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釋慧祥
日期:2005年12月18日
講別:第二十二講
請大家合掌。
叁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並稱念:“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並發願:佛弟子(您們的名字)願以今天聽經功德,回向給法界一切衆生,願令一切衆生:未種善根者,得種善根;已種善根者,善根增長;善根增長者,發菩提心;已發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轉;菩提心不退轉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廣度一切衆生無有障礙。
並願以此誓願之福回向給佛弟子(自己的名字),願弟子業障消除,福慧增長,身體健康,家庭和樂,事業順利,生生世世不墮叁途八難,生生世世見佛聞法,隨佛修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成熟衆生,莊嚴淨土,早登正覺,廣度衆生。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佛!”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法!”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僧!”
好!請放掌。
上次我們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那時我是如此解釋此經文的:“應該不要被任何六塵相給障礙住,而是依衆生的需要來攝受佛土,來發展他的菩提心。”
今天我要針對這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再深入探討。
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我們應該要學的安住方式。爲什麼如此說呢?因爲,如《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載佛雲:“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菩薩但應如所教住。”我們要訓練自己,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被六塵相給障礙住我們莊嚴佛土、攝受衆生的心。這就是我們應安住的,這也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第一個要義。
二、用“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方式來安住在菩提心的發展上,才能真正清淨我們的菩提道心。如《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衆佛友!叁世諸佛的共通教法,就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又衆佛友!對于“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個教法,很多人知道“諸惡莫作”的重要,也有很多人知道“衆善奉行”的重要,但是,很少人知道“自淨其意”的重要。甚至,有很多人起邪見,以爲“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就已經是“自淨其意”了,其實不然,叁世諸佛,以無上智慧,所說的教法,是字字珠玑的。
我們就以“倒水給人家喝”這樣的事,作爲簡單的例子來說明。
一、諸惡莫作:以倒水給人家喝爲例,我們不可以故意,利用倒水給人喝之便,而行報複的行爲,不可以故意弄翻杯子灑得人家一身水。同樣的,其它的一切行爲也是如此,我們不可以故意利用任何因緣來造惡。
二、衆善奉行:以倒水給人家喝爲例,當有客人來時,我們都應主動倒水給人家喝,甚至如果我們並不窮困,我們也可以親切詢問對方需要喝什麼。只要是不會傷害到對方,不會傷害到別的衆生的東西,並且是對方歡喜接受的,我們都可以拿來供養。同樣的,其它的一切行爲,也是如此,只要是不會傷害到對方,不會傷害到別的衆生,並且是對方歡喜接受的,我們都可以拿來供養。
叁、自淨其意:以倒水給人家喝爲例,當我們不會故意利用倒水之便而起報複行爲,也懂得以不傷害對方及別的衆生下來歡喜供養了,但是,當我們做倒水給人家喝這件事情以後,如果心想:“我好意倒水給他喝,他怎麼連一個謝謝都不說呢?”這時,心意就不清淨了。因此,我們不應有如此的想法,爲什麼呢?因爲“主動倒水給客人喝”是我們應修的布施之行,而“人家要不要修感謝之言”那就不是我們應去在意的了。
又,我們從對方不懂得說謝謝,而造成我們心中不適這件事來看,我們更要學會:“我要主動倒水給客人喝,而不管對方要不要說謝謝;但是,當我到別人家做客,他有沒有倒水給我喝都沒有關系,只要他懂得倒水給我們,我都要心存感念,並對人家說謝謝,思圖報答。”
如此,就是一步步在“自淨其意”。
因此,衆佛友,連倒水給人家喝,都是要“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才能朝向解脫,否則,就會延生出很多當下及未來的苦惱出來。可知“自淨其意”的重要性了。
如今,我們在研究《金剛經》,在學習菩薩行,在學習如何降伏我們菩提心發展上的障礙,在學習如何令我們的菩提心,能堅固安住如金剛不壞,直向無上正等菩提發展,因此,這“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也是很重要的。
然而,爲什麼要強調“生清淨心”呢?其實也就是強調要“自淨其意”。而這“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自淨其意(生清淨心)”的方法之一。當我們在行菩薩道時,如果不懂得“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則往往我們的菩提心都不夠清淨,都會因此而生障礙,往往菩提心就會退轉。
舉例說明:例如,有人在幫助衆生的過程中,剛開始發心要幫助一切衆生,這時心是清淨的。但是,當實際在做時,看到別人也主動在幫助我們所幫助的衆生時,如果這時,懂得“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則他就會跟對方說,您要幫助這個衆生很好,我亦隨喜,有需要我時,請隨時叫我。但是如果我們不懂得“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是“住相生心”,而想:“奇怪了,明明找我來幫忙,爲什麼還去找別人。既然找了別人,還找我做什麼?我不要幫您了。”這時,幫助衆生的心就退轉了。
諸如此類,在實際行菩薩道時,還會遇到很多各式各樣的情況,我們都要懂得“降伏其心”,也都要懂得“安住其心如金剛”,也都要懂得“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都是要懂得“不住相而行六度萬行”。
因此,我是如此解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經文的:應該不要讓任何因緣給障礙住,而要善用這一切因緣來發展我們的菩提道心。
換個短一點的說法是:應該不要被障礙住,而來發展菩提心。
或說:應不被卡住之下來發心。
衆佛友!您來上我的課,也是要如此:“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應不被卡住之下來發起上課的心。
又衆佛友!我也是如此,我上課時,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應不被卡住之下來發起講經的心。
好了!今天到此,下課。祝大家進步,直趣無上菩提!
(注:已經慧祥法師初次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