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釋慧祥
日期:2006年01月22日
講別:第二十五講
請大家合掌。
叁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並稱念:“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並發願:佛弟子(您們的名字)願以今天聽經功德,回向給法界一切衆生,願令一切衆生:未種善根者,得種善根;已種善根者,善根增長;善根增長者,發菩提心;已發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轉;菩提心不退轉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廣度一切衆生無有障礙。
並願以此誓願之福回向給佛弟子(自己的名字),願弟子業障消除,福慧增長,身體健康,家庭和樂,事業順利,生生世世不墮叁途八難,生生世世見佛聞法,隨佛修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成熟衆生,莊嚴淨土,早登正覺,廣度衆生。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佛!”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法!”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僧!”
好!請放掌。
【經文】“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不?”
【釋經】“須菩提!您認爲如何呢?可以用有沒有叁十二相爲標准,來評判一個人是不是如來嗎?!”
【經文】“不也,世尊!不可以叁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叁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叁十二相。”
【釋經】須菩提回答說:“不可以的,世尊!不可以說看到有人有叁十二相就說看到如來了。爲什麼呢?因爲如來說過,叁十二相,不是只有如來才有的相,所以稱爲叁十二相。”
【說明】問:叁十二相,如果不是如來才有,那麼,還有誰會有叁十二相呢?
答:轉輪聖王。
問:這有經典資料嗎?
答:有。如《長阿含經》:“時,諸相師即白王言:“王所生子,有叁十二相。當趣二處,必然無疑。在家當爲轉輪聖王。若其出家,當成正覺,十號具足。””(CBETA,T01,no.01,p.4,c27~29)。
由此可知,不是只有如來才有叁十二相。因此,我們不可以認爲有叁十二相的人就一定是如來佛。
問:除了佛及轉輪聖王,有叁十二相以外,還有誰,有可能有叁十二相呢?!
答:還有很多種情況的人,都有叁十二相。
問:請舉例說明。
答:例如:
一、極樂世界的菩薩們,雖然非佛,非轉輪聖王,也是有叁十二相的。《佛說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第十五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諸菩薩身,皆紫磨金色,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皆令如佛。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二、魔王變化成佛形,诳修行人。《止觀輔行傳弘決》:“大經四依品雲:若魔變爲佛形,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如是莊嚴來向汝者,汝當檢挍,定其虛實。世尊,魔等尚能化作佛形,況不能作阿羅漢像。”由此可知,不一定只有如來佛,有叁十二相。
因此,《金剛經》中,教我們不可以是否有叁十二相做爲標准,來評判一個人是如來佛。
【經文】“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複有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甚多。”
【釋經】“須菩提!如果有些肯上進的男士及肯上進的女士們,以恒河沙數相等的身命來布施。如果又另外有人對于這些經典中所說的道理,乃至接受修持其中的四句偈等,並爲他人解說,其所得的福報是非常多的。”
【說明】問:什麼是“恒河沙數”?
答:就是印度恒河中的沙子的數目。在佛典中,常常以這“恒河沙數”來作爲計數的量詞。
問:什麼是“四句偈”?
答:偈,就是偈誦、詩偈、偈子。一般不一定是多少句。在說明道理時,最少的偈子,是四句話,因此,稱爲“四句偈”。
問:在《金剛經》中,有哪些句子,算是偈子呢?
答: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CBETA,T08,no.235,p.749,b10~11)。
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CBETA,T08,no.235,p.749,a24~25)。
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CBETA,T08,no.235,p.752,b22~23)。
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雲何爲人演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CBETA,T08,no.235,p.752,b26~27)。
諸如此類,都是偈子。但是從中,我們就知道,一個完整說明道理的偈子不一定是四句話。但是,一般而言,說法者,都習慣用四句話來表達一個完整的道理。所以引申來說,“四句偈”的意思是:完整說明諸法實相的幾句話。因此“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就可以理解成:接受並修持佛經中完整說明諸法實相的幾句話,並爲他人說明。
問:那爲什麼說受持四句偈等爲人解說的福報,就會多于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的福報呢?
答:那是因爲,正知正見,則能引導一個人正言正行,則其福報無窮無盡的。因此,我們要幫助衆生正知正見,要自己有效受持佛經的道理,並運用于實際生活中,來解脫一切苦難,成就利益安樂,並幫助其他衆生也如此。但是,如果只是純粹給東西,而沒有教以正知正見,那麼,對衆生的利益是有限的。這道理,就像“給人錢,不如教他謀生技能。”是一樣的。但是,請大家千萬別因此而誤解,別以爲只要爲人解說四句偈就好了,不用布施了。其實,還是要布施的。只是在布施時是同時教以佛法,而不只是身命錢財而已。我依經典來分類令大家知道:
一、布施波羅蜜多:《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布施無量貧窮衆生。如是布施,但名布施波羅蜜多,不名真實波羅蜜多。”(CBETA,T03,no.159,p.300,b26~28)。
二、親近波羅蜜多:《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大悲心,爲求無上正等菩提,以自妻子,施與他人,心無吝惜,身肉手足,頭目髓腦,乃至身命,施來求者。如是布施,但名親近波羅蜜多,未名真實波羅蜜多。”
叁、真實波羅蜜多:《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若善男子、善女人,發起無上大菩提心,住無所得,勸諸衆生同發此心。以真實法,一四句偈,施一衆生,使向無上正等菩提,是名真實波羅蜜多。”(CBETA,T03,no.159,p.300,c3~6)。
經典又接著說明,“前二布施,未名報恩。若善男子、善女人,能修如是第叁真實波羅蜜多,乃名真實,能報四恩。所以者何?前二布施,有所得心,第叁施者,無所得心。以真實法,施一有情,令發無上大菩提心。是人當得證菩提時,廣度衆生,無有窮盡,紹叁寶種,使不斷絕。以是因緣,名爲報恩。”從這《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的說明,剛好可以用來解釋《金剛經》的經文,請衆佛友深入體會。
【經文】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稀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釋經】這時候,須菩提聽聞了佛陀說明這經典後,能深深理解其中的效果及發展方向,因此喜極而泣地對佛陀說:“太難得了啊!世尊!佛陀說明這些非常深的道理的經典,我從以前得到了慧眼以後,還不曾聽聞過如此的經典。”
【說明】問:什麼是“慧眼”?
答:“慧眼”,是五眼之一。
問:什麼是“五眼”?
答:五眼,就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問:其中這五眼,有什麼不一樣呢?
答:《大般若波羅蜜多經》雲:“若菩薩摩诃薩欲得五眼,所謂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應學般若波羅蜜多。”(CBETA,T05,no.220a,p.15,b4~6)。
而我們現在正在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就是在學般若波羅蜜多。
一、淨肉眼。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舍利弗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肉眼淨?”佛告舍利弗:“有菩薩肉眼見百由旬,有菩薩肉眼見二百由旬,有菩薩肉眼見一閻浮提,有菩薩肉眼見二天下、叁天下、四天下,有菩薩肉眼見小千國土,有菩薩肉眼見中千國土,有菩薩肉眼見叁千大千國土。舍利弗,是爲菩薩摩诃薩肉眼淨。””
二、淨天眼。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舍利弗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天眼淨?”佛告舍利弗:“有菩薩摩诃薩天眼見一切四天王天所見,見叁十叁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所見,見梵天王所見,乃至阿迦尼吒天所見,菩薩天眼所見者,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所不知不見。舍利弗,是菩薩摩诃薩天眼,見十方如恒河沙等諸國土中,衆生死此生彼。舍利弗,是名菩薩摩诃薩天眼淨。””
叁、淨慧眼。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舍利弗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慧眼淨?”佛告舍利弗:“慧眼菩薩不作是念,有法若有爲,若無爲,若世間,若出世間,若有漏,若無漏,是慧眼菩薩,亦無法不見,無法不聞,無法不知,無法不識。舍利弗,是名菩薩摩诃薩慧眼淨。””
四、淨法眼。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舍利弗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法眼淨?”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诃薩以法眼,知是人隨信行,是人隨法行,是人無相行,是人行空解脫門,是人行無相解脫門,是人行無作解脫門,得五根,得五根故,得無間叁昧,得無間叁昧故,得解脫智,得解脫智故,斷叁結我見疑戒取,是人名須陀洹。是人得思惟道,薄淫恚癡,當得斯陀含。增進思惟道,斷淫恚癡,得阿那含。增進思惟道,斷色染無色染無明慢掉,得阿羅漢。是人行空無相無作解脫門,得五根。得五根故,得無間叁昧。得無間叁昧故,得解脫智。得解脫智故,知所有集法皆是滅法,作辟支佛。是爲菩薩摩诃薩法眼淨。”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诃薩知是菩薩初發意,行檀那波羅蜜,乃至行般若波羅蜜,成就信根、精進根,善根純厚,用方便力故,爲衆生受身,若生刹利大姓,若生婆羅門大姓,若生居士大家,若生四天王天處,乃至他化自在天處。是菩薩于其中住,成就衆生,隨其所樂,皆給施之。亦淨佛國土,值遇諸佛,供養恭敬,尊重贊歎,乃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不墮聲聞辟支佛地,是名菩薩摩诃薩法眼淨。”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诃薩,知是菩薩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退,知是菩薩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退,知是菩薩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記,知是菩薩未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記,知是菩薩到阿惟越致地,知是菩薩未到阿惟越致地,知是菩薩具足神通,知是菩薩未具足神通,知是菩薩以具足神通,飛到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見諸佛供養恭敬,尊重贊歎,知是菩薩未得神通,當得神通,知是菩薩當淨佛土,不淨佛土,是菩薩成就衆生,未成就衆生,是菩薩爲諸佛所稱譽,所不稱譽,是菩薩親近諸佛,不親近諸佛,是菩薩壽命有量,壽命無量,是菩薩得佛時,比丘衆有量,比丘衆無量,是菩薩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時,以菩薩爲僧,不以菩薩爲僧,是菩薩當修苦行難行,不修苦行難行,是菩薩一生補處,未一生補處,是菩薩受最後身,未受最後身,是菩薩能坐道場,不能坐道場,是菩薩有魔,無魔。如是舍利弗,是爲菩薩摩诃薩法眼淨。””
五、淨佛眼。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舍利弗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佛眼淨?”佛告舍利弗:“有菩薩摩诃薩求佛道心,次第入如金剛叁昧,得一切種智,爾時成就十力,四無所畏,四無閡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是菩薩摩诃薩用一切種智,一切法中無法不見,無法不聞,無法不知,無法不識。舍利弗,是爲菩薩摩诃薩,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時佛眼淨。””
從這些經文的說明,我們就知道,須菩提尊者所得慧眼,對很多法都知道,但是還是不足,所以今天佛陀講金剛經時所說的法,須菩提就不曾聞過。
又如《大智度論》在說明《摩诃般若波羅蜜經》的這段經文時,有如此的問答。“問曰:佛何以不說行般若波羅蜜生五眼,而說淨五眼?”
這個問題,是很好的。佛陀在說明五眼的時候,並沒有說,我們要修行令産生五眼,而是說要清淨我們的五眼,爲什麼呢?
“答曰:菩薩先有肉眼,亦有四眼分,以諸罪結使覆,故不清淨。如鏡性有照明,垢故不見。若除垢,則照明如本。”(CBETA,T25,no.1509,p.347,a16~18)。
其實,一切衆生皆有五眼,只是因爲知見不清淨,業行不清淨,所以障礙了五眼,而修行能令本具的五眼清淨,因此,大家應當發願要清淨五眼。
好了!今天就說明到此。下課!祝大家進步直至無上菩提。
(注:已經慧祥法師初次校正。)
《《金剛經》講解第二十五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