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南傳菩薩道 上 第七章:雜集 第十篇:什麼是修習波羅蜜之詳細與深入的方法?▪P4

  ..續本文上一頁麼?」每天如此省察,他精進地致力于爲衆生服務。

  爲了幫助衆生,他很慷慨地布施自己的財物,包括生命與肢體。無論是什麼言行,他的心只是傾向于正等正覺。無論獲得什麼功德,他也奉獻給唯一的目標,即正等正覺。

  即使是上等與稀有的欲樂目標,他的心也不執著而傾向于出離,更別說是下等與普通的欲樂目標。

  在做每一件事時,他都培育與運用方法善巧智。

  他時刻精進地爲衆生的福利而努力。

  他有耐心地忍受所有可喜與不可喜的感官目標。

  他堅持真實,即使受到生命威脅也不動搖。

  他毫無分別心地對一切衆生散播慈悲。有如一個父親願意承擔孩子們的痛苦,因此他願意承擔一切將降臨于衆生的痛苦。

  他對衆生的善行都感到歡喜。他時常省察佛陀的偉大與無邊的力量。無論是造作任何言行,他的心只傾向于正等正覺。

  如此這般,菩薩持續地獻身于布施等諸善行,而日複一日地累積了無可匹比的功德。

  而且,他舍棄自己的生命與肢體去幫助與保護衆生;他尋找與實行各種方法來減輕衆生的種種痛苦,譬如饑餓、口渴、寒冷、熾熱、風吹、日曬等。

  他無分別心地希望一切衆生能夠獲得種種身心舒適的快樂,譬如消除上述諸苦而得來的快樂;住在愉人的公園、花園、宮殿、池塘、森林之樂;佛陀、辟支佛、弟子與菩薩出家後體證禅那之樂。

  (至目前爲止,所述的一切活動都是在菩薩還未證得禅那時所做的。)

  當他成就禅那時,他致力于讓他人也可體驗喜、靜、樂、定及如實知見的智慧,就跟他所體驗的一樣。

  而且,他明白衆生無助地沈淪在生死輪回之苦、煩惱之苦、令衆生逗留在輪回裏的諸行業之苦。

  他如此看待苦難的衆生:他清楚地看到地獄的衆生長期持續不斷地體驗極端的痛苦,被砍、切、研磨成粉與烈火焚燒。

  他清楚地看到生爲動物的衆生時刻受到互相仇恨、壓迫、傷害、互相殘殺或爲人所用的極大痛苦。

  他清楚地看到身爲餓鬼的衆生受盡烈火折磨,受盡餓、渴、寒風、烈日等的苦楚,食用人們嘔吐出來的食物、痰等,以及不斷地痛哭與悲傷。

  他清楚地看到某些人類爲生活勞苦,犯罪時被罰斬掉手足等,醜陋難看,深陷于痛苦的泥坑,跟地獄衆生的痛苦並無差別。有些人在饑荒時遭受的饑渴就跟餓鬼一樣地痛苦。某些質量弱的人則受強者征服,被壓迫去爲他們服務,以及必須依靠主人生存。他視這苦與動物所受的一模一樣。

  他清楚地看到六個欲界的天神(被人類認爲只有快樂而沒有痛苦)在吞食「欲樂之毒」與受盡貪瞋癡之烈火焚燒,而遭受心煩意亂之苦,有如幹柴烈火受到風的助力,而不曾有一刻的甯靜,只是不斷地掙紮著活下去。

  他清楚地看到色界與無色界的梵天在享盡最長的八萬四千大劫天壽後,還是逃不過無常的自然法則,而掉入無敵的生老病死輪回之苦海裏。這就像強健的鳥,在飛至遙遠的天邊時必有力盡的一刻,或有如一個有神力之人射往天空的箭,最終還是會掉下來。

  這般清楚且透徹地看到衆生之苦後,菩薩的內心生起了悚懼感,而毫無分別心地對叁十一界的衆生散布慈悲。

  菩薩毫無間斷地以身語意至善之業來圓滿諸波羅蜜,恒心地徹底奮鬥,以便所有的波羅蜜都可達到最高峰的境界。

  再者,負責把他帶往佛果(即不可思議、無上、無邊、無染與諸清淨美德之庫)的精進力有不可思議的力量。普通人甚至不敢聽聞菩薩所付出的精進力,更別說親自去實行它。

  更深入的解釋:只有通過精進力,菩薩才得以培育、累積與成就種種證得正等正覺的條件,即:叁願(成就佛果之願、解脫之願、越渡苦海之願);四佛地;四攝法 ;大悲心;省察佛陀的美德以得知成就佛界的殊勝因緣;在諸行中不受渴愛、我慢與邪見的汙染;視衆生爲自己的親生孩子;在爲佛果奮鬥時不會因娑婆世界之苦而感到厭倦;施舍一切可供布施之物;在布施方面不會自大地作此想:「在這宇宙裏,無人可以在布施方面與我匹比。」;致力于培育增上戒、增上定、增上慧;對修習諸善法有不動搖的決心;喜愛和樂于善行;傾向于叁種遠離 ;致力于培育禅那;不會認爲修習無可指責之法到了某個程度就夠了;善意地教導所聞之法;勇猛精進于實行圓滿諸波羅蜜;具有勇猛的堅毅恒心;不受他人的指責與折辱所困擾;建立了不可動搖的真實;掌握禅那的五自在;獲得諸神通之力;觀照諸行的無常、苦、無我叁相;通過修習四念處等以培育證悟四出世間道智的資糧;成就九個出世間法 。只有通過精進力,才能實行致力于培育、累積與實踐種種菩提資糧。因此從發願到開悟成佛的期間,菩薩徹底、不間斷、勤奮而不懈怠地致力于圓滿精進波羅蜜,以便能夠不斷地提升至更高善法之境。

  當他成就了精進波羅蜜的勤勇(parakkama,前進力)之後,跟隨在後的忍辱、真實等諸波羅蜜,以及之前的布施、持戒等諸波羅蜜,也由于修習諸波羅蜜的精進力而達到圓滿。因此,應該如此地理解忍辱與其余波羅蜜之修習法。

  因此,以種種方法布施來利益及帶給衆生快樂是修習布施波羅蜜的方法。

  不毀壞而保護衆生的生命、財物與家庭;不離間;說愛語;說有益的話(不說廢話)等是修習持戒波羅蜜的方法。

  同樣地,接受衆生布施的四資具(cattaro paccaya,即袈裟、食物、住所與藥物),以及行法布施等善法是修習出離波羅蜜。具備方法善巧智地提供衆生福利是在修習智能波羅蜜。熱忱地致力于實行此善巧,面對種種困難也絕不退縮是修習精進波羅蜜。耐心地忍受衆生對己的折辱是修習忍辱波羅蜜。不欺騙而遵守援助衆生的承諾是修習真實波羅蜜。即使是在爲衆生服務時有損于己也保持不動搖的決心是修習決意波羅蜜。重複地省思衆生的利益與快樂是修習慈波羅蜜。在受到別人幫助或爲難時保持不受動搖是修習舍波羅蜜。

  因此,菩薩致力于累積無上的善業與智慧,是不與普通人共有的。他爲了無邊衆生而徹底細心地修習以上諸波羅蜜的條件。簡而言之,這種種修行可稱爲修習「成就波羅蜜」

  

  

《南傳菩薩道 上 第七章:雜集 第十篇:什麼是修習波羅蜜之詳細與深入的方法?》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