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七第七日
他們都不想進禅堂坐香。禅堂的功夫是最不好用功的,不像學校有個書本照著做,文字刻在書本上看得見,這裏沒有書本,用功又看不見心是什麼,其實心是看得見的,「明心見性」就是要你明白這個心是什麼,明白了就好辦。
祖師講得好清楚,「在眼曰見,在耳曰聞」,看得到的是心,聽得見的是心,走路的是心,吃飯的是心,講話的定心,睡覺的也是心,如果不是心,就如死人看也看不見,聽也聽不到。凡是動的都定心,並不是手在動,這你就要觀察了,盤起腿子,閉著眼睛,一無所有,心是空的,萬法皆空。起心動念也要觀察,手裏拿著梨子才會張嘴去咬,沒有梨子怎麼會咬呢?有個地方玩才會去玩,有對象才會動,沒有對象就找不到心,心如虛空,一無所有。你試試看,閉上眼睛一無所有的時候是什麼境界
釋迦佛悟道,他是怎麼悟道呢?他是夜睹明星(即是光明,毫光閃閃)而豁然悟道。如果閉著眼睛睡覺只有一團黑暗,精神抖擻時看到的是智慧是般若。般若就是全身毛孔放光,似有一層如大火炬,如八月十五的月亮一樣,滿天放光,照到那裏都是光明,就是開悟了。老和尚在高旻寺開悟前,遠遠看見河裏的船,誰上廁所,誰做什麼,他坐在禅堂裏都看得清清楚楚,這是開悟前的事,他真的開悟了,遍地光明(即是心光,心地的光明),如大火炬,只有光明,只有智慧。
釋迦佛看到明星,毫光閃閃就開悟了。我們爲什麼不開悟
就是雜念太多了,思想太混亂了,還沒有了生死的思想和精神,只想去玩。永嘉禅師沒開悟前,看了很多經書,著書立說,他說:「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叁藏十二部經典這麼多,是看不完的,如入海數沙,最終還是要回光返照觀察自己的心,所以過去祖師不拜佛、不看經。全山高旻寺禅堂裏不准念佛,念一句「阿彌陀佛」即叫你挑水洗禅堂,你把禅堂弄髒了。哪裏是禅堂
是自己的心嘛!禅是什麼?禅就是心,明心見性,見了性就是禅,外離一切名相就是「禅」,內心不動搖就是「定」,外禅內定名「禅定」。一天到晚在外面跑,哪來的禅定呢?哪來的智慧呢?像小孩子不知道被騙,上街去玩去吃,就被拐賣了,現在多得很。
大人也是被名利財色所騙,所以出家人不要被外界所轉,被文字所轉,首座和尚就是不聽我的話,一天到晚背著本經書,白天一餐飯,夜裏不睡,打起坐來昏沈,把身體弄壞了。當然,看經也是好事,也是修行,但根本的修行是明心見性。你看六祖一字不識,明心見性後,天龍八部都來護持不在話下,袈裟一抛,飛至天上,四大天王各拉一個角,把曹溪南華寺方圓幾十裏地都覆蓋了。六祖雖一字不識,但他明心見性後就神通自在,那些讀了很多書的,哪有這種本事?不能相比的!如果沒有了生死,即使把《法華經》讀得背得滾瓜爛熟,也不能解決因果輪回的問題,來生還要投胎。六祖就不用投胎了,那個時候的他,明心見性後心如虛空,沒有生死可了,因果亦沒有了,哪裏有因?哪裏有果?哪裏有人?哪裏有鬼呢?什麼都沒有,心如虛空,如釋迦佛一樣涅槃寂靜,一切都是自心。
所以說:「心心心,難可尋,寬時遍法界,窄也不容針。」開了悟,十方法界,山河大地都融爲一體,根本就無戒可持,無生死可了。觀音菩薩尋聲救苦,千處有求千處應,菩薩的心是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裏無雲萬裏天,如斯境界,又何來有生死、因果、人我?根本就不存在。真的明心見性了,還有什麼看經不看經呢?所以六祖菩薩把經書都撕掉(壇經上沒記載這段公案),是爲了破人之執著心,這是莊子那是老子,這是金剛經那是地藏經,總在分別。
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無佛,心外無法,心外無衆生,故此一切一切皆是叁界唯心,萬法唯識,手動也是心,腳動也是心,睡覺也是心,講話都離不開心,如果沒有心怎麼知道講話呢?但自己不知道,看不見。所以要用功,要回光返照,看看到底是個什麼東西,明白一切都是心的作用,我們就從這裏下手用功,要看住這個心,不要讓心被境界所轉,自己要有把握,把握自己的心。所以開了悟的人,明心見性的人,頭頭是道,處處無障礙,處處無是非。
出家人在禅堂裏打坐是根本問題,沒有事就該來坐一坐,打七就更應該來坐。我們現在還沒有了生死,要有個環境,禅堂裏氣氛不一樣,心能收攝,辦道容易得力,出了禅堂門氣氛不一樣了,到了外面心就散亂了。散亂心是什麼?就是平時的習氣毛病。貓爲什麼白天睡覺?因爲白天老鼠不出來,老鼠喜歡黑暗,天一黑就出來了,貓知道老鼠這個時候出來偷東西吃,我就這個時候來捉你。
人的習氣毛病也是一樣,到外頭去玩,玩是有物件的,眼根對色塵,耳根對聲塵,沒有對象你怎麼會去玩呢?所以你要認識這個東西,要知道六根對六塵,産生六識,即是十八界,你坐在這裏回光返照,什麼根塵不根塵,根本不存在了,「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不生不滅就成佛了,沒有生死,沒有因果,沒有天堂地獄,沒有是非,不拘泥于文字,不拘于男女。「但離妄緣,即如如佛」,我們盡是一些妄想,離開了妄想就是如如佛。你不去闖禍,不去打架,走到那裏都幫人家做事,不管張叁李四,心裏如如自在,就是如如佛。如果不是老鄉就不幫忙,不是親友就不幹,那就不行了,你們讀書要體會這個精神,懂得這個道理,讀書要讀得有用處,不能光會寫幾個文字,寫幾篇文章,辦個刊物就算,現在許多刊物都不是由心裏寫出來,沒有用的。
出家人平時要注意行住坐臥,不要放縱自己,自己管好自己,玄奘大師七歲出家,都曉得照顧自己,你們現在十多歲成年了,還要別人管嗎?成佛要自己成,別人幫不了,修行要靠自己用功,對自己負責。我們這裏打坐要求不嚴厲,還足很松懈的,真正的坐香哪有這樣子?你若去金山高旻寺挂單,先要在客堂裏盤起腿子坐一枝香,否則,想挂單,想趕齋……靠不住的!所以金山高旻寺的「腿子」出了名,沒有腿功,齋都超不上呀!
時間到了,提起話頭來——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