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可能把顔色與物品分開來做布施,我們必須選擇所要的顔色的花、衣服、寶石等做布施,想道:「我將做色施,這是我的色施。」這就是行色施的方法。
(二)聲施(saddadana)
聲施是通過鼓聲等進行的。做聲施是不可能以布施蓮花的蕊與根或一束藍蓮花給受者來進行的。聲施是通過布施可以發出聲音的物品,例如鼓或鍾。當他想:「我將做聲施」的時候,他奏樂或促使他人奏樂以禮敬叁寶。或是建立寺院的平臺,再去擊鼓或是促使他人擊鼓,想道:「這是我的聲施。」或是布施給法師可潤喉之物,如蜜糖、糖漿等。或是報告與邀請大衆來聆聽佛法。或是對來求法的人講法與討論佛法。或是對他人供養食物給比丘或建寺院的善行表示歡喜,或促使他人表示歡喜。這類的布施是爲聲施。
(叁)香施(gandhadana)
同樣地,香施是在獲得一些有香味的物品(譬如根、枝與粉等)之後,把它們只當作是香味(而不是物品)布施給叁寶,想道:「我將做香施。」或者是布施一些香木,如檀香木,而心願是想實行香施。這類的布施是爲香施。
(四)味施(rasadana)
同樣地,味施是在獲得一些好味的根、蕊等時,把它只當作是味道(而不是物品)地布施給受者,想道:「我將做味施,這是我的味施。」或布施一些好味的食物,譬如飯、玉蜀黍、豆、奶等,這類的布施是爲味施。
(五)觸施(photthabbadana)
觸施是通過布施椅子、床、床單、被單等進行的。在獲得椅子、床、床單、被單等柔軟舒適的物品之後,把它們只當作是觸的素質(而不是物品)地布施,想道:「我將做觸施,這是我的觸施。」這類布施是爲觸施。
(六)法施(dhammadana)
法施是指布施法塵 (六塵或六所緣之一)。根據一句格言:「營養、飲料與生命是爲法施。」因此法施是通過布施營養、飲料與生命進行的。
更深一層的解釋:在獲得一些富有營養的食物(譬如牛油與酥油)之後,把它們只當作營養(事實上是法塵)布施,想道:「我將布施法塵,這是我的法塵施。」或者布施八種由果與根所做成的飲料 ,想道:「這是生命施。」他也布施適于延長壽命之物,譬如以餐票布施食物,或帶醫生去看病人,或消除魚網、鳥籠與捕獸器,或釋放被關的人,或擊鼓宣布:「止殺動物,不可賣魚或肉。」親自或促使他人保護衆生的生命。這類的布施是爲法施。
菩薩奉獻一切布施的成就爲衆生帶來快樂與福利,直到他們證得涅槃爲止。他把這些成就導向成爲支助證悟正等正覺的條件,導向證悟阿羅漢果以獲得無止竭的欲(chanda)、精進(viriya)、定(samadhi)、慧(pabba)與解脫(vimutti)。
在修習布施波羅蜜時,菩薩培育起對自己的生命與財物無常的領悟力。他也看待這些財物是與他人共有。他連續不斷地對衆生培育大悲心。在培育大悲心時,他從財物中收聚了功德的精華。有如某人的屋子陷入火海時,自己逃出以保命,以及帶出最珍貴之物到安全的地方。同樣地,菩薩慷慨無私地布施全部的財物而不留一物,如此得以從不斷被欲火等十一種火 肆虐的(人、天、梵天)叁界宮殿裏解救出自己,以及帶出珍貴的財物。布施時,他毫不顧慮布施何物與保留何物給自己,而且是沒有分別心的。
(以上是修習布施波羅蜜的方法。)
如何圓滿持戒波羅蜜?
若想在物質上給予他人援助,我們首先必須賺取財物。同樣地,爲了給衆生穿上戒行的裝飾,菩薩首先清淨自己的戒行。
有四種淨化戒行的方式:
一、淨化自己的傾向;
二、從他人處受戒;
叁、不犯戒;
四、忏悔所犯的戒。
一、 由于清淨的傾向,某人會自然地厭惡邪惡之事。通過激起對造惡的羞恥心(慚),他的戒行變得很清淨。
二、 同樣地,當某人從他人之處受戒過後而作此想:「我從這位導師處受戒。」而且由于對衆生的尊敬,他激起對造惡的恐懼心(愧)而使戒行清淨。
叁、 當具備了慚愧心,他就不會去犯戒。由此他的戒行變得很清淨與圓滿。
四、 若是由于疏忽而犯了一兩個戒,那麼,由于自己的慚愧心,他即向其它比丘忏悔或實行別住(parivasa)與摩那埵(manatta)的處罰來補救,以使戒行再次清淨。(在犯了僧殘戒後,比丘必須實行別住與摩那埵的處罰。在家人與沙彌則必須再次受戒以恢複已失去的戒。)
止戒(Varitta Sila)與行戒(Caritta Sila)
通過以上四個方式淨化的戒行可分爲兩種,即止戒與行戒。
一、 止戒(止持戒)是不做佛陀和其它聖人所禁止的事,說道「這是錯的,是不應做的,是應被禁止的。」因此不造殺生等十惡業是爲止戒。
二、 行戒(作持戒)是向應受尊敬的導師、雙親、善友等致敬,以及向他們實行無可指責與有益的責任。
菩薩如何持止戒?
(a) 菩薩對衆生有大悲心,即使在夢中也不會對衆生有瞋恨心,因此他戒殺生。
(b) 由于他時刻獻身助人的精神,他對待別人的財物就有如在握著一條毒蛇,是不會有不正當的傾向的。
(c) 身爲比丘或隱士時,他修習梵行。他不單只避免同婦女行房事,也避免《增支部》提到的色欲七小束縛,即:
(i) 樂于女人的撫摸;
(ii) 樂于和女人嬉笑;
(iii) 樂于和女人眼對眼互相注視;
(iv) 樂于隔牆聽女人的笑聲、歌聲與哭聲;
(v) 樂于回憶過去與女人相處的歡樂;
(vi) 樂于觀看他人享受欲樂及希望獲得這種快樂;
(vii) 希望投生天界地修梵行。
基于他連色欲的七小束縛都避免,對他來說破邪淫戒是不可能的。他從很久以前即已戒絕邪淫。
在身爲在家人時,菩薩絕不放縱甚至只是一個對別人的妻子生起欲念的念頭。
(d,e,f,g)說話時,他避免四種不正當的語言,而只說真實的話、有助于朋友之間和平相處的話、友善的話、及在適當的時候講適度的佛法。
(h,i,j)他的心沒有貪婪(這貪婪是指貪圖他人之物)與瞋恨(這是指想害人之心),以及時常信受正見,具有衆生自業智 (kammassakatabana)。他對修習正法的隱士有信心與善意。
由于他避免導致投生惡道的惡業,也由于他通過身語意的清淨而建立導向天界與涅槃的善業,菩薩希望衆生獲得福利與快樂之願得以很快地實現,也獲得圓滿的波羅蜜。
戒止行惡的好處
通過不殺生(panatipata),菩薩布施無畏給衆生。他毫無困難地培育慈心與獲得它的十一種利益。除了獲得健康、長壽與快樂的益處,他也獲得特出的大人相,譬如長與尖的手指和腳趾。他能去除瞋恨的習氣。
通過不偷盜,菩薩獲得不會被五敵毀壞的財富。他不會令別人起疑心。他友善、親切、值得信任、不執著于財富、具有舍棄財富的傾向,以及能夠去除貪欲的習氣。
通過不邪淫,菩薩保持謙虛、身心平靜、對衆生友善與親切、不被他們厭惡。他有良好的聲譽。他對女人不會有執著與強烈的貪欲。由于認真地傾向于出離,他得以去除貪欲的習氣。
通過不妄語,菩薩受到衆生很高的敬仰、信任與依靠。他的言語易被接受、對大衆有很大的影響力;他對天人友善與親切。他有香甜的口氣。他在言語與行爲上有良好的克製。他獲得特出的大人相,譬如身體上的每一個毛孔只有一條毛等。他能去除煩惱的習氣。
通過不兩舌,菩薩獲得不能被毀壞的身體和不能被奸計分裂的弟子及隨從。他對法有不動搖的信心。他是一個穩定的朋友、對衆生親切,以及得享少煩惱的好處。
通過不惡口,菩薩對衆生友善、有愉快與親切的性格、言語溫和、受衆生所敬仰。他獲得有八種素質的聲音 。
通過不绮語,菩薩對衆生友善與親切、受他們敬仰。他只說適度的話。他的言語易于被接受及對衆生有很大的影響。他擁有大權與能夠善巧地立刻回答他人所問的問題。他只用一種語言,即摩揭陀語(Magadhi),也即聖者之語來回答。(單只用摩揭陀語來回答也可讓一百零一個不同語言與種族的聽衆明白。)
通過不貪婪,菩薩毫無困難地實現所願。他能根據所喜的獲得優越的財富。他受富有的國王、婆羅門與在家人所敬仰。他不會被困境折服。他的眼、耳、鼻、舌與身五根沒有缺陷。他成爲無上士。
通過不瞋恨,菩薩成爲一個親切的人、受到衆生愛戴。他很容易地激起別人對他的信心。他的本性不粗野、常住于慈心及擁有極大的力量。
通過不接受邪見而培育正見,菩薩獲得善友。即使是受到斬頭的威脅,他也不願造惡。他持有自己是己業的主人之正見(自業智),因此不會迷信于預兆 之論。他對正法與佛陀有堅定的信心。(有如天鵝不會在糞堆裏取樂)除了正見之外他絕不會樂于迷信。他對無常、苦與無我叁相有全面(親身體驗)的理解。在最後一生成佛時,他獲得了無礙智(anavaranabana),即是可以毫無障礙地得知所有想知道的事。還未成佛時,在每一世他投生的地方,他都是最主要的人物,獲得最好的幸福。
「戒行是各種成就的根基與來源,是佛陀一切素質的來源,是諸波羅蜜的起點。」如此地省思與具備了高層次的戒行,菩薩培育起念力與對四事保持明覺。四事是:一、克製身語的行爲;二、防護諸根;叁、清淨的正命;四、善用四種必需品(即袈裟、食物、住所與藥物)。他充滿敬意與小心地修習持戒,視利益與名聲爲僞裝成朋友的敵人。
(這是如何修習止戒的方法。)
菩薩如何修持行戒
菩薩對朋友時常保持歡迎,有敬意及有禮地合掌問候與招待他們。對病人他親自周到地服侍。聽了佛法之後他表示歡喜。他贊賞有德者的美德。對別人的折辱他耐心地…
《南傳菩薩道 上 第七章:雜集 第十篇:什麼是修習波羅蜜之詳細與深入的方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