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釋慧祥
日期:2005年09月25日
講別:第十二講
請大家合掌。
叁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並稱念:“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並發願:佛弟子(您們的名字)願以今天聽經功德,回向給法界一切衆生,願令一切衆生:未種善根者,得種善根;已種善根者,善根增長;善根增長者,發菩提心;已發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轉;菩提心不退轉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廣度一切衆生無有障礙。
並願以此誓願之福回向給佛弟子(自己的名字),願弟子業障消除,福慧增長,身體健康,家庭和樂,事業順利,生生世世不墮叁途八難,生生世世見佛聞法,隨佛修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成熟衆生,莊嚴淨土,早登正覺,廣度衆生。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佛!”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法!”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僧!”
好!請放掌。
衆佛友!在上一講次之中,簡單說明了有關“涅槃”的第叁種含義。雖然可以只對這個“涅槃”來說明,就能開展出《金剛經》的一切法義,但是,礙于一般人還是比較喜歡“逐字講解”,所以,我只好割舍,略說“涅槃”一詞的含義。其余的深義,請衆佛友自己用功深入。千萬別得少爲足,以免畫地自限,而延誤自己的成就。
貧僧要提醒衆佛友,于經典中,哪怕只是一字、一句、一偈,如果能如實解義,層層深入,都能趣入一切法之實相義!因此,如天臺宗之智者大師,能于九十天解說一“妙”字。
佛四十九年,說法度衆生,可說只開示一個字理……心。
佛四十九年,說法度衆生,可說只開示一個字理……法。
佛四十九年,說法度衆生,可說只開示一個字理……空。
佛四十九年,說法度衆生,可說只開示一個字理……無。
佛四十九年,說法度衆生,可說只開示一個字理……覺。
是故當知:
佛陀所傳經,字字皆珠玑,
引導于衆生,入于實相義。
如能了其義,則能趣入之。
如人不了義,則反成障礙。
非文字有障,妄解故成障。
如能心真實,則能了佛義。
《首楞嚴經》載,佛說:“若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實,入叁摩提永無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薩無上知覺。如我是說,名爲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CBETA,T19,no.945,p.132,c22~25)。
因此,我們要學習“真實”。什麼是“真實”一詞之義呢?我先用白話說明,接著,再引經文來印證之。
“真實”:在所指定的範圍中,存在什麼,就如實照見此範圍中,存在什麼。簡單地說,就是:“有,如實知有。”
“空”:在所指定的範圍中,不存在什麼,就如實照見此範圍中,不存在什麼。簡單地說,就是:“無,如實知無。”
“顛倒”:在所指定的範圍中,存在什麼,而以爲不存在,或不存在,以爲存在。簡單地說,就是:“有,以爲無;無,以爲有。”就是顛倒。
如《中阿含經》:“阿難,如此鹿子母堂空,無象、馬、牛、羊、財物、谷米、奴婢,然有不空,唯比丘衆。是爲,阿難,若此中無者,以此故,我見是空。若此有余者,我見真實有。阿難,是謂行真實、空、不顛倒也。”(CBETA, T01, no. 26, p. 737, a8-12)。
衆佛友!因此,我們就要知道《楞嚴經》中所說“心如直弦,一切真實”,就是指“心如直弦,一切行真實、行空、不顛倒”。用白話來說,就是:就像弓弦在任何情況下都是直的。同樣的,我們也要訓練我們的心,在任何情況下,都是:有,如實知有,無,如實知無,不會將有,以爲無,不會將無,以爲有。如此,即是“直心”也。
如《維摩诘所說經》載:“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CBETA,T14,no.475,p.542,c15)。
又《首楞嚴經》載,佛說:“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CBETA,T19,no.945,p.107,a2~4)。
所以,衆佛友!請大家共勉,一定要學習這“心如直弦,一切真實”的“直心”,訓練自己,隨時都是“心言直”、“無虛假”。
衆佛友!我又必須跟大家說明“虛”與“假”的不同之處。
“虛”:看似“有”,實是“無”,名爲“虛”。例如:“肉身一定是我。”這件事,看似有,實是無。
“假”:實雖“有”,而非我們所認爲的那種“有”。例如: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虛假”,有時又叫做“虛僞”。真實者,無虛假(虛僞)也。我們學《金剛經》也是如此,要學習“無虛假”。
如何學習“真實而無虛假”呢?當知,如實了知任一文字,都是“無實無虛”,是名學習“無虛假”。
爲什麼說“文字是無實無虛”呢?
一、因爲“文字”之實相,即是非一定有義(非有義),非一定無義(非無義),故說:“文字非實非虛”,以“文字有義或無義,非實非虛故。”。
二、因爲“文字”的實相,即是非一定一義(非一義),非一定多義(非多義),所以說:“文字一義,或文字多義,非實非虛故。”。
叁、因爲“文字”的實相,即是非一定了義,非一定不了義,所以說:“文字了義,或文字不了義,非實非虛故。”
四、因爲“文字”的實相,即是非一定有文字,非一定無文字,所以說:“文字有,或文字無,非實非虛。”
五、因爲“文字”的實相,即是非同一人,就一定給于同一文字,同一含義,亦非同一人,就一定給于不同的文字,不同的含義,所以:“文字有何義,皆非實非虛。”
如此種種“文字相”,請衆佛友,當深入觀照,則能于文字相而得解脫,則能不死于文字下,則能不爲文字而自障礙。文字者,假名也,如能如此如實知文字相者,則能“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
《佛說佛母出生叁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佛言:“不也,須菩提,般若波羅蜜多非文字可得,所有文字但爲顯示此法門故,而般若波羅蜜多離文字相,畢竟于文字中求不可得。若有人作是言:我書文字,即是書寫般若波羅蜜多,須菩提,此因緣者,應當覺知是爲魔事。””
同樣的,我今天爲什麼要跟大家說明這些,就是要讓大家別在文字中打轉,而當照見我所說的文字所指向的諸法實相。
如《首楞嚴經》載:“佛告阿難:“汝等尚以緣心聽法,此法亦緣,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若複觀指以爲月體,此人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標指爲明月故,豈唯亡指?亦複不識明之與暗,何以故?即以指體爲月明性,明暗二性無所了故。”
同樣的,當我們在聽人說話時,要“了其語義”。當我們看經文時,也是要“了其文義”。一切語言文字,都是“標月之指”罷了。我們要“循指見月”,而非看著他的指頭。因此,“循指見月”,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功課了。
但是,我們又要知道,有時,有些人說話是“有文無義”。這時,我們千萬別在他的文字上打轉,而應當如實知他是“有文無義”,那就是“如實知其有文無義”,這就是“行真實”,這就是“行無虛假”,這就是“行空”,就是“行不顛倒”。
又有些人說話,是“有文有義”,但是,我們別自已妄加替他賦予含義,應當讓他自己說明其義。
同樣的,當我們在讀經時,經文中,有時記載著某一段是佛說的,有時某一段記載是弟子說的,有時某一段記載是外道說的。請大家別將經文,全都以爲是佛說的。也別以爲佛說的,就一定“有文有義”。爲什麼呢?因爲有時,佛陀爲了教弟子觀察,也會說“有文無義”的話,來讓弟子觀察。
如《首楞嚴經》載:“佛告阿難:“如汝所言,身在講堂,戶牖開豁,遠矚林園,亦有衆生在此堂中,不見如來見堂外者。”阿難答言:“世尊,在堂,不見如來,能見林泉,無有是處。”“阿難!汝亦如是。””
在這段經文中,佛陀就是故意說了一段“有文無義”的話,讓阿難來觀察。阿難觀察到了,所以說:“無有是處(不可能有這種現象)”。佛陀接著才再提醒阿難,您自己剛剛所說的話,也就是像這樣。
衆佛友!當我們心中,以爲什麼一定是什麼時,一定要再深入觀察自己現用的觀念合不合于實際的現象及道理。當照見我們的觀念的虛假,才能進一步修正我們的觀念。如果我們能夠如此,解了諸文字語言,非有義非無義,非一義非多義,非了義非不了義,非文字非無文字,非同人同文同義非異人異文異義,那麼,我們就能對文字語言更加了解,能更加巧妙運用,而不會被障礙住。
如《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載, 佛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薩心者,持于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爲人演說,其福勝彼。雲何爲人演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CBETA,T08,no.235,p.752,b24~27)。
當您在看我所說的文字時,請您們別只看到文字相,而是要看到文字所指向的那如如不動的諸法實相之義。同樣的,當我們在讀《金剛經》時,也是如此,別只看到金剛經的文字相,而要看到經文所指向的那如如不動的諸法實相之義。如果我們聽人說法時,只看到文字相,則您要知道,文字相,是屬于有爲法。
“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所以,如果我們沒有照見《金剛經》經文所指向的如如不動的實相,而只看到有爲生滅的種種現象,那將會隨時幻滅而不值得依靠的。
好了,下課!
(注:已經慧祥法師初次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