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釋慧祥
日期:2005年06月19日
講別:第七講
請大家合掌。
叁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並稱念:“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並發願:佛弟子(您們的名字)願以今天聽經功德,回向給法界一切衆生,願令一切衆生:未種善根者,得種善根;已種善根者,善根增長;善根增長者,發菩提心;已發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轉;菩提心不退轉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廣度一切衆生無有障礙。
並願以此誓願之福回向給佛弟子(自己的名字),願弟子業障消除,福慧增長,身體健康,家庭和樂,事業順利,生生世世不墮叁途八難,生生世世見佛聞法,隨佛修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成熟衆生,莊嚴淨土,早登正覺,廣度衆生。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佛!”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法!”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僧!”
好!請放掌。
上次我們講到【經文】“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我現在接著說明。
【經文】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谛聽,當爲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釋經】釋迦牟尼佛回應說:“很好!很好!須菩提!正如您所說的那樣,如來善于護念衆菩薩們,也善于提醒衆菩薩們。您現在要如實地聽,我會爲您說明。肯上進的男子及女人們,發了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者,應該如此地來安住他的菩提心,應該如此地來降伏會障礙菩提心發展的心。”
【經文】“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釋經】須菩提說:“會的,世尊!我非常願意聽,也非常歡喜聽,並非常想要聽佛陀的教誨。”
【說明】
這“願樂欲聞”共有叁個重點。
一、願聞;二、樂聞;叁、欲聞。
當佛陀說法時,有人根本就不願意聽聞,捂著耳朵走開了。因此,當佛陀願意爲我們說法時,我們應起難遭難遇之想,並發心:我願意正確理解佛陀的話義。所以,第一,要起願聞之心。
又,有些人,雖然起了願意聽聞佛陀說法的心,但是,在他的心中,並沒有起喜樂聽聞之心,所以,在聽法時,也是會有障礙的。這時,當佛陀在說明時,他的心念,或因爲時間,或因爲家事,或因爲種種世間事,而擔心著。這是因爲對佛陀沒有起“不壞信”。如果對佛陀已具足了“不壞信”,則他知道,不論佛陀如何說,都一定可以幫助自己進步的,所以,只要用心學習佛陀的教法,一定可以用來幫助自己解決生命中的問題。這時,自然就能起喜樂心來聽聞佛陀的教誨。而須菩提已具足對“佛、法、僧、戒”四不壞信,已能喜樂聽聞佛陀的教法。所以,聽法時,第二,要能起樂聞之心。
又,有些人,雖然願聞、樂聞,但是,世間事忙到沒空聽聞。因此,當佛陀說法時,他雖願聞,卻無空聽聞,而造成不欲聽聞。他雖然樂于聽聞佛陀的教法,但是無空聽聞,所以他就不欲聞。因爲他還有太多世間俗事要做。而須菩提己經出家了,沒有那麼多的俗事要做,可以靜下心來聽聞佛法,所以,他的心自然就會起“善法欲”、“增上欲”來聽聞佛陀的教法。
又,有些人,雖然願聞、樂聞,可是有“增上慢”,未證言證,未得曰得,自以爲已圓滿具足清淨解脫,而實未解脫。這類人,雖然願聞、樂聞,而不欲聞,因爲心中的杯子已滿。
如《妙法蓮華經》:“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叁請,豈得不說?!汝今谛聽,善思念之,吾當爲汝分別解說。”說此語時,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即從座起,禮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此失,是以不住。”
爲什麼這類增上慢人,是屬于願聞法、樂聞法,而又不欲聞法的呢?
因爲他們心中有貪求,只想聽更多、更深、更好的法,而不管已聽的法是不是真地已修證到了。這時,如果這類增上慢人自以爲懂了佛陀所要說的法,就不欲聽聞了。如今世上這類增上慢人很多,我們自己可要提醒自己,別落入增上慢者的行列。
又,增上慢的人,如果不懂得修正行爲,死後將入惡道。如《中阿含經》:“梵志增上慢,此終六處生,雞狗豬及豺,驢五地獄六。”(CBETA,T01,no.26,p.704,b15~16)。因此,當我們在學習“聽聞佛法”時,要學須菩提的“願聞、樂聞、欲聞”。
【經文】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
【釋經】釋迦牟尼佛告訴須菩提說:“諸位大菩薩們在行菩薩道時,是要如此來降伏菩提心的障礙的:所有一切種類的衆生,或是卵生、或是胎生、或是濕生、或是化生,或是有色、或是無色,或是有想、或是無想、或是非有想非無想,我都要讓他們能夠做到以“無余依涅槃”的方式來止息所有的苦難,以如此的方式來度化他們。”
【說明】
一、首先來說明對衆生界的分類方式。
在《金剛經》的這段經文中,共舉出了叁種分類方式。
(一)、以出生的方式來分,將衆生共分爲:卵生、胎生、濕生、化生。
(二)、以有無色身來分,共分爲:有色、無色。
(叁)、以有無想來分,共分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
在六道衆生中,如何對應這叁種分類方式呢?
(一)、天道及地獄道,是屬于化生。而其余人道、阿修羅、畜生、餓鬼道,則是四生都有這樣的例子。
如《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叁界中複有四種阿修羅類。若于鬼道以護法力成通入空,此阿修羅從卵而生,鬼趣所攝。若于天中降德貶墜,其所蔔居鄰于日月,此阿修羅從胎而出,人趣所攝。有修羅王執持世界,力洞無畏,能與梵王及天帝釋四天爭權,此阿修羅因變化有,天趣所攝。阿難,別有一分下劣修羅,生大海心沈水穴口,旦遊虛空,暮歸水宿,此阿修羅因濕氣有,畜生趣攝。”
又如《雜寶藏經》:“有一雌鹿,……生一女子,華裹其身,從母胎出,端正殊妙。……,王見是女端正殊妙,語仙人言:“與我此女。”便即與之。而語王言,當生五百王子,遂立爲夫人,五百婇女中,最爲上首。王大夫人甚妒鹿女,而作是言:“王今愛重,若生五百子,倍當敬之。”其後不久,生五百卵,盛著箧中。”這經文就說明,人可以有畜生生,如鹿女,也同時有卵生,如鹿女所生五百卵。
又《觀世音菩薩授記經》:“複次,華德藏,彼威德王于其園觀,入于叁昧。其王左右有二蓮花從地踴出,雜色莊嚴,其香芬馥,如天栴檀。有二童子化生其中,加趺而坐,一名寶意,二名寶上。”此經文的描述就可以說明,人也有化生的。
如此種種說明,經中都有,我就不一一列舉了,請大家要學習查找經文。
(二)、六道中,天道的無色界天,屬于無色。其余的,色界天、欲界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都是屬于有色。
(叁)、六道中的衆生,其中,無色界天的非想非非想處天的衆生屬于非有想非無想,而色界天第四禅天中的無想天屬于無想衆生。其余的,無色界的無所有處天、空處天、識處天,色界的除了無想天的所有的天,欲界六道衆生,都是屬于有想。
也就是說,不論是哪一類衆生,我們都要發菩提心,想要以無余涅槃的方式來教化他們。
我現在來說明幾個詞:
1、輪回:如果有人對同一件事,再一次創造同樣的苦,就是輪回。
2、生死輪回:如果有人再一次創造投生與死亡,就是生死輪回。
3、解脫:如果有人對同一件事,能將上一次所造的苦解除之,而在這次的因緣中,不再創造同樣的苦了,則名爲解脫。
4、解脫生死:如果有人能在今生修行,在這色身死後,有能力不再投生于六道中的任何一道中,因此,就不會有再一次的死亡了,這就叫解脫生死,或解脫生死輪回。
5、涅槃:苦的永遠止息,或貪、嗔、癡永遠止息,也就是不再造作會造成任何生死輪回的業。
又,已證得涅槃的人,可以再分爲兩類:一、有余依涅槃,二、無余依涅槃。
(一)、有余依涅槃:又名“有余涅槃”,也就是,一個解脫聖者雖然已能永遠止息貪、嗔、癡了,但是還殘余著這個色身,還有色身的苦在,所以名:有余依涅槃。
(二)、無余依涅槃:又名“無余涅槃”,也就是,一位解脫聖者已能永遠止息貪、嗔、癡了,同時,也有能力將這色身化去,而入無余涅槃界,這時名爲:無余依涅槃。
又,化去色身的方式有很多種。有聖人,是坐化,有聖人,是立化,有聖人,是行中入滅,或是臥化(如佛陀),或有非行、非住、非坐、非臥而化(如阿難尊者)。
又,有很多聖人是未入無余涅槃界,而是留在世上度衆生的,如賓頭盧尊者等十六阿羅漢。當然,應還有很多,只是有時經文中沒有記載出來而已。
如《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如今世間曠野深山聖道場地,皆阿羅漢所住持故,世間粗人所不能見。”(CBETA,T19,no.945,p.146,c2~3)。
二、問:爲什麼爲了降伏菩提心的障礙,就得要發願令所有一切種類的衆生都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呢?
答:正因爲想要成就無上菩提,我們就要將我們的心的覺性,訓練到,不論是哪一種類的衆生,我們都有能力度化他們,因此,才能稱爲真正成就無上菩提的正等正覺-佛。例如:如果有某類衆生,我們不知如何度他們,則我們還可以說我們自己是佛嗎?如佛陀,連非想非非想天的衆生,都要去度化的。
如《中陰經》:“佛在迦毗羅婆兜雙樹北四十九步耶維處。八日夜半明星出時,爾時,如來忽然離碎身舍利。……如來舍身壽命,現取滅度,入于中陰教化衆生。……,自此以還,釋迦牟尼名號已滅,妙覺如來出現于世。……爾時,世尊即以神力接中陰衆生,至非想非非想識天。”
因此可知,佛陀入滅後,是換一個身份到中陰界去教化中陰衆生,以及其余平時不容易度化的衆生,例如非想非非想處天的衆生。
因此可知,想要學習無上菩提,我們就要發願,不論哪一種類的衆生界,我們要有能力進入那個衆生界,去度化他們。又,在度化他們的過程中,是要教化他們,令他們有能力,以“無余涅槃”來取得滅度的。也就是要教導他們自己有能力入滅而舍棄其色身。因此,我們自己就要認真學習了。
好了!今天就說明到此。
(注:已經慧祥法師初次校正。)
《《金剛經》講解第七講》全文閱讀結束。