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南傳菩薩道 下 第十章:舍波羅蜜▪P2

  ..續本文上一頁

  當菩薩來到一座墳場時,他想:「在這裏沒有人會阻止這些壞孩子做壞事。現在我有機會成就高等的舍波羅蜜。」他就走進這墳場,以骷髅頭當枕地睡了。在獲得做壞事的良機之下,那些愚昧的孩子們就用盡各種方法來侮辱菩薩,向他吐痰等,然後離去。如此他們每天都來折磨菩薩。

  看到這些壞孩子惡待他,有些智者就阻止他們。他們想:「這是一位有大神力的梵行沙門。」所以他們以最高的敬意向菩薩頂禮。

  對于愚昧的孩子和這些智者,菩薩皆采取相同的態度。他沒有喜歡向他致敬的後者,也沒有討厭侮辱他的前者。反之,他對兩者皆采取不喜不怒的中舍態度。他如此修習舍波羅蜜。

  (雖然故事名爲《大身毛豎立行本生經》,但是大身毛豎立行並非菩薩的名字。它是指出對知道菩薩如何修行的人會有什麼效果。這恐怖的故事能令聽者毛發豎立,因此它被名爲大身毛豎立行。)

  成就舍心

  無愛無恨即是成就舍心。(舍波羅蜜是指這兩種心的平息,否則是不會有舍波羅蜜的。)

  對事物漠視與不關心則破壞了舍心。這種態度是不能稱爲舍的,只是人們誤以爲它是舍而已。事實上,它是不醒覺的心。真正的舍並非無動于衷或不醒覺,而是清楚地看到導致樂與苦的善惡。修習舍心的人這麼省察:「這些苦樂與我無關,這些是他們自己的惡業與善業的果報。」

  注釋裏提到:「顯現爲對各種好惡目標無動于衷的不醒覺(失念)是具有誤導性的。(僞裝爲舍的癡是具有誤導性的。)不願意修善也是會欺騙人的;它會顯現爲好像是舍心一般。懶于行善也會僞裝成舍心。因此我們應該小心,以免受到僞裝成舍心的愚癡或懈怠欺騙。

  舍的要素

  舍是一個究竟法,是中舍性心所。然而並非一切的中舍性心所都可稱爲舍波羅蜜。中舍性是其中一個與一切美心相應的心所。屬于舍波羅蜜的中舍性心所以衆生爲目標而省思:「衆生的苦樂是緣于他們自己的業,是無人能夠更改的。」若這中舍性心所並非省思衆生,而是省思叁寶、布施與持戒,那麼它就不是舍波羅蜜。

  當保持中舍地省思衆生的苦樂時,中舍性心所並非獨自生起的,而是與一切相應的心與心所同時生起。雖然它們都有同一個目標,然而對衆生的苦樂保持中舍則是最主要的作用。因此這中舍性心所被列爲舍波羅蜜。與它相應的心及心所都被包括在舍波羅蜜之內。在此中舍性扮演了主導的角色;這即是它與相應的心及心所唯一差別之處。

  十種舍

  也有其它不屬于舍波羅蜜的舍,然而它們每一個都是究竟法。《清淨道論》與《殊勝義注》列舉了以下十種舍:

  一、六支舍;

  二、梵住舍;

  叁、覺支舍;

  四、精進舍;

  五、行舍;

  六、受舍;

  七、觀舍;

  八、中舍性舍;

  九、禅舍;

  十、遍淨舍。

  (一)出現在六根門的有好與壞的六塵。當六塵是好的時候,阿羅漢不會因此而感到歡喜;當六塵是壞的時候,阿羅漢也不會排斥它們。時時刻刻皆持有正念與明覺的他們能保持中舍地去面對它們,而保持自然清淨的心。這種內心的平衡名爲六支舍。(六支是指六根門與六塵。)

  (二)中舍地看待衆生因自業而遭遇到的樂與苦是爲梵住舍。(舍波羅蜜即是這種舍。)

  (叁)當精進修行以證悟道果時,若諸支有強弱,則必須增強弱支與壓製強支。然而當諸支達到覺支層次時,它們都有同等的力量。此時諸支之中的舍即是舍覺支。

  (四)在精進修行以證悟道果時,注進不多不少,而是恰恰好的精進即是精進舍。

  (五)在精進修行以證悟道果時,對五蓋等諸行(有爲法)不執著是爲行舍。(當觀智成熟時行舍才會生起,即在行舍智時生起。)

  (六)對六塵的感受不苦不樂即是受舍。

  (七)在修觀禅時,以中舍的心觀照五蘊的無常等相是爲觀舍。

  (八)無需刻意努力即能保持相應之法平衡地運作的舍即是中舍性舍。

  (九)對第叁禅裏的樂保持舍心即是禅舍。(只有在最高的禅那裏才有這種舍。)

  (十)在去除了相對因素之後,不必再致力于去除它們即是遍淨舍。

  在以上十種之中,其中六種,即六支舍、梵住舍、覺支舍、中舍性舍、禅舍與遍淨舍在究竟上是一樣的;它們都是中舍性心所。

  那麼爲何把它們分爲六種?那是因爲它們在不同的時候生起。上述注疏舉出一個比喻來解釋這一點。一個男人在孩兒時期被稱爲「男孩」;較年長時被稱爲「少男」;更年長時被稱爲「成年男人」、「將軍」、「國王」等。如此,一個男人在不同的生活階段有不同的名稱。

  更進一步的解釋:它們的分別是在于它們有不同的作用,即:

  一、 中舍地觀察一切好壞的六塵是六支舍的作用。

  二、 中舍地觀察衆生的苦樂是梵住舍的作用。

  叁、 在致力于證得禅那與道果時,中舍地觀察應受去除的五蓋是覺支舍的作用。

  四、 不多不少地培育精進是精進舍的作用。

  五、 平等地觀察諸行是行舍的作用。

  六、 中舍地感受目標是受舍的作用。

  七、 中舍地觀察(無常、苦、無我)叁相是觀舍的作用。

  八、 中舍地觀察平衡的諸相應法是中舍性舍的作用。

  九、 中舍地觀察禅那之樂是禅舍的作用。

  十、 中舍地觀察已被去除的相對因素是遍淨舍的作用。

  因此不只它們的作用不同,它們的目標也是不同的。精進舍是精進心所;受舍是受心所。行舍與觀舍皆是慧心所,然而它們卻有不同的作用,即:

  不需刻意努力即能觀照諸行的叁相是觀舍;中舍與無畏地觀照諸行是行舍。

  舍波羅蜜與十種舍

  在論師們所舉出的上述十種舍之中,並沒有直接列出波羅蜜舍。因此有人可能會急著想知道:它們之中沒有波羅蜜舍是因爲舍波羅蜜根本就跟這十種舍沒有關系,或是因爲論師們的疏忽?論師們是不會疏忽到把它們遺漏的,事實上,波羅蜜舍是包含在梵住舍之內。

  然而有些人認爲梵住舍與波羅蜜舍是兩個不同的東西。他們說平等地對待敵人、友人與自己是波羅蜜舍;平等地對待衆生的苦樂,視它們爲衆生自己業力的果報是梵住舍。這即是說,(他們認爲)省察衆生的苦樂的舍波羅蜜並非波羅蜜舍,而是梵住舍。

  然而《佛種姓經》如此解釋舍波羅蜜的本質:

   Tath”eva tvam pi sukhadukkhe

   Tulabhuto sada bhava

   Upekkhaparamitam gantva

   Sambodhim papunissati.

  在這首偈裏,“sukhadukkhe tulabhuto”的意思是「對于樂與苦,他有如一個平等的尺度。」

  因此省察苦樂是舍波羅蜜的根基。《行藏》的大身毛豎立行也說:

  “Ye me dukkam upadahanti

   Ye ca denti sukham mama

   Sabbesam samako homi.”

  「有些人傷害我,有些人幫助我。我對他們的態度都是同等的。」Sukhadukkhe tulabhuto yasesu ca,意即「無論苦樂與毀譽,我都有如一個平等的尺度。」這些生活的相對兩面也是舍波羅蜜的根基。

  《殊勝義注》與《本生經注》也以苦樂兩種心境爲根基而作解釋:「雖然村童的惡待(吐痰等)一般上會帶來苦,以及村民以花、香等來致敬一般上會帶來樂,然而菩薩對這兩者皆持有平等的心態。菩薩那不脫離平衡點的舍心是究竟舍波羅蜜。」

  除此之外,《清淨道論》與《殊勝義注》在解釋梵住舍的相等時說道:sattesu majjhattakaralakkhana upekkha,意即「舍的相是平等地看待有情。」在此「有情」是一般用語,它是指侮辱與善待自己的人,或那些快樂與痛苦的人。因此對自己的敵人與朋友采取中舍的態度是梵住舍。所以它也很清楚地表示了波羅蜜舍是包括在梵住舍之內。

  舍波羅蜜一章至此完畢。

  Ciram titthatu saddhammo,

  dhamme hontu sagarava, sabbepi satta.

  願正法久住,願一切衆生向法致敬。

  

《南傳菩薩道 下 第十章:舍波羅蜜》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