿彌陀佛,還是要專注正念,不要隨著往昔時的習慣勢力跑到其他地方去了。
觀世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弟子,是輔助阿彌陀佛弘揚淨土法門的,經典預計,觀世音菩薩在阿彌陀佛之後成佛。在經典裏說,念觀世音菩薩也能幫助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印光大師開示,念觀世音菩薩也能幫助我們成就念佛法門,往生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開示,淨土是十方諸佛共同護念的,假如你發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觀世音菩薩會幫助我們的。
從保持正念來說,只要你正念力改變了,對于我們修行是有影響的。
11、無量壽經中說修其他大乘法門的人,把功德回向極樂世界,也能往生,如有人一生持念地藏聖號,臨終最後一念具足信願,是稱念地藏名號往生呢?還是最後一念要改成阿彌陀佛,如果能,來接引往生的還是阿彌陀佛嗎?
這個裏面,也就說到修學淨土法門,有專修和雜修。專修的境界是不一樣的。比如,你專是立足于什麼層面上專?是立足于持佛名號上專呢,還是立足于淨土法門上專呢?
所以說修淨土法門的方法有萬萬千千,就是持名,我們也有四個大方面的持名。持名,持什麼樣的名?化身、報身、自性身、清淨法身方面的,有差別。修學淨土法門,最起碼,有幾個方面的差別。
念化身佛、報身佛、化身佛、清淨法身佛不一樣。不管散修還是專修,只要力量具足,都能往生。這兩個方面不相排斥,就看自己的根基了。
如果你在修學過程當中,把所修大乘佛法的功德,都回向極樂世界,你所有的功德都歸向給極樂世界,所以說你修學大乘法門,它的力量唯一就是把你推向極樂世界,你最後也能往生。
臨命終你是持念阿彌陀佛,還是地藏王菩薩聖號,這個沒有一定,就看你當時取舍的是什麼法門,念諸佛名號都能幫助你往生,你要選擇念阿彌陀佛,更能幫助你往生了,因爲阿彌陀佛就是以他的名號來幫助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
臨命終誰來接引你呢?那就有不同境界。就看你修得好與不好?從具體往生事例中,有的見到與他特別有緣的來接引,有的見到觀音、勢至來接引,有的見到同修來接引,有的見到阿彌陀佛親自來接引,這都不一定,看我們的緣分在哪裏。如果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信願具足,你修行的力量也具足,必定往生。但是,臨命終究竟誰來接引,沒有一定之規,和我們自己的修學法門,修學境界息息相關。
12、地藏法門可以去天堂,淨土法門可以超越輪回去淨土,有這個說法嗎,請法師慈悲開示。
一切佛法包括淨土法門,都是讓我們成佛。都是大乘佛法,發心不同,修法門的利益不同。比如,修地藏法門,僅僅以人天福報的發心來修,我們就僅僅能去天堂。所以,淨土法門不僅僅讓我們往生淨土,而是幫助我們成佛。所以,這個說法不太確切。不要因爲我們的狹隘發心,辜負了佛法。
13、學淨土的人能不能學頗瓦法呢?因爲衆生在臨終是無助的,如果學會就能幫助衆生,對自己也有幫助。請師父慈悲開示。
可以學,頗瓦法,就是藏傳的淨土法門。“因爲衆生在臨終是無助的,如果學會就能幫助衆生,對自己也有幫助?”這個可以的,我們說無盡法門誓願學,願意學的都可以學,就怕你不發心。
14、請問念大明咒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嗎
請師父慈悲開示。
可以的。看看大明咒的功用就知道,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彌陀經典裏可以看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十方叁世諸佛都贊歎的。
15、西方極樂世界的青色、黃色、赤色、白色四種蓮花,是不是象征地水火風四大呢?請師父慈悲開示。
當然,它的深秘含義,不同境界有不同揭示。也可以這麼理解。可不可以與地水火風對應呢,也可以。關鍵,你要持之成理。
16、今生念佛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不是也是叁世因果呢?請師父慈悲開示。
我們講叁世因果,今生今世了解爲什麼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道理之後,我們如理反複熏修,以這樣的反複熏修,思業與思已業成熟之後,念佛越來越強烈,善法欲越來越強烈,這是第一世。善法欲也就是往生心越來越強烈之後,我們好好念佛,積極積累往生資糧,這是第二世。好好念佛,資糧積累足夠,就能往生,這是第叁世。所以說這個也能稱之爲叁世因果。叁世因果也就是過去現在未來,是一個相對時間,不是固定的。比如,從我們修行的角度,一念也可以叫做前念今念後念,也可以叫做叁世,所以說叁世因果可以這樣去認知。
17、在《菩提道次第廣論》和《因果明鏡論》的一些公案中,行善的人都往生到天上,沒有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這是爲什麼呢?請師父慈悲開示。
在“廣論”裏說往生到天上,天上的境界有很多,比如欲界諸天,還有色界、無色界諸天,都比我們今天好。往生到天上,一般人的觀念,對于諸天的境界都是不否定的。其他宗教也都承認這些境界,這是隨順大家喜歡而說的,就是從大方向指出,行善的人能夠往生到比我們現在更好的世界裏面,這是大概的揭示,這是第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天呢,可以從各個方面來解釋。一個就是剛才所說欲界諸天,還有色界、無色界諸天,二一個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哪,都可以解釋爲天上,不同的解釋有不同的界定。而我們今天對于西方極樂世界有信願往生心,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更好些,針對衆生心理趨向來相應揭示,能引發大家的歡喜心,這是可以善巧理解的。
18、聽了通途法門的修行,確實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那麼念佛的人要不要修五停心觀呢?請師父慈悲開示。
念佛的人有不同方法。其實,五停心觀可以從通途教理上來修,也可以從念佛法門這個特別法門來修。比如我們嗔恨心重,可以念佛對治,那是不是五停心觀呢?也是。包括我們貪心重的時候,我們以念阿彌陀佛來對治,看看我們貪的境界能夠超得過西方極樂世界嗎?要貪世間果報,不如貪西方極樂世界。而且,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僅可以享受得到的境界,還可以進一步發菩提心,成就究竟佛道。所以,我們說念佛可以總持八萬四千法門。念佛可以對治貪嗔癡心。如果念佛沒能對治現行煩惱和惡業,那麼,念佛也沒有多大功效的。所以說我們今天念佛,更重要還是在對治現行煩惱。我們的五停心觀也是對治現行煩惱,就看我們的現行煩惱哪些最深重。我們學修最主要也就是在轉變現行煩惱,讓我們最突出的煩惱、毛病能夠得到對治。念佛也是這樣,雖然說念佛可以帶業往生,但是,沒有說你現前造業可以往生,如果我們現前貪嗔癡心很重的話,念佛就沒有多少力量,往生也就成問題了。所以,修念佛法門也是要對治現行煩惱。那麼,念佛的人要不要修五停心觀就很明顯了。
19、捐獻遺體一般在2-24小時內要進行處理,學佛的捐獻遺體是不是可以,請師父慈悲開示。
這個問題要注重,因爲身體和心還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特別是我們修行力量不具足的人,往往臨命終會耽誤很多時間。身心何時分離?業識何時離開身體?一般來說,需要七天時間。如果功夫很弱的,對身體會貪戀,修行不是很到位的,力量會很小,在進行遺體捐獻時,往往會影響我們心識。臨終時,往往動一動都很痛苦,會引發我們的嗔恨心,如果嗔恨心起來了,往往會很快讓我們墮落惡趣。所以學佛人捐獻遺體本身是很好的,但是,要綜合考慮我們是否有這樣的能力,是否有這樣的把握。如果有這種能力,我們是鼓勵的,我們不僅能夠往生,還能夠把遺留的身體貢獻出來。可不可以要看個人的境界,自己來把握。
20、祝你早登極樂,早日往生,就是祝你早死。所以認爲淨土法門是來生法門,內心很排斥。請師父慈悲開示。
這是對淨土法門沒有正確認知。往生是從我們往生心開始的。往生心是從當下開始的。我們懼怕死亡,那麼死亡就不會來臨嗎?其實,我們念念都在死,活一分就少一分。如果沒有修往生心,將來你投生還不知道在哪裏。
淨土法門不是來生法門,而是我們今生就該著力的。內心産生排斥,是因爲我們對淨土法門沒有正確了解。我們要正確了解淨土法門,好好聽聞什麼是淨土法門,才能對治自己的排斥心,這樣,我們才能歡喜地去修淨土法門。如果不能很好糾正我們的排斥心,修淨土法門往往就修不起來。我們今生今世就歡喜念佛、好好念佛,才能成就往生。
《智海法師智悲答疑(解脫篇)》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