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婆塞戒經菩薩戒簡注
明蕅益大師簡注
第一不殺生
善男子,優婆塞戒雖爲身命乃至蟻子悉不應殺,若受戒已、若口教授、若身自殺,是人即失優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臭優婆塞,旃陀羅優婆塞,垢優婆塞,結優婆塞,是名初重。
[雖爲身命舉重以況輕也,爲身命尚不應殺,況馀事耶,乃至蟻子,舉輕以,況重也。蟻子至微,尚不應爲身命殺,況他物乎。若准五戒相經,則殺人犯不可悔,即失優婆塞戒,殺非人犯中可悔,殺畜生犯下可悔不名失戒,悔則犯戒罪滅,性罪不滅;不悔則雖犯小罪,亦墮叁途。細玩今文,似殺蟻子亦即失戒,應更分別。若但受叁歸或受盜等一分二分戒者,宜依五戒相經結判輕重。若正受此一分殺戒,或兼馀分或受滿分者,則依此經結判也。煖法者,內凡四善根之初位,從四念處觀發得相似智慧,得善有漏五陰,伏見思惑,如鑽火先覺煖相故名煖位。依於淨戒而修念處,由四正勤修如意足,方得煖法,乃至世第一法而皆無漏。若破淨戒,一切念處慧等悉不成就,如樹無根,不發芽莖,如屋無基不立堂構也。所受無作戒品清淨道器,今已毀壞,故名破戒,譬如死屍無複香氣故名爲臭,墮在下賤種姓故名爲旃陀羅,遠清淨道故名爲垢,難得解脫故名爲結。
問:倘能無覆藏心,誠懇發露通忏悔否?若通忏悔法式雲何?答:本經無忏悔法,設欲忏悔,須依梵綱,或依方等,及觀虛空藏占察經等,諸大乘法隨用一法,畢志行持,心極殷重,事極懇到,乃克有濟,殊非可草率也。下五例知。]
第二不偷盜
優婆塞戒,雖爲身命不得偷盜乃至一錢。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臭旃陀羅垢結優婆塞,是名二重。
[不受此一分戒者,五錢爲不可悔,四錢以下爲中可悔,一錢爲下可悔。受此一分戒者,一錢亦不可悔。馀如上文例知。]
第叁不虛說
優婆塞戒,雖爲身命不得虛說我得不淨觀至阿那含。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臭旃陀羅垢結優婆塞,是名叁重。
[此戒受與不受,其罪是均。或不受者,爲身命故,萬不得已而偶虛說,猶爲中可悔也。]
第四不邪婬
優婆塞戒,雖爲身命不得邪婬。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臭旃陀羅垢結優婆塞,是名四重。
[此戒受與不受罪亦是均。或不受者,爲身命故,惡女以死想逼而強從之,猶爲中可悔也。]
第五不說四衆過罪
優婆塞戒,雖爲身命不得宣說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所有罪過。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臭旃陀羅垢結優婆塞,是名五重。
[口宣人過,如吐蛆蟲,已是惡口兩舌之業,況宣如來四衆弟子過罪,豈非惡口之最重者。不論實與不實,但令陷沒治罰心說必皆失戒,若獎勸心及僧差說過竝名非犯,若有瞋心亦犯輕垢也。]
第六不酤酒(上分重戒竟。)
優婆塞戒,雖爲身命不得酤酒。若破是戒,是人即失優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臭旃陀羅垢結優婆塞,是名六重。
[問:酤酒一事,資生之業,不貪不飲,何故反重?若貪飲酒,斷智慧種,爲愚癡人,何故反輕?答:飲酒但自迷惑,酤酒迷惑一切,是故罪重。資生自有正業,所謂商賈如法求利,不應作此惡律儀也。無論但叁皈依一分滿分犯此皆失菩薩優婆塞戒。]
善男子,若受如是優婆塞戒,能至心持不令毀犯,則能獲得如是戒果。善男子,優婆塞戒名爲璎絡,名爲莊嚴。其香微妙,熏無不遍,遮不善法爲善法律,即是無上妙寶之藏上族種姓。大寂靜處是甘露味,生善法地,直發是心尚得如是無量利益,況複一心受持不毀。
[此結歎受持功德也。璎絡莊嚴對破戒而言之,破戒則無慚愧如裸露,故妙香遍熏對臭言之,遮不善法乃至上族種姓對旃陀羅言之。旃陀羅名惡律儀罪業之藏下賤種姓,今受戒則任運止惡行。
善出生無上菩提妙寶,堪紹諸佛種姓也。大寂靜處對垢言之,是甘露味對結言之,生善法地總歎戒爲平地也。又璎絡莊嚴是樂德,香遮不善是淨德,上族寂靜是我德,甘露不死是常德。初發菩提受戒之時,便得如是四德無作戒體,念念受持則念念具足四德利益。
(△上說六重戒竟,下說二十八輕。)]
第一、不能供養父母師長
善男子,如佛說言,若優婆塞受持戒已,不能供養父母師長,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此下二十八種失意之罪,亦名違無作罪、亦名不淨有作。倘一犯之即應忏悔,若不忏悔皆能墮落叁途,不論但叁皈菩薩優婆塞一分乃至滿分,無不爾也。世人雖不皈依叁寶爲優婆塞,亦須供養父母師長,若不供養亦必有罪,況爲菩薩優婆塞耶。言失意者,謂失菩提正意念,亦失世間善意念也。言不起者,改過自新名之爲起,起則不致墮落,不起則當墮落也。言不淨有作者,善惡皆論無作有作,今是有作惡,故名不淨有作也。未受戒前,未得無作戒體,則善名有作;已受戒後,已得無作戒體,雖犯失意之罪,僅名有作不淨。以例未受惡戒,未發無作惡律儀時,則惡名有作。已受惡戒,已發無作,雖或有時遇生不殺,遇物不盜等,僅名有作善也。夫初受戒時,即發無作妙戒所有功德,念念無量。故於二十八種失意之罪,雖名偶犯,但違無作名爲有作。如人偶病服藥則痊,惟不服藥則能致重或複致死。倘不受戒,縱發菩提如中陰未曾受身,依何行菩提道紹佛種姓也哉。]
第二、耽樂飲酒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耽樂飲酒,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滿分菩薩一滴入口,亦失意。衆四分以下耽樂,方成失意罪也。以酒爲藥,以酒塗瘡竝名非犯。]
第叁、惡心不能瞻視病苦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惡心不能瞻視病苦,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惡心故得罪,有慈心而力不逮者,非犯。]
第四、有乞者不與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見有乞者,不能多少,隨宜匄(音蓋,乞取也,行請也。)分與空遣還者,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所乞非宜,或自實缺乏此物,無以應之,非犯。]
第五、見四衆不能迎拜問訊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見比丘比丘尼長老先宿,優婆塞優婆夷等,不起承迎禮拜問訊,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或有重病,或在說法衆中,或坐禅入定,非犯。]
第六、見四從毀戒心生憍慢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見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毀所受戒,心生憍慢,言我勝彼,彼不如我,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見他毀戒應生大悲,又應自省,何生憍慢耶。]
第七、月六齋不加受八戒供叁寶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一月之中不能六日受持八戒供養叁寶,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不敬好時,則善法衰損,故有罪也,重病非犯。]
第八、不往聽法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四十裏中有講法處不能往聽,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或自修勝業,或有重病,或彼顛倒說法,不往非犯。]
第九、受僧用物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受招提僧(此雲四方僧物,亦翻別房施。)臥具床坐,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未入僧數,故不應受也,或於寺中暫用非犯。]
第十、飲有蟲水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疑水有蟲,故便飲之,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疑則應谛視應用漉囊,或谛視無蟲,方可飲用。]
第十一、險難獨行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險難之處無伴獨行,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冒難遊行,非明哲保身之道也。或先無險難,至中道時忽有險難,非犯。或有伴同行,伴忽命過,非犯。或爲佛法,或爲父母師長避險阻,非犯。]
第十二、獨宿尼寺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獨宿尼寺,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防過遠嫌也,設有不得已事,須得好伴同宿,非犯。]
第十叁、爲財打人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爲於財命打罵奴婢僮仆外人,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爭有作。
[奴婢僮仆以德化之,恩而有威,何須打罵。縱彼無道,亦應依法折伏,不宜辄自動身發口也。]
第十四、殘食施僧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以殘食施於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乞士資身雖無簡擇,善信設供理應精虔,若以殘食施於四衆,則輕慢良田,自招不如意報也。]
第十五、畜貓狸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畜貓狸,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傷害鼠類違於慈悲,雖不失戒,性罪不輕。]
第十六、畜牛羊等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畜養象馬牛羊駝驢一切畜獸,不作淨施求受戒者,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問:比丘乞食四方,故不可畜奴婢畜生。今優婆塞未離家業,如何不許畜象馬等,又淨施之法當如何作?答:此菩薩優婆塞,雖尚居家,已作人天標榜,故一切畜生皆須淨施。淨施之法經未申明,然以理揆之,應同比丘淨施財寶,雖不畜持,仍得作法受用。(謂以象馬等物,皆作委寄親友之心,代彼看養騎用。)]
第十七、不儲畜叁衣缽杖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不儲畜僧伽梨衣缽錫杖,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僧伽梨此翻重(衤+複)衣,亦翻大衣。
問:即許儲畜亦許著用否?若許著用與比丘何別,或衣製不同當雲何造,或著時有別複在何時?答:叁衣缽杖本是出家器,具此經但說儲畜不說著用,惟方等陀羅尼經,製在家二衆入壇行道,應著無縫叁衣。無縫即是缦條不同割截,入壇時著,則非一切時矣。]
第十八、田須淨水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爲身命須田作者,不求淨水及陸種處,是優婆寒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或求無蟲淨水,或求陸種不須用水,皆不損生也。]
第十九、物價令平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爲於身命若作市易鬥稱賣物,一說價已,不得前卻捨賤趣貴,鬥稱量物任前平用。如其不平,應語令平。若不如是,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第二十、非時處欲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於非處,非時行欲,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雖是自己妻妾,不得非處非時也。除臥室中名爲非處,或於日中,或産前産後,皆名非時。]
第二十一、偷官稅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商估販賣不輸官稅盜棄去者,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據五戒相經,違稅五錢犯不可悔,此雲爾者,或是尋常市中賣物不同偷度關津,或雖爲菩薩優婆塞,未受此一分戒,故稍輕耳。]
第二十二、犯國製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犯國製,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入國問禁世法尚然,況佛弟子,何得不自慎耶。]
第二十叁、新食不供養叁寶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得新谷果瓜菜茹(音如茅根也,又乾菜也。),不先奉獻供養叁寶,先自受者,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第二十四、不聽僧止作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僧若不聽說法贊歎辄自作者,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給孤長者每爲新學比丘教讀說法,然必先禮比丘足已,然後授法,不以師禮自居,又是僧聽教授,方敢爲之,不敢辄自作也。]
第二十五、不路讓僧前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道路若在比丘沙彌前行,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第二十六、僧食不公分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僧中付食若偏爲師選擇美好過分與者,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師與衆僧本應平等,偏好偏多是陷師於不義也。]
第二十七、義蠶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養蠶者,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養蠶是殺方便,故結輕。若煮繭害命,則結重矣。]
第二十八、路過病不能視囑(上分輕戒竟)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行路之時遇見病者,不往瞻視,爲作方便付囑所在,而捨去者,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有暇則應往瞻視,無暇則應作方便,或付囑已,然後可去。若置之度外,則失慈悲,故得罪也。不犯者,或自有病,或無力,或彼自有力有瞻病人。]
《優婆塞戒經菩薩戒簡注》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